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今年春晚节日中有只小品,叫《借伞》,讲的是白素贞(白蛇)为接近许仙,在雨天借伞给他的故事,以此为契机与许仙相识并建立联系。这把伞不仅是两人相遇的媒介,还象征着他们之间情感的萌芽。通过借伞和还伞的过程,白素贞与许仙逐渐加深了感情,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伞在这一情节中既是道具,也是情感纽带的关键象征。这段出自《白蛇传》的故事,对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由此,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伞,以及伞的历史和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对中国人来说,伞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寻常物件,但别看它小,它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更是一件流动的艺术品,一种文化的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从江南烟雨中的油纸伞,到西湖断桥上的绸伞,中国伞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在世界伞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b>一、中国伞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 伞的起源,是一个目前尚无定论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关于伞发明的传说和文献,也有一些可供我们探索的考古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尚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却能开启我们无限的想象。</b></p> <p class="ql-block"><b> 笔者将一些观点罗列出来,旨在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或许你能解开中国伞起源之谜。</b></p> <p class="ql-block"><b> 一、荷叶的启示。关于伞的起源的最朴素的看法,认为伞发明于民间。大约4000年前,一位突然遇雨的儿童,随手摘了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滚下,启发人们发明了伞;</b></p> <p class="ql-block"><b> 另一说法,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周武王带兵打仗时遇暑热,路过荷塘时,士兵们摘荷叶遮挡灼热的阳光。有士兵说:随时都能带着荷叶就好了。这句话触动了周武王,于是令工匠加以研制和改造,终于发明了伞。</b></p> <p class="ql-block"><b> 二、会移动的亭子。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把伞的发明专利给了鲁班夫妇。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是孔子同时代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能工巧匠。</b></p> <p class="ql-block"><b> 传说他在乡间干活时,妻子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沿途建造了些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然而,夏季雨情多变,固定的亭子不能真正解决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一天,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他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柄。“伞”就这样问世了。</b></p> <p class="ql-block"><b> 三、带长柄的斗笠。一些古代文献记载,伞是在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笠是一种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就有舜戴雨笠的传说。</b></p> <p class="ql-block"><b> 徐广注《史记》时写道:“笠有长柄者谓之簦”。唐代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有更详尽的说明:“簦、笠,皆所以御雨也。大面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如此看来,簦就是安装了手柄的大笠,除了材料和收放功能外,其形制和今天的伞并无多大区别。</b></p> <p class="ql-block"><b> 四、庄严的华盖。华盖最早出现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时候春末夏初,风卷尘扬,烈日炎炎。黄帝命人在战车上撑起“华盖”来遮住阳光,挡住风沙,好看清对方的阵势。</b></p> <p class="ql-block"><b> 后来,黄帝获胜了,人们以为是“华盖”保佑的结果,视其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华盖是一顶圆形布盖子,下边支着一根长棍,不能收拢也不能伸展。所以,有人认为伞是在此基础上发明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五、古老的伞车。从考古资料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伞最接近的是一种战车上的车篷。所以有人认为伞起源于车伞。战国时期的车伞造型与后世的伞形非常接近,但这一时期的伞具尚无伞斗,伞弓(即伞骨)直接插入伞柄上端的盖头中,环盖斗凿出楔形榫眼用于装伞弓。车伞的体量较大,骨架主要材料为木、漆、青铜,伞面材料不可考,可能是绸、布或兽皮。</b></p> <p class="ql-block"><b> 上述五种伞的起源说法,各有各的理由,笔者以为硬性去规定一种起源并不可取,给人们想象的余地,让人仁着见仁,智者见智吧!</b></p> <p class="ql-block"><b> 笔者倾向,最初的伞并非用于遮雨,而是作为车盖使用。《周礼》中记载的“盖”即为最早的伞具,主要用于贵族车驾的遮阳。到了汉代,伞开始作为雨具使用,但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直到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油纸伞开始普及,伞具才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b></p> <p class="ql-block"><b> 二、油纸伞:江南烟雨中的诗意</b></p><p class="ql-block"><b> 作为一种雨具,油纸伞的出现和发展要依赖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气候多雨,二是有制伞的主要材料一一竹。从这两方面来看,中国南方比北方有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伞业的发展,尤其是油纸伞的发展,主要在多雨和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b></p> <p class="ql-block"><b> 这种格局,甚至到了金属取代竹子成为伞的骨干时,依然如此。关于历史上油纸伞的生产经营,文献中记载不多。从近代来看,从事传统油纸伞生产的作坊,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福建、云南等竹产区。</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金属伞的流行,大量伞作坊停产歇业,一小部分转向制作工艺伞。</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各地的油纸伞制作各具特色,但油纸伞的制作工序基本一致,即按先后顺序可概括为选材、加工零部件、组装伞骨架、贴伞面、伞体装饰等五大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油纸伞的结构主要上巢、下巢、伞骨(长骨)、伞斗(短骨)、伞面、伞柄、手柄、弹性构件等几个部分杨成的。