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天: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千年碑刻聚如林,墨韵犹存古意深。</p><p class="ql-block"> 风动纸声传远籁,心随刀笔共长吟。</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省最早创建的博物馆。其源头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保藏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颜真卿、柳宗元等人的书法名碑而兴建,崇宁二年(1103年)迁于现址。经历代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最终建成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现收藏从汉代到近代的碑石、墓志四千余方,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因碑石林立,故名碑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碑林原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后,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成一座独立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石台孝经,国宝级文物。碑林广场上有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为林则徐所书,碑亭内收藏的即是《石台孝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石台孝经》,被誉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迎客第一碑”,</span>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碑文由唐明皇李隆基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序、注解并书写。此碑形制独特,装饰华丽,书法结字规整,点画腴润,充分体现了唐隶倡导者李隆基的隶书风格特征,反映了盛唐时期刚健雄深、丰厚肥劲的艺术风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碑林博物馆里面现7座展厅、7条碑廊和8座碑亭,共展示了1000余种碑石墓志。这里的每一座碑石,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时代上源启两汉,止于民国,在内容上包举历史、宗教、文化、地区等各个方面,而在书法艺术上更是真、草、隶、篆兼具,汉、魏、唐、宋名家辈出。</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唐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为国宝级文物,作者是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由于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由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是全国的正宗,其书迹为历代珍宝,影响甚大。</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碑林所藏碑刻,时代序列完整,各种书体兼备,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又汇集古代文献典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称为书法艺术宝库、历史文化殿堂。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走进西安碑林,探寻千年石刻艺术的奥秘;漫步古城西安,感受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魏碑系中国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书体。北朝书法以魏为最盛,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北朝多以此书体刻石,故叫魏碑。在这一时期,魏书、楷书、草书都由初创阶段趋于成熟。西安碑林保存有大量石刻作品,既是佛教遗物,同时又是魏书中的精品,石雕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碑林博物馆里有现场制作拓本,有名人书法爱好者可现场挑选自己心仪的书法作品,交由小哥现场制作成拓本然后购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十七天: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饭庄、韩城夜景</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陕西历史博物馆(一)</p><p class="ql-block"> 长安古意愈千年,半坡仰韶与蓝田。</p><p class="ql-block"> 岁月遗踪贮于此,唐风汉韵久绵延。 </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成立的陕西“劝工陈列所”和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陕西省政府利用西安碑林、西京图书馆所藏的历史文物,西安民教馆的工艺陈列品和前考古会收藏的各种文物,成立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此后的47年间,历经多次迁址改建,馆名也几经更改,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定名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从蓝田人、大荔人、先周(即夏朝、商朝)、西周起,到秦、汉,再到隋、唐、宋,最后到元、明,博物馆馆藏文物约171.795万件(组)。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每一件都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度上对蓝田人是这样介绍的:“蓝田人”即“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以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在蓝田县以东公王岭发现中年女性头骨化石。</span>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p><p class="ql-block">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中青铜器已登录注册3900多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 商周青铜器典雅庄重,见证礼乐文明。</span>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用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制作的,杯子的形状像一个牛角。它的前端是一个牛头,牛的嘴上镶着金帽,牛眼炯炯有神,牛角作为杯柄弯曲着连着杯口。整个造型雕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不愧是镇馆之宝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鎏金竹节熏香炉,1981年出土于西汉武帝茂陵阳信长公主墓陪葬坑,是用青铜制成,通体鎏金。