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涌动,中国公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迎来了三次改变命运的机遇。第一次机遇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政策放宽,许多人勇敢地打破“铁饭碗”,投身商海,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二次机遇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重开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认购证,只要持有股票认购证,就能参与摇号中新股,新股上市后股价成倍增长,收益颇丰,即使是一般的股票投资也只涨不跌,只要资金充足,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第三次机遇则是在2000年后购买商品房,在大城市购房,房价节节攀升,若能购入多套商品房,子孙后代也能依靠房产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种仿佛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我也曾幸运地遇到过一次。那是三十多年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故事。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开业。1992年1月19日,上海首次发行了“股票认购证”,委托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发行。由于广大市民对股票认购证认识有限,发行工作面临困难,银行便通过进机关、入企业分摊的方式进行推广发行,当时我们公司也分到了发行任务。</p> <p class="ql-block">当时,各家企业推广发行股票认购证的任务由企业工会承担。那年我在交运公司担任团委书记,而工会主席外出培训三个月,在此期间我兼管工会日常工作。股票认购证的发行任务正好落在了我兼任期间。我们将推广发行指标分配至各二级分工会,但情况仍不乐观,职工们认为认购证如同以前发行的国库券,尽管做了很多宣传推广工作,但响应者寥寥,认购数离完成任务还差得很远,而认购又是以自愿为原则,不能强行摊派。</p> <p class="ql-block">在向党政领导汇报后,决定由干部起表率作用,带头购买股票认购证,以此带动员工购买股票认购证的热情。作为中层干部,又是兼管工会的负责人,我义无反顾地第一个一次性购入五张股票认购证,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当时股票认购证是30元一张,五张就是150元。我作为公司中层干部,每月工资一百多元,在同龄人中算是高工资,但因为我是单身,生活开销大,加之我喜欢结交朋友,经常聚餐,每月基本上是月光族。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下班后回单身宿舍与阿浦、阿云等几个朋友商量集资购买,然后统一保管、统一运作。</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股票认购证发行没几个月,就开始摇号购买新股。上海那年共摇号四次:1992年3月2日第一次摇号发新股,中签率百分之10.3。1992年6月3日第二次摇号发新股,中签率百分之50。1992年7月25日第三次摇号发新股,中签率百分之11.6。1992年8月10日第四次摇号发新股,中签率百分之15。上海首次摇号前只有“老八股”存在,即上海申华电工联合公司、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爱使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八家公司。1992年3月2日,首次摇号仪式在上海联谊大厦举行,中签率为10.3%;认购的上市公司是众诚实业、异型钢管、浦东强生、嘉丰股份、轻工机械、联合纺织、二纺机。通过当年的四次摇号共有53家企业进入上市公司行列。第二年发展到一百二十多家企业。当年中奖率很高,我们五张认购证也中了不少股票。当时大家都没有钱,也不懂得如何经营,购入新股上市后就抛出。那时股票认购证价格也开始上涨,一张中了市百一店新股的股票认购证炒到了一千多元。当年我们每月的工资收入也只有百元左右,而万元户则是神一般的存在,那一千元对人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巨款。</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上海各区都成立了股票证券交易中心,宝山区在团结路上开了一个。当时那里人丁兴旺,证券交易中心内外人头攒动,大家都在讨论股票行情,连买菜的阿姨爷叔从菜市场回来也要到那里停留一下,听听股票消息。真正的全民炒股。而当时的股票行情与当年的钢铁行情一样一路上涨,全线飘绿(当时绿色为上涨,红色为下跌,直到2000年左右才倒转过来)。大家也追涨不追跌,全线跟进。有些人在这个时候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根据专家介绍以100份股票认购证为单位,花3000元的投入,并化几万元作为认购股票款,滚动操作大概可赚50万元,可以说1992年的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户,一大批人通过认购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当时上海炒股最有名的是杨百万,名号响彻黄浦江两岸。</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常日班,无暇去炒股。一般都委托阿云去营业厅关注股票行情,因为阿云负责上下班的通勤,中间时间比较空闲。阿浦则负责账户管理。每次摇到新股或者新股上市,他们俩人就会忙上一天。我们也乐得做个甩手掌柜。经过多次运作,我们每个人除去成本以外都赚了几千块钱。我的那一份在家用电器最紧俏的时候变成了一台25寸的松下彩电。成为我新婚后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都是三十年多年前的往事,但我们这代人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从贫穷开始奔向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的伟大壮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