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榆社讲堂上赤土村</p> <p class="ql-block"> 在榆次迎宾街西街,去往太原方向,有一条路,名为“箕城路”。我注意到它,是在前几年,汇通路修路期间;去太原方向只能绕行这条路,对这个奇怪的路名不名所以。我还和老公说笑,怎么起了这么个怪怪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2019年,单位响应国家扶贫号召,每个月都要去定点扶贫村进行对接。我们单位原来扶贫点是在和顺县牛家沟村,两年后又转为榆社讲堂上赤土村。和顺牛家沟周围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是一个倚山而建的小村庄,除种植玉米,土豆外,家家户户都养有几头牛。而上赤土村那是个七拐八弯,在榆社东北方向一个太行山顶的小村庄,这么个隐蔽的小山村,居住人口也有几十户。一次穿越榆社县城时,看到城里有个很醒目的牌子“箕城”,我恍然大悟,原来榆社的古名称叫“箕城”。那榆次那条路是以这个县的古名称命名的吧。</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到了晋中作协杨丞梁主席写的《寂寞的圣贤》一文。是引古为据,描述春秋战国时一个名为“箕子〞的先贤的故事。箕子是纣王的叔父,纣王在位后期,生活奢靡,不思进取,对周围小国轻敌。且迷恋上美女妲己,夜夜笙歌,君王日日不早朝,终于被周武王打败,丧了国。而箕子多次劝谏无果,只能隐忍装疯。周武王建立新王朝,请箕子出山辅佐新政,箕子推脱不肯。后封为朝鲜侯,为当地的农耕纺织,养蚕业及青铜铸造业等,做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今日用DeepSeek查询了“箕城”的来历,以下是查询结果:</p><p class="ql-block"> 用DeepSeek探讨榆次地名“箕城”:</p><p class="ql-block"> 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历史上曾被称为“箕城”,这一名称的由来与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城邑“箕”地相关,但其具体地理位置和名称演变存在一定争议。以下是关于“箕城”名称来历的几种主要说法:</p><p class="ql-block">1. 春秋晋国“箕地”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国与北方戎狄部落频繁交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记载,晋国名将先轸曾在“箕”地大败狄人,史称“箕之战”。此战奠定了晋国在北方的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争议:</p><p class="ql-block"> 传统观点认为,“箕”地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一带,因此榆次得名“箕城”。</p><p class="ql-block"> 另有考证提出,“箕”地可能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南或临汾市蒲县东北,但榆次周边存在“箕山”“箕城村”等地名,可能与古战场或驻军有关。</p><p class="ql-block"> 名称延续:后世可能将“箕”地的历史记忆与榆次的地理位置结合,逐渐形成“箕城”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2. 地名演变与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 汉代置县:榆次在汉代已设县制(属太原郡),其名称本身源于“榆社”(一种以榆树为社神崇拜的聚落)。但在东汉至魏晋时期,榆次可能曾与“箕”地合并或管辖范围重叠,故被民间或文献称为“箕城”。</p><p class="ql-block"> 考古佐证:榆次区东阳镇曾发现春秋至汉代的古城遗址,部分学者推测其为“箕城”所在。</p><p class="ql-block">3. 文化附会:箕子传说</p><p class="ql-block"> 箕子东迁:商周之际,商纣王叔父箕子因劝谏无果,率众东迁至朝鲜(“箕子朝鲜”传说)。尽管箕子与山西无直接关联,但后世可能将“箕”字附会为贤臣象征,借以提升地方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地名借用:山西多地有“箕山”“箕庙”等名称,榆次“箕城”或受此类文化符号影响,成为雅称。</p><p class="ql-block"> 4. 后世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 明代《太原府志》《榆次县志》等方志中,常以“箕城”代指榆次,说明这一别称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考证时,多将“箕之战”与榆次地理联系,强化了“箕城”的历史认同。</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 榆次“箕城”之名的来源可能是多层次的:</p><p class="ql-block"> 核心因素:春秋晋国“箕地”的历史事件与地理记忆。</p><p class="ql-block"> 演变过程:汉代以降行政区划调整与地名融合。</p><p class="ql-block"> 文化加持:后世对“箕”字的象征化解读与文献传承。</p><p class="ql-block"> 尽管具体细节仍有学术争议,但“箕城”作为榆次的古称,承载了晋国军事历史与地域文化的重要印记。</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这样看来,“箕城”确为榆次的古名称。而“榆次”最早的名称来历源于“榆社〞。榆社讲堂古时也有箕城村的称谓,而且在《榆社县志》有记载。因为位于榆社边缘而称“榆次”。“榆社”的名称最早来源于对于榆树作为社神崇拜,祭祀等。想二仟多年前,食物短缺,而广大山林间生长的茂密的野生的榆树,它的树皮,树芽(榆钱),甚至树叶都可食用,应该是当时山区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我们在和顺牛家沟,榆社上赤土村,仍然看到村民在春夏之季到山里剥下新鲜的榆树皮,一片片晾晒在院子里,然后磨成粉,称为榆皮面。和白面混和后,做成面条,也十分美味。应该是古老的遗风乡俗。而春天,榆树生出的一串串榆钱钱,摘下来,拌面清蒸,也清甜可口。在今天,野生的榆树在城中很少见到。只有在较偏远的乡村,山坡上,土沟里能见到那么几株。所以榆钱钱饭也是只有乡村里才能品尝到的稀罕美食。</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推测“榆社”及“榆次〞地名名称里“榆”字的来历吧。</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3日5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在文后:2025年3月24日,晋中作协邀请了山西大学历史系讲师段彬在榆次图书馆进行了一次讲座《谈渝州国》,最后关于“箕城”定论如下:</p><p class="ql-block"> 关于箕子封地的具体位置,存在一定争议。部分文献认为箕子的封地主要在太谷县,而另一些文献则强调榆社县的重要性。这种争议可能与古代地理划分的变迁有关。《榆社县志》和《太谷县志》各说各话,可能都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至于“渝州国”究竟在哪里?正史无记载,杂史乱记载,历史有待考证,历史也容许质疑,指不定哪天出土个文物,就真相大白[捂脸]</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连子虚乌有的“西门大官人”都要挣个脸红脖子粗的时代,为段博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治学态度点赞[强]。</p> <p class="ql-block">和顺牛家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