底座雕刻有两条蟠龙,它们昂着头张着嘴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五节,竹节上面刻着竹叶。竹柄顶端有三只蟠龙,它们托着熏炉。炉体浮雕着四条金龙。最精美的是炉盖儿,它像多层的山峦,点燃香料冒出的青烟,从山峰间的缝隙袅袅飘出,好一副秀美的山景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绝 • 秦兵马俑</p><p class="ql-block"> 黄土沉眠岁月悠,一朝惊世见吴钩。</p><p class="ql-block"> 军容赫赫威犹在,遥忆秦皇霸业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4年3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农民在秦始皇陵以东打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些与真人相同大小的陶俑碎片。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随后国家有组织的发掘工作展开,最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经过半个世纪的探寻与追问,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的总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兵器,成为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在于其对研究秦汉时期军事、文化、社会形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秦汉展厅中,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复制品令人震撼,令人从中感受到当年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一件件文物,从秦砖汉瓦到汉代的陶俑,无不展示着秦汉时期的强大国力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陕西历史博物馆(二)</p><p class="ql-block"> 千年转瞬已斑残,十三朝事此中看。</p><p class="ql-block"> 陶俑壁画皆如栩,古都风云卷巨澜。 </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出唐代博大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成,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营造出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气氛,再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风范,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唐代展厅,被眼前绚烂多彩的文物所吸引。精美的金银器、华丽的唐三彩、细腻的唐墓壁画...唐代的繁荣昌盛在这些文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唐墓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宫廷宴乐到出行仪仗,每一幅壁画都仿佛在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瓷罍(lei),汉代(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出土于西安市凤栖原张安世家族墓,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的梁其壶,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任家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是宋朝的瓷器。它的造型很独特,盖、梁、身连为一体。壶身是圆的,上面雕刻着四枝盛开的牡丹花。壶嘴是一头母狮张着嘴,连牙齿都雕刻出来了,太精细了,腹部还有一只小狮在吃奶,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壶的提梁是只飞翔的凤凰,它可能飞累了,前脚落在了壶盖儿上,尾巴连着壶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中处于C位的是“三彩凤首壶”,其造型设计独特新颖,融合了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与中国传统龙凤文化,以凤首为壶口,长颈、扁圆腹、高足外撇的设计,既具有异域风情,又不失中国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制造工艺方面,采用塑贴、模印等装饰技法,使壶身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系唐代陶瓷制品的杰出代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午,两个侄女在“西安饭庄”请我们吃饭。据说“西安饭庄”建于1929年;如今的“西安饭庄”已经是国际餐饮名店、中华老字号;绝对是西安市餐饮业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北京西城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有一个西安饭庄,位于西直门内新街口南大街,父母生前,我曾陪同他们去用过餐。他们说,在这里吃饭就如同在家里吃一样,有着家乡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安饭庄,承载着古都西安的烟火记忆。肉夹馍的馍酥脆掉渣,卤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口咬下,肉香与面香完美交融。羊肉泡馍热气腾腾,馍粒充分吸收羊肉汤的鲜香,每一口都扎实又满足,是舌尖上的盛宴,也是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踏入西安饭庄,就像开启了一场味觉的寻根之旅。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道佳肴都是对三秦美食文化的深情礼赞;</span>每一口品尝都饱含岁月沉淀的醇厚,每一缕香气都萦绕在舌尖,让人深深沉醉在这地道的关中风味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安饭庄的每一道美食,是古都历史与现代风味的交织。每一道菜肴都是精心烹制,都是美食的艺术,也是陕西饮食文化的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韩城古城夜景</p><p class="ql-block"> 夕阳落去万家归,夜幕霓虹幻影追。</p><p class="ql-block"> 远客街边寻秘境,星疏月淡唤不回。</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西安饭庄吃完饭,便踏上了回家的归途。今天的第二站是钟灵毓秀,满目生辉,绝美的百里秦川渭南小城 ~ 韩城古城。</p><p class="ql-block"> 到了韩城已是下午五点时分,安排好住宿,便来到大街上。