白龙庙说禅

我本野草,见惯惊扰。

<p class="ql-block">  今年元宵节过后,友人又来电相邀再去白龙庙一玩。久坐无聊,活动活动筋骨也好,于是我欣然应邀。</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也无诗意也无禅,虽有风景相伴,阳光洒落,也觉落寞。我突然冒出一掌故,就说,有一天苏东坡去看他的朋友佛印和尚,一进山门碰见佛印的徒弟,东坡就打趣问:“秃驴何在?”小和尚听了不觉一怔,这不是骂他的师傅吗?小和尚和苏东坡很熟,也深知东坡的学识品性,于是就笑呵呵地回答说:“东坡吃草。”一时,东坡竟无言相对。</p><p class="ql-block">‍ 友人听了这一掌故,就大笑起来。说:“对仗工整,回答巧妙,不卑不亢,还以颜色,这回该轮到坡仙发愣了!”</p><p class="ql-block">‍ 我说,是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不是禅语,却有禅味。</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偶一回头,只见西边天空蔚蓝如海,明净可爱;蔚蓝下面又是一条乌紫色长巾,那是环河盘绕的山崖;黄河则碧绿如带,伴随着乌紫色山崖而波动。大造神奇,随随便便三刷,一刷蔚蓝,一刷乌紫,一刷碧绿,刷尽了大千美色。我看到了上帝的调色板,不,不是调色板,而是上苍的语言,上苍的禅机。面对如此美妙风景,我们只有膜拜稽首的份,任何语言描述和表达总觉得多余。大美无言,我心只觉戚戚焉!</p><p class="ql-block">‍ 纯净的美从来都是妙手偶得,自然流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朴素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色彩艳丽,繁华似锦,浓烈而喧嚣,斑斓又绚烂,美则美矣,却不是真美,而是造作的美,离自然之美反倒远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于诗歌一道,我首推《诗经》和陶渊明。我忽有所悟地对友人说。</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你还盛赞李白杜甫苏东坡,今天怎么又冒出这样的想法?”友人大惑不解。</p><p class="ql-block">‍ 我只是笑而不答。</p> <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白龙庙。庙前的阿弥陀佛手持锡杖,站姿嘉祥,法相庄严。阿弥陀佛后面就是白龙庙山门,门额大书“白龙庙”三字。</p><p class="ql-block">‍ 白龙庙是一座四合院落,西边是戏台,东边是禹王殿,北边是供奉阿弥陀佛的佛堂,佛堂的东厢房便是僧舍了。我一直认为佛堂就是白龙庙的正殿,因为佛堂建在北面,那还不是正殿嘛。友人却说,哪里是正殿,不能以方位来参照,而应以戏台作参照。唱戏是为了娱乐神灵和所有信众,所以,禹王殿才是正殿。问之于庙祝如林,信然。</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我这个人笨得很,只知死记硬背,照猫画虎,还是缺乏腾挪禅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佛堂,见有一年轻人正在烧香,然后又清理了佛龛上尘土杂物,才和我们打招呼说,你们来了,看看,佛龛无日不生尘,还要时时勤拂拭才成。友人听出了禅趣,知道这年轻人不简单,化用了六祖神秀偈子,表达了参禅向佛的意向。我们忙着和他攀谈,才知道他当兵复员不久,喜好佛事,因此常来白龙庙帮忙,算半个居士吧。</p><p class="ql-block">‍ 我说,几天前就和庙祝如林说好了,想要一本《坛经》看看,不知《坛经》找出来没有?</p><p class="ql-block">‍ “你爱看《坛经》,那好,如林昨天拿出来很多佛经,你自己看看有没有《坛经》”。年轻人说着就领我们去了东厢僧房。东厢房里如林正在和几个朋友打牌,桌上果然放着一摞佛经。我找了半天,没有《坛经》,却找到了一本《金刚经》。</p><p class="ql-block">‍ “ 看看《金刚经》也行,只是不知道能不能看懂。”我说。</p><p class="ql-block">‍ “好懂,有翻译呢,要旨就是“四相”,讲的是真空无相之理,只要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不是菩萨,也不是如来,离佛心就远了。”年轻人说。</p><p class="ql-block">‍ “ 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该如何理解呢?”友人问。</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里的“相”,就是人的观念、意志、想法、看法、认识等等,以自我为核心的这些意识,就是“我相”;和自我相对的就是“人相”;以整个社会众生为核心的一切意识形态就是“众生相”;以疾病祸患健康寿命为核心的所有意识就是“寿者相”。