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祖父闯江湖

许凌

<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小时候因家境贫穷,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便到四乡八舍唱“门叹词”求取温饱。成年后,去江南唱江淮戏,先演青衣,后唱老生。1934年回苏北与他人合伙置办衣箱,长期担任领班。后来,戏班改名为阜宁县淮剧团。</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我才六、七岁,跟着祖父和祖母在戏班子里闯江湖,戏班子的演出范围是整个苏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戏班里有人专管服装和道具,叫“衣箱”。每天演出前,管衣箱的人把服装和道具摆好、挂好,並要替演员扎“靠”(即身后插四面小旗的大“靠”),演出结束时,他们还要忙着把一件件的服装叠好收箱。折叠戏服有一定的技巧,必须按要求操作,否则就会乱套。</p><p class="ql-block">我和“衣箱”接触最多,因为大人们演出时,我只能在后台玩。演出结束时,一般都要到夜间十二点,我早在后台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长期在后台,耳濡目染,便学上了不少术语。比如:帽子叫“盔头”,胡子叫“髯口”,野鸡毛叫“翎子”,大臣穿的衣服叫“蟒”,小生穿的叫“褶子”,青衣穿的叫“帔”,武生后面背的四面旗子叫“大靠”等等。</p> <p class="ql-block">戏班要到一个地方去演出,一般都是我祖父事先去接洽,然后全戏班转移到新的演出地点,行话叫“打过场子。”</p><p class="ql-block">“打过场子”一般都是租用尖头,两道帆的“浜船”。一条船装衣箱、道具和乐器等,年轻的演员都步行,我和祖母以及老演员乘另一条船。</p><p class="ql-block">船在河上航行,人躺在船舱里,听着船头激起的潺潺流水声和梢工扳舵的“吱嘎”声,河面上清新的水气和两岸稻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不时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扭动几下银白的身躯,又一头扎进碧波之中,河面上荡起一片片涟漪。</p><p class="ql-block">夜间行船别有一番情趣,船外无景色可看,老演员们便聚在船舱内喝酒,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想到什么说什么,无拘无束。微醺之后,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发现船泊在岸边晨炊。东方泛白,晨风拂拂。于是有人吟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p> <p class="ql-block">演出大多在戏园,四盏气油灯打足了气,微微发出“嘶嘶”的声音,照得满园通亮。演出前一般都要“大闹台”,即锣鼓家伙猛敲一气“急急风”,大概是为了吸引观众吧。</p><p class="ql-block">演出开始后,台上唱着戏,台下烟雾缭绕。叫卖香烟、花生、瓜籽、薄荷糖的、冲茶倒水的,络绎不绝。冲茶的左手抓着小茶壶,大姆指掰开茶壶盖,右手将铜嘴大茶壶里的开水一滴不漏地注入小茶壶,递到看客手中。</p><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是打手巾把子,简直成了戏园里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打手巾把子的人都有一套过硬的基本功,在滚烫的热水中浸湿后拧干的十几条毛巾卷成一股,从戏园的一角,扔给另一角的同伴,其准确性堪比一流篮球运动员。对方接过毛中一条条地扔给需要的看客。有时两三条一起扔,好像天女散花。看客擦完脸后,给二分钱小费。</p><p class="ql-block">戏园子外靣就更热闹了。灯光辉煌,人头攒动。摆糖摊子的、耷花牌的、押宝的、套圈的等等,一个接着一个。这帮人专门依附戏班子生活,经营的场所叫“湖巷”。他们长年跟着戏班子跑,戏班子到哪里他们也到那里,相互借人气,长期共存。</p> <p class="ql-block">戏班子的演出,大多在戏园,但偶尔也到乡间。</p><p class="ql-block">夏日的夜晚,打谷场上凉风习习。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早早端个板櫈,抓着蒲扇,到打谷场上占下位置,享受这难得的机遇。天黑了,土戏台被汽灯照得如同白昼,与漆黑的天空几乎分不清界限,犹如海市蜃楼,极富诗情画意。孩子们最高兴,他们在戏台前追逐、打闹。开戏前,照例有一通“大闹台”。在锣鼓声中,大武行中的学员在台上轮流做着“虎跳”、“小翻”等活跃气氛。等到正式演出时,台下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胡琴、竹笛伴随演员的唱声随风飘荡,婉转悠扬,使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七岁那年,我离开戏班子,回老家上学了。但耳朵里经常回响着这美妙的旋律。尤其是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悠扬的乐曲声便在我的耳边迴荡,若有若无,如丝如缕。我想,这便是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吧。</p> <p class="ql-block">祖父他们演的是“幕表戏”,所谓“幕表戏”,是没有固定台词的。</p><p class="ql-block">有时,台上一个演员在唱,唱了一阵之后,该他下场了。然而,下面该出场的演员还没有化好妆,这时,后台传来一声“马--后”(即等一会下场)。台上的演员心领神会,水袖一甩,回过身来,叫板、起腔,一唱又是一大段。直到后台一切准备就绪,传来一声:“马--前”(即快一点儿),这才下场。