不一会儿,夜幕渐渐降临,我们边走边欣赏着韩城美丽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韩城古称“龙门”,始建于西周,称“韩侯国”,战国时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置韩城县,有3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既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工业核心城市,又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秦晋咽喉,承东启西,面向中原,连接陕晋豫,是关中经济区发展的“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华东初上,到处灯火通明,从楼上可以看到这迷人的韩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老街,那皎洁的月光似一条薄薄的纱布轻轻地铺在在小巷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又好似无声的流水,泻在小巷两边的屋瓦上。你来吗?我在韩城等你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踏入古城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时光。古街两旁的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古朴而典雅的气息。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在暖黄色灯光的勾勒下,与街边的红灯笼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神秘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夜晚,灯火齐明,银色的月光如水般地直泻下来,大地是那么柔和,星星也眨巴着眼睛。每家每户的屋子里一盏盏灯亮了,像星星般闪烁的窗口数也数不清。</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夜幕中各种彩灯的影子,长长的,有红的、绿的、黄的、蓝的……像一串串玛瑙闪烁着光芒。玛瑙有的两串并在一起,有的独自挂着,真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古城,金塔染烟霞。沿青石巷穿行,文庙飞檐挑起星斗,伴映万家灯火;恍见史圣执卷提灯,<span style="font-size:18px;">灯影洒落下千年文脉,</span>与星河共叙春秋。时光在琉璃光影间停驻,古韵悠悠。</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韩城的夜景古韵与繁华交织的绮梦。当夕阳隐去最后一抹笑脸,黑暗中的韩城渐渐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这座城市的夜晚,去探寻它独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听着脚下传来的清脆声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街边的小吃摊飘来阵阵香气,油糕、羊肉饸饹等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夜渐深。韩城的夜景,既有古城的古韵悠长,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热闹,它们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穿着一身美丽的红衫,似乎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在牵驼人的领引下,行走在去往西域的古丝绸路上。</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十八天:韩城古镇、司马迁祠、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韩城古城</p><p class="ql-block"> 澽水蜿蜒绕古城,石墙土瓦百年耕。</p><p class="ql-block"> 听得老戏《三滴血》,静逸清风醉鸟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探索韩城,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一个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关中地区以其高原山岭和黄河环绕的地理位置而闻名,而韩城则位于这片土地的东面,紧邻黄河。这里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的军事重地,春秋战国时期,秦晋(魏)多次争夺此地,隋末李渊以及后来的金朝都从这里南下。元朝时期,韩城更是作为南下的屯兵之地,有着“五营庙拜关公”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韩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至今已有1400余年,古城内保留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将时光倒流五百年,古城内最精彩的就是建于元明时期的文庙和城隍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韩城古城,南临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易守难攻。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岁月的痕迹斑驳可见。我们仿佛坐在历史的秋干上,悠悠荡荡,荡荡悠悠。荡过去,乘着历史车轮走进了秦汉唐宋的殿堂,触摸那盛世的辉煌;悠过来,又回到了现代社会的舞台,感受着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古城,于我而言,便是这般能在历史与现实的时光中往复穿梭,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的奇妙所在。</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政无范法不律始成文明社会</p><p class="ql-block"> 教迺道育大德犹有富养国民”</p><p class="ql-block"> 这是政教坊大门前的一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政教”指刑赏与教化,语出《荀子 • 王制》。政教坊是庙内仪门前单檐悬山卷栅项抱厦式的建筑。次间坐凳式栏内原各塑一尊神像,坊两侧原建有翼廊三十余间,为客商居货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是非不分国法安在</p><p class="ql-block"> 善恶莫辨天理难容”</p><p class="ql-block"> 德馨殿为后献殿之名,语出《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喻流芳后世的声誉。这个殿昔日是缙绅、士大夫拜谒的场所。殿内山墙壁面绘画四个护法神,殿前两侧砖刻楹联曰:“斡造化风调雨顺,保皇图国泰民安。”以显城隍神威之大。</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韩城金塔,又称“潭法塔”,位于韩城古城北端高台的圆觉寺遗址上。圆觉寺始建于唐代,并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重建。金塔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为砖砌空心塔,八角七层(含基座),通高28米。</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前竟然有两面七龙影壁,虽有破损,仍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古城不大,半天时间,信马由缰,就可以将古城的精华一网打尽。