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阆中天宫院景区内,埋葬着唐代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道学风水宗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以下是关于二人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袁天罡</p><p class="ql-block"> - 生平简介: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他少时孤贫,却擅长相术,隋朝时任资官令,唐朝时任火井令,因相术闻名得到唐太宗召见,还曾为年幼的武则天看相,言其“可为天下主”。</p><p class="ql-block"> - 主要成就:在相术方面,他擅长将推理和观察结合,推断多位名人仕途,大多应验,被元代学者戴良视为布子卿以后善于相术的第一人;在天文领域,他旅居阆中时,曾在蟠龙山前筑观星台从事天文考察和研究,是一位注重实际且严谨的天文学家。此外,他还著有《易镜玄要》《九天玄女六壬课》《右乙命诀》等作品。</p><p class="ql-block"> 李淳风</p><p class="ql-block"> - 生平简介: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曾担任过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气象观测等事务。</p><p class="ql-block"> - 主要成就: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了《麟德历》,该历法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精度,对后世历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数学领域,他注释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多部古代数学典籍,为中国古代数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易学方面,他与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以其神秘的预言和深奥的易学理论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通常所说的天宫院指的是阆中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内的天宫院古建筑群,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 历史渊源:始建于唐,代有废兴,现存建筑为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复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为纪念唐代天文历算学家、道学堪舆宗师袁天罡、李淳风而建。</p><p class="ql-block"> - 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省阆中市西南的天宫乡,距市区29公里,建于形似龟背的“圣宝岗”石台之上,处于风水中“九龙捧圣”格局的正穴吉地。</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 正殿:为双重檐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面阔五间19.4米,进深五间19.3米。</p><p class="ql-block"> - 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叠梁式和穿逗式结构相结合的建筑,现两殿保存完好,占地6亩,建筑面积6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相关景点</p><p class="ql-block"> - 罗盘广场:以直径33米的大罗盘为主体,由天池、龙凤转天椅、罗盘十三层天地人信息及周边六十四卦卦象鼓组成,堪称“世界第一大罗盘”。 </p><p class="ql-block"> - 袁天罡墓:位于观稼山半腰,坐北朝南,前临天宫院,墓所葬的观稼山像一只麒麟,前面的圆形山岗即是太阳,地形叫做“麒麟奔太阳”。 </p><p class="ql-block"> - 李淳风墓:在五里台山上,墓前有“唐太史令李淳风之墓”碑及淳风观,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圆形山包,像一颗珍珠,两边山脉则似两条飞龙,形成“二龙戏珠”的地形。 </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 风水文化:天宫院景区是我国唯一一处以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内山势形胜,水路蜿蜒,有“九龙朝圣”“二龙捧珠”“麒麟奔太阳”等诸多风水佳局,契合传统风水学理论。</p><p class="ql-block"> - 天文文化:袁天罡、李淳风二人既是天文学家,又是风水堪舆学家,他们曾在此择地观天,著书立说,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天宫院也因此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化的重要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