“唉!”年轻人叹了一口气又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我刚才叹了一口气,就着了“我相”,和佛就不沾边了。</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你好厉害哟!”我不禁对年轻人肃然起敬了,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 <p class="ql-block">  我于佛法素无研究,对《金刚经》也无兴趣。只是近来读赵璘《因话录》,其中一个故事引起了我注意。</p><p class="ql-block">‍ 唐朝有个叫 刘逸淮的人,在汴州做军事主官。他的下属一个叫韩弘,在右厢做事,是刘逸淮的外甥;一个叫王大使在左厢做虞候。有人告他二人窃取了军情。刘逸淮大怒就审问二人。韩弘百般申辩,没事;王大使不能自辩,就被杖刑三十。韩弘以为王虞候必死。到了晚上,韩弘便去探望,却不闻王家哭声,就找门卒询问。门卒说,王虞候好好的,没事。韩弘不敢相信,就到内室查看,见王虞候果然好好的。韩弘就问缘由。王虞候说:“我读《金刚经》已经四十年了,到今天才见了效果,刚被打时,觉有一物如簸箕罩在后背,竟感觉不到疼痛。”说着便露出后背让韩弘看,竟然没有一点伤痕。从此,韩弘就爱上了《金刚经》,还坚持每天手抄《金刚经》十几遍,寒暑不避。</p><p class="ql-block">‍ 《金刚经》真有这么大的神奇妙处?我是不敢相信的。但通过读《金刚经》,真能做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面对杖刑,能做到物我两忘,那么在心理上、情感上就不会造成伤害,这倒可能是真的。但王虞候的后背没有一点伤痕,却不能让人理解。</p><p class="ql-block">‍ 王虞候杖刑不死,全赖《金刚经》之力。可见人的心理、精神、思想、情感的作用力还是蛮大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一个最重要的法门就是“禅悟”,或者说是“顿悟”。学佛如此,搞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搞科学研究更是如此。一个人的悟性,就是创造性,靠下笨功夫是永远也达不到“顿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我对佛经佛法其实并不喜欢,独对南宗惠能创建的“禅悟”法门产生了兴趣。参禅可以悟道,参禅可以悟理,参禅也可以悟大千奥秘。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于是产生了“顿悟”,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一梦顿悟,创造了伟大的元素周期表。类似的例子不知凡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性好,哪能比得了悟性强。禅悟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 据《坛经》上讲,禅宗五祖弘忍有一个大徒弟叫神秀。神秀参禅悟道甚勤,功夫也好,眼看着就要接五祖弘忍的班了。不想又来了一个小徒弟叫惠能。惠能不识字,自然也不能读经,寺庙就安排他做了火头僧,虽然是个打杂的小和尚,却悟性非凡,弘忍十分看好。一次,首座神秀把自己悟道参禅的心得写在了粉壁上。看时,是四句偈子:</p><p class="ql-block">‍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p><p class="ql-block">‍ 时时勤拂拭,不叫染尘埃。</p><p class="ql-block">‍ 众僧看了这一偈子,都佩服师兄神秀参悟佛法的能力。不想第二天大家一看粉壁,见火头僧惠能也写了一个偈子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p><p class="ql-block">‍ 师傅弘忍见了,大喜,认为惠能能悟到这般田地,是传其衣钵的不二人选,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了惠能。这就是南宗的六祖。惠能是把禅宗发扬光大的第一人,是倡导通过顿悟完成佛法飞跃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肉身菩萨。</p><p class="ql-block">‍ 神秀也是禅悟,但悟得不彻底,在他心中还有树,还有台,还有“勤拂拭”的“我”,物我都在心中,既执着于“我相”,又放不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惠能才悟得彻底,悟到了虚空无物无我无相的“涅槃”境界。