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圳博物馆“数风流人物”特展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那些曾深藏于故宫红墙内的历代画像徐徐展开时,历史的褶皱被轻轻抚平。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馆藏,共130余件作品,内容涵盖帝后御容、功臣像、闺阁女容、文人雅集、行乐图等,让观者在方寸绢帛间看见中国千年文明的精神脉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以四个单元精心呈现:“帝王·皇族”展现皇室威严尊贵;“名臣·名士”彰显功臣文人的智慧才情;“闺阁·女容”描绘女性温婉柔美;“雅集·行乐”呈现社交休闲场景。较为全面展示了明清数百年间肖像画的发展,为我们了解明清视觉文化艺术提供了直观参照。</p> 帝 王 · 皇 族 <p class="ql-block">“帝王·皇族”展现皇室威严尊贵,帝王目光如炬,金线织就的龙袍在灯光下流转着权力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赵匡胤画像轴》纵256厘米横128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由明代宫廷画家摹绘而成,依照的是前朝肖像画家所绘宋太祖像,属于传统的帝王肖像画。宋太祖赵匡胤,后周时曾任殿前都点检,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画面中,赵匡胤头戴展脚幞头,身着龙袍,腰间束有玉带,神情肃穆,器宇轩昂。传统的帝王肖像画一般赋色厚重,着色富贵典雅,传递出皇家气势。画家们通常遵循写实严谨的画风,面部表情、神态刻画也较为细腻。</p> <p class="ql-block">《康熙书房坐像画》,纵172厘米横160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画呈现了康熙读书的情景,色彩华丽,气氛肃穆,每个部位均绘制得严谨工整,显示出帝王的尊贵地位、好学美德和高雅品位。</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像是由清代宫廷画家绘制的从人物面部的描绘、书架的透视关系等方面来看,画家明显受到了欧洲绘画技法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幅武则天像是《帝王图》册中的一开,画面中武则天头戴龙纹皇冠的半身像。本图页无作者款识,应该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而成,如头冠形制借鉴自宋、明两代,服饰亦有一定艺术性处理。武则天 (624-705年)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极富传奇性。十四岁入后宫,天授元年 (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她奖励农桑,改革更治,重视选拔人材,对唐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时代久远,武则天的真实容貌已较难追考。</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像是《明代君臣遗像》册中的一开,无作者名款,运笔工细,数色精致,刻画入做。</p><p class="ql-block">朱根 (1360-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建文四年(1402年)称帝,年号“永乐”。朱棣能文他武,足智多谋,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被称为“永乐盛世”。</p> 名 臣 · 名 士 <p class="ql-block">“名臣·名士”彰显功臣文人的智慧才情。明清肖像画中的名士,既有当朝高士,又有历代名士。其中,当朝高士多为写实性肖像,历代名士则是根据传世画像摹写而成。</p> <p class="ql-block">《苏轼像轴》,纵139厘米 横70.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画家濮森依照传世的苏轼石像拓本摹绘而成。画中苏轼头戴“子瞻帽”,身着长袍,“士人”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清代中期以后,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出现了祭祀圣人贤者的传统,常以先贤生日为名组织集会。因苏轼在文学、书画上的建树,清代文人常在其生日腊月十九日当天举办雅集。</p><p class="ql-block">濮森不仅擅长书画,也是晚清时较为知名的篆刻家。他所画的这幅《苏轼像轴》中有大量题跋。文人在赏鉴书画时,常会撰写题跋,内容包括对作品的品评、鉴定、记事等。明代中后期,书画题跋的作用逐渐增强,文人名士的题跋被视为鉴定书画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甚至能够极大地提高作品本身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是明代后期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山水画“南北宗”的倡导者。</p><p class="ql-block">这幅纵112厘米横32.8厘米的《董其昌画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董其昌身着红色官服、持笏站立,是明代常见的“待漏图”模式。待漏图中的漏是漏壶,古代用以滴水计时的器具。待漏意指大臣们等候上朝。明代宫廷中曾设有专门的待漏院、作为等候上朝的场所。“待漏图”在明代中后期较为常见,成为炫耀为官经历的流行方式,也体现出当时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的诸多特征。到了清代,待漏图出现新的样式,中期之后,有些不曾做官上朝之人也会因特定目的制作待漏图。</p><p class="ql-block">此图作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是吴俊的临摹之作。</p> <p class="ql-block">《明瑞将军像》纵178厘米 横95.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中期名将、户部侍郎明瑞(?-1768年)。图中所绘为明瑞戎装像,呈作战姿势,五官清俊,头戴珊瑚顶官帽,插双眼花翎,全身着锁子甲,系蓝色腰带,腰间佩绿鲨鱼皮鞘弯刀。