</p><p class="ql-block">对于幕表戏,乍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其实,任何事情都有诀窍。演员到台上现编唱词就有点铤而走险,万一卡壳岂不砸锅?然而不用担心,他们每人都会许多固定的段子,可以往各个戏上套。例如,走路有走路的段子,且可长可短:</p><p class="ql-block"> 三步并着两步走,</p><p class="ql-block"> 两步并着一步行。</p><p class="ql-block"> 行不多时来好快,</p><p class="ql-block"> 前面顶到自家门。</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就下场回家了。然而,他这时接到“马后”的指令,他就会回头再唱:</p><p class="ql-block"> 自家门前一棵树,</p><p class="ql-block"> 树上喜鵲闹盈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词他可以一直唱下去,直到“马--前”传来为止。</p><p class="ql-block">此外,上楼、过桥、进花园、饮酒、读书等,都有段子,这些段子不尽相同。有的是师傅传授,有的是平时自己编好,默记在心。临到用时,信手拈来。那时候,“九莲、十三英”等传统剧目已经比较成熟,有了相对固定的台词了。</p><p class="ql-block">祖父是班主兼导演。如果排演新戏,都是祖父给演员说戏。</p><p class="ql-block">说戏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人名”,二是“关口”。所谓“人名”,就是角色分析,剧中人姓甚名谁,性别、年龄、身材相貌、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主要经历等。所谓“关口”,就是故事情节。故事发生的年代,事情的经过,谁先上场,遇到谁,说话的内容等,交待完这些,剩下的就由演员上场发挥了。</p><p class="ql-block">幕表戏演出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工作人员,这就是“跟包的”,他们不是演员,但却经常上台。他们上台时身着便装,为唱累了的演员送上一壶茶,或者为即将坐下的官员提起蟒袍的后摆搭在椅背上,防止坐坏戏服。</p><p class="ql-block">别看“跟包”这活不起眼,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其实不然。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台上有人要跪拜时,“跟包”的会及时把一只拜垫从下场门像扔飞碟一般扔到演员的膝下,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堪称完美。尤其是在台上两、三人一起跪拜时,“跟包”的会三只拜垫一起出手,不偏不倚地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淮剧有有许多保留剧目,如《牙痕记》、《骂灯记》、《秦香莲》《探寒窑》、《陈凤英盘门》等。专业编剧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淮剧的层次。</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盐城地区在人民剧场搞了一次传统剧目会演,挖掘即将失传的幕表戏。参加演出的都是年逾花甲或古稀的老艺人。</p><p class="ql-block">《梁祝》的楼台会一折中,梁山伯对祝英台唱道:</p><p class="ql-block"> 贤妹呀,我想你--</p><p class="ql-block"> 药丸子吃了三笆斗</p><p class="ql-block"> 吃了心里又要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段的“淮嘣子”,曲调委婉,吐词清晰。尤其是数板时,乐器全停,台下寂静无声,演员全靠清唱。数板一停,丢板行腔时,乐器齐奏,台下一片掌声。</p> <p class="ql-block">由于淮剧产生并植根于平民之中,幕表戏大都系艺人口头创作,因此唱词直白且通俗。但缺乏更高层次上的美学意境。后来,淮剧有了专业编剧,对传统的剧目进行再创作,这就有了相对固定的剧本,唱词的创作也就进入更高的层次。例如《梁祝》(楼台会)祝英台:</p><p class="ql-block"> 梁兄啊,我想你--</p><p class="ql-block"> 青丝发上拔金簪,</p><p class="ql-block"> 粉壁墙上画牡丹。</p><p class="ql-block"> 一天不来画一朵,</p><p class="ql-block"> 两天不来画一番。</p><p class="ql-block"> 天天不来天天画,</p><p class="ql-block"> 长金簮画成了短金簮。</p> <p class="ql-block">我记事时,祖父已很少唱戏,一来年龄大了,二来管理一个戏班要化很多精力。他上台也只是临时顶替某一个演员。我只看过他演的王婆、县官等角色,他年轻时演青衣的风采,我是无缘一见了。</p><p class="ql-block">幕表戏的演出过程中,戏班子的主要演员在台上被观众叫几次好,那么在舞台大幕外的一侧,就会挂出一面小黑板,黑板上用白粉写着这个角儿的艺名,这就是挂牌。其目的,一是为角儿扬名,二是戏班子以此提高声望。</p><p class="ql-block">名字写在最上面的是头牌,挂头牌的一般都是本戏班的当家花旦或小生,也有老生、老旦等挂头牌的,这主要看当天唱的是什么角色为主的戏。</p> <p class="ql-block">告别戏班子虽然已经七十多年了,但这段日子美好的经历却记犹新。我们虽然是梨园世家,但祖父的事业却没有得到传承。只有我在年轻时搞了十年文艺宣传队,除了参加演出,还写了许多剧本,这可能是受到跑江湖时的艺术熏陶吧。</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