</b></p><p class="ql-block"><b> 云南荥阳以制作花纸伞且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而出名。</b></p> <p class="ql-block"><b> 四川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未清初,鼎盛时境内有100多家作坊,从业人员上万。伞以楠竹为骨,采用传统桐油工艺,以大红伞为特色,伞面绘有精美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杭州油纸伞则以轻巧著称,伞骨纤细,开合自如,绘画精美著称。浙江余杭油纸伞历史可追溯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生产渔船伞、文明伞著称,且品质精良、经久耐用。</b></p> <p class="ql-block"><b> 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以美观大方,坚固轻巧而在民间享有“甲路伞,甲天下”的口碑。</b></p><p class="ql-block"><b> 福州油纸伞则以耐用闻名,可抵御台风侵袭。清乾隆年间,福州伞出口量仅次于布匹、瓷器而居第三位。</b></p><p class="ql-block"><b> 台湾原乡缘纸伞,是客家人在台定居后发展起来的,至今依然保存着油纸伞制作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许多中国油纸伞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在二十一世纪又有了用武之地,各地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复苏,产品也已进入市场。油纸伞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民间艺术的载体,伞面上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无不展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b></p> <p class="ql-block"><b> 三、油布伞: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b></p><p class="ql-block"><b> 随着棉布的出现,人们把油纸伞制作技艺借鉴到油布伞上,发明了在棉布上刷桐油的油布伞。它与油纸伞一在,成为中国民间主要的雨具。油布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伞具制作技术的又一次飞跃。</b></p> <p class="ql-block"><b> 传统手工伞具的制作,采用有序分工,伞具的各个零部件在不同作坊中加工,最后到一个工厂里再由一个流水线来组装骨架、贴伞面、装饰等。</b></p><p class="ql-block"><b> 安徽泾县制伞历史悠久,唐宋时已有记载。清代的民间,广东、福建等地制造的黑布伞,已行销国外。</b></p> <p class="ql-block"><b> 湖南湘潭的油布伞以结实耐用著称,伞面采用特制棉布,经多道桐油浸渍,防水性能极佳。</b></p><p class="ql-block"><b> 四川隆昌的油布伞则以轻便取胜,伞骨采用优质竹材,伞面绘有传统图案,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油布伞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虽然油布伞坚固耐用,经得起烈日曝晒,不怕暴雨打击,但由于较笨重,花色不多,流行的程度不如油纸伞。不过,上年纪的人都还记得,绵绵的雨天里,杏黄色的油布伞连成一片,为人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b></p> <p class="ql-block"><b> 四、西湖绸伞:东方美学的极致体现</b></p><p class="ql-block"><b> 丝绸很早就用作伞面材料,在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b></p><p class="ql-block"><b> 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西湖绸伞诞生于1932年,是都锦生以日本绢伞为样本创制的。他用杭州近郊的淡竹制伞骨,以西湖风景、花鸟、山水等图案装饰伞面,统称“西湖绸伞”。绸伞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如西湖中的“三潭”,伞柄造型在讲究艺术变化外,还注重手感和重量,以手感舒适、线条流畅为上乘。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极具民间风味,烘托绸伞的精美工艺和江南地方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西湖绸伞重量仅半斤左右,开合之间尽显优雅。西湖绸伞的制作精良,主要工序有18道,其中劈青、上架、裁剪、糊边、伞面装饰、穿花线、贴青等尤为关键。每一把伞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仅是杭州的文化符号,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五、中国伞的世界影响</b></p><p class="ql-block"><b> 中国伞对世界伞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7世纪已传入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清迈的油纸伞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它以青竹制成,颜色鲜艳,图案多样,有花卉、动物、人物和风景,极富民族特色。18世纪,中国伞传入欧洲,其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造型令西方人惊叹。英国制伞业随后掘起,因气候关系,手持雨伞成了英国人的习惯。英国人爱伞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人均拥有伞是最多的。</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伞的折叠结构启发了现代折叠伞的设计,其制作工艺中的许多元素也被现代伞具所借鉴。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中国伞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伞除了上面讲到的实用性、艺术性外,还在宗教、民间祭祀活动中出现。如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之一就手持宝伞,为风调雨顺中的“雨” 意。又如一些地区的民间迎神活动,也少不了打伞。就是到了今天,家庭祭祀活动中,也少不了在家门口放一把黑伞。如今,伞更是花样百出,应用广泛,大到室外休闭、摆摊用的,小到餐桌上给菜品装饰用的,有解放双手的帽伞,更有拍照用的反光伞、透明伞,还有防紫外线的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伞,这件移动的艺术品,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从最初的实用器具,到如今的文化符号,中国伞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伞具虽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却愈发珍贵。这些在风中舞动的伞影,将继续为人们讲述着东方美学的动人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在诗人眼中,伞也是唯美的,有意境的,难怪我们行走在弄巷之中,总会想到那首有名的《雨巷》诗。最后,我就以戴望舒的《雨巷》诗中的句子结尾。</b></p> <p class="ql-block"><b> 撑着油纸伞,独自</b></p><p class="ql-block"><b> 彷徨在悠长</b></p><p class="ql-block"><b> 悠长又寂寞的雨巷</b></p><p class="ql-block"><b> 我希望逢着</b></p><p class="ql-block"><b> 一个丁香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b> 结着愁怨的姑娘</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谢谢观看,欢迎指正!</b></p><p class="ql-block"><b> 文章、摄影:四明山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