图上有乾隆皇帝汉、满文御题像赞,钤“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p> <p class="ql-block">《杜甫采药图》,纵201厘米横10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画中杜甫左手拈须,右手持采药钩和竹篓,衣纹线条挺劲流畅,面部刻画生动,有淡然自得之貌。画面右上有作者两则自题,一题自述“作《采药图》以仿佛其(杜甫) 高致”,款署 “王鹿公书”;另一题称睛雨相交之时 “宜凉相济、体适意和,遂写子美先生像”。款署“庶丰”。</p><p class="ql-block">杜甫<span style="font-size:18px;"> (712-770年) </span>,字子美,祖籍襄阳,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p><p class="ql-block">王树榖(1649-1733年后),字庶丰,号鹿公、方外布衣,晚号慈竹君、一笑先生,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清顺治至雍正年间画家,尤为擅绘人物。</p> <p class="ql-block">《岳飞像》纵168.4厘米 横92.5厘米</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画所绘为南宋抗金将领岳飞(1103-1142年),坐于交椅之上,单手执书垂目而读。工笔绘制,面部刻画相对细致,服饰简练。画上无款,从画风看应该为清代人所绘。明清时期是岳飞故事和图像发展的繁盛期。“岳飞读书像”应为这个时期的经典样式,通常绘其着蟒袍看书形象,南薰殿旧藏明代绘《岳飞像》轴,是目前可知最早的这类图像。这类图像多为全身像,此作应该摹自这类图像,截取半身为图。</p> <p class="ql-block">《唐名臣像》(李白、颜真卿、韩熙载、白居易)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高宗弘历下令整理修复传自明代宫廷的帝后画像以及历代名臣、名贤画像,并存放于南薰殿中,乾隆作《南薰殿本藏图像记》,刊刺王石,立王殿前。</p><p class="ql-block">这批肖像两后来被称为“南薰殿图像”。此册《唐名臣像》可能即是其中之一,但无南薰殿印,共十一开,绘有李自、颜真卿、白居易、韩熙载等唐代名臣共22位,右上有人物名题签。所绘均为半身像,人物形象及面部特征参考了前朝历代图像,颇具辨识性。</p> <p class="ql-block">《历代圣贤名人像》(范仲淹、文彦博、包拯、王安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历代圣贤名人像》可能是“南薰殿图像”中的一册,应为请代宫廷的摹本,全册共绘有玉安石、包拯、范仲涨等45位历代名臣,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像主的面貌特征很显然参考了历代图像,有些显著个人特任,所着服饰均与像主所处时代相符。</p> 闺 阁 · 女 容 <p class="ql-block">“闺阁·女容”描绘女性温婉柔美。明以后,女性肖像画逐渐聚焦独立个像描绘,为追求女子美感,出现不少名淑才媛、闺阁女子的个人画像,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女性观念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雅集和行乐,明清时期的画家将不同时空的文人汇聚于同一画面,构建出理想化的精神共同体。这些行乐场景背后,是士大夫阶层对生命美学的极致追求,琴棋书画不仅是消遣,更是修身养性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兰亭雅集图》纵29厘米横550.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晚期画家李宗谟所绘。画家是福建永安人,工人物,间写山水,白描尤精雅。画中描绘了高人逸士们列坐于曲水两岸,人物形貌各异,描绘精致,场景细节丰富,设色秀雅,生动再现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盛况,颇具观赏之趣。作者自题“剑南李宗谟画并书”。</p> <p class="ql-block">《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纵37.51米横633.3M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卷描绘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宪宗(朱见深)效仿民间风俗习惯在宫廷中庆赏元宵的情形。画面以宫廷红墙为间隔,分为三段,宪宗皇帝身着不同颜色的盛装,共出现三次。这幅图卷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中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灯市等场面恢弘,是一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也是一幅明代民俗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西园雅集图》纵195厘米横53厘米共12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最早创作《西园雅集图》的是北宋人物画家李公麟。李公麟是应好友王诜(晋卿)的邀请,将参与西园雅集的苏轼(东坡)、苏辙 (子由)、黄庭坚(鲁直)、秦观(少游)、米芾(元章)、蔡肇(天启)、李之仪(端叔)、郑靖老、张耒(文潜)、王钦臣(仲至)、刘泾(巨济)、晁补之(无咎)、僧景秀(圆通)、道士陈碧虚连同王诜一共16人绘入画中,另加上书童、侍姬等22人。</p><p class="ql-block">在李公麟之后,这一主题成为人物画史上一个永恒主题。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元明清时期创作的《西园雅集图》有近百件,是“雅集图”系列作品中存世最多的。此画拖尾有文徵明(1470-1559)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 抄录《西园雅集图记》,据此此画当为明代中期所作。图中,抚案挥毫者为苏轼,站立题壁者为米芾。</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时,暮色中的市民中心广场华灯初上,现代深圳的流光溢彩与展厅内的古雅墨韵形成奇妙对话。这场展览像一扇旋转门,让我们在古今之间自由穿行——那些定格在绢帛上的眼神与姿态,依然在参与着当代中国的精神建构。历史从未远去,它始终在笔墨丹青间呼吸,等待每一次用心的凝视与对话。</p> <p class="ql-block">(以上部分图片来自深圳博物馆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