</p><p class="ql-block">‍ 听了我上面讲的禅宗的故事,那位年轻人赞叹了一番,说:“学佛也要靠天赋,有的和尚孜孜矻矻皓首穷经,终也脱不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佛如此,学任何知识都是如此,完成创造性工作的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你的悟性很不一般哦!”友人也赞叹道。</p> <p class="ql-block">  年轻人赧然一笑,又说:“你的夸奖,我很受用,这就又让我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了。其实,何止是我执着于“四相”,就是有悟性的贾宝玉也难超脱于“四相”。《红楼梦》里有一段写的精彩,恰好能和神秀、惠能禅悟的例子相比对。”</p><p class="ql-block">‍ “看来你读过《红楼梦》,怪不得你在佛堂说“佛龛无时不生尘”了,化用得妙极了。”友人对年轻人赞叹良久。</p><p class="ql-block">‍ “也不能说读过,只是胡乱翻看了几页而已。也记不得是哪一回了,宝玉去调和湘云和黛玉之间的矛盾,结果既惹恼了湘云,又得罪了黛玉,落了个风箱两头受气,哪如“赤条条无牵挂”呢!宝玉气难平息,精神低落,于是禅意在心中生出,就仿“寄生草”曲子写了几句:</p><p class="ql-block">‍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和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第二句里的“他”指湘云,“伊”指黛玉)”</p><p class="ql-block">‍ “ 这好像是《红楼梦》二十二回。”我补充了一句,又说:“好像前面还有贾宝玉的一个偈子:</p><p class="ql-block">‍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p><p class="ql-block">‍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p><p class="ql-block">‍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p><p class="ql-block">‍ “对,对,是有这么一个偈子。这里的“证”,是佛家语,是指比丘和信众修行佛法突然有所悟得,恰好又和佛心佛理相通,达到圆通境界,这就是“证”,意思就是通悟了。宝玉的偈子是说,你通悟了我通悟了,本来就没有什么通悟,这才是真正的通悟,不能说什么通悟,才是立足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黛玉见了宝玉的偈子就补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p><p class="ql-block">‍ 于是,宝钗就笑宝玉还参什么禅呢,悟得拖泥带水,远没有达到圆通明澈境界。”</p><p class="ql-block">‍ 是啊,宝玉悟性虽强,也还是着了“我相”。以自我为核心观照世界,则万事万物都着“我”之色彩 ,以此“立足”,就难以明澈观照世间万物。</p><p class="ql-block">‍ 宝玉的禅悟水平,应该说还处于较低层级,最多也就是处于神秀那一个层级。</p><p class="ql-block">‍ 而黛玉就不一样了,她是大观园里最聪明的姑娘,也是大观园里悟性最强的姑娘,整个贾府的风吹草动,黛玉几乎都能悟得出来。</p><p class="ql-block">‍ 但黛玉不去参禅,偶一为之,就远远超过了宝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讲过了南宗六祖惠能的参禅事迹, 说着《红楼梦》里的故事,不知不觉天就不早了,我们要回去。年轻人和我们谈经论禅已经熟惯了,还一直把我们送出山门。</p><p class="ql-block">‍ 走了一段路,我回头又看了看,见年轻人还站在山门,成了一幅剪影,和门口的阿弥陀佛十分匹配。我甚至怀疑年轻人是不是阿弥陀佛的幻身,是专门来给我等讲禅说法的。</p><p class="ql-block">‍ 我把我的奇怪想法说给友人,他笑了笑,不置可否,然后若有所思地说:</p><p class="ql-block">‍ “世道茫茫,远村暧暧。燕燕于飞,羽有凭赖。踏空踩虚,皆为利来。数黄说黒,人何如哉!</p><p class="ql-block">‍ 我说:“你也学会了禅语,这是一首偈子吗?”</p><p class="ql-block">‍ 友人笑了,接着又看向了西山。</p><p class="ql-block">‍ 只见西山有一群鸿雁飞来,“嘎嘎”两声从我们头顶飞过去了,丢下两片紫色的羽毛还在空中悠悠飘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