</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踏上韩城的土地,仿佛穿越时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和看不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毓秀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澽水桥、韩城南桥,位于韩城金城街道南关澽水河上,</span>建于清康熙年间。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180米,宽4.5米,为石拱十孔桥;桥身呈弧形,桥面用石条铺成,非常坚固,是当时韩城通往古都长安的必经之桥。</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毓秀桥桥体采用花岗石条砌筑,桥面呈穹隆形。桥两侧有节间式青石桥栏杆,每侧有99根望柱,98块栏板。地伏是青石料,矩形断面。翼墙和侧墙上顶有单层青石仰天石组成的金边线。桥台是燕翅形,桥墩呈梭形。拱碹是半圆框形纵联式结构。毓秀桥头存一尊身着元代服饰头戴风雪帽的圆雕石人坐像。毓秀桥南有一座三连重檐歇山顶式木牌坊。</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毓秀桥相邻,位于桥头西北的楼台名为“</span>澽阳楼”。楼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采用了传统的木质结构与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楼体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span>目前虽无该楼台确切的始建年代记载,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澽阳楼是韩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span>它见证了韩城的历史变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司马迁祠</p><p class="ql-block"> 纵横沧桑岁月中,春秋笔墨纪群雄。</p><p class="ql-block"> 鸿篇一部堪绝唱,无韵离骚太史公。</p><p class="ql-block"> 韩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韩城不仅有着大量的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在两千一百多年前,韩城诞生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人称“史圣”的太史公司马迁。</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卒年不详。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继承父业,担任太史令,负责记录国家大事。他对中国历史及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父亲去世后,接替其志,开始撰写《史记》。即使他在创作过程中遭受了宫刑,但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不仅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史记</p><p class="ql-block"> 史家绝唱韵悠长,百代风云卷巨章。</p><p class="ql-block"> 笔底兴亡皆入墨,千秋功罪尽昭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创作,前后经历十四年。</span></p><p class="ql-block">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城南10公里处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其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高台上矗立着一座“高山仰止”牌坊。</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用这句话来赞美孔子,坊额上书的四个大字,寓意史圣司马迁人格如山,行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司马迁祠墓的神道两旁种植着松柏,显得庄严肃穆。神道的尽头是二道门,门上题有“史笔昭世”四字。牌匾既是司马迁祠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司马迁历史贡献的高度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位于司马迁祠院后,经西晋、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参天,若巨掌撑天,矫龙挚云。清初李因笃曾吟诗“海岳飘零同绝笔,乾坤一半到斯岑。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认为明末清初乾坤扭转之时,天下文人翘首司马坡,或许,正是太史公饱经风霜之苦的坎坷人生,给予人们精神鼓舞以及文化寄托。</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进入司马迁祠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广场。广场又长又宽的甬道两边,设有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大型石雕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到周、秦、汉、唐等历代帝王的历史发展梗概。</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广场十二本纪景观共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楚汉文化、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景区广场以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为主要形式,配以景观小品、文字介绍及绿植等,景观雕塑全部为花岗岩雕刻。游客沿着祭祀大道西边走过去,仿佛穿越了中华三千年的历史隧道。</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祭祀大道东边,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大帝等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呼之欲出,鲜活生动。来到这里,你就会发现它是一部石雕的、直观的、艺术性很强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壶口瀑布(一)</p><p class="ql-block"> 雷霆动地俱争流,滚滚滔滔势无俦。</p><p class="ql-block"> 浊浪排空狂野处,奔腾万里一壶收。</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作为黄河上的璀璨明珠,是一处世界闻名的黄色瀑布奇观。它以黄河为天然分界,陕西宜川县位于其西,而山西吉县则坐落于其东。因此,壶口瀑布也分为陕西侧的壶口瀑布和山西侧的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 记得十多年前和同事一起从山西太原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山西侧的壶口瀑布观景地;如今又从陕西韩城一路走来,先是抵达陕西侧游客中心,再乘坐景区大巴进入景区。不管是在瀑布的东侧还是在瀑布的西侧,尽管眼前是同一个龙腾虎啸,<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大自然的杰作;每一个角度,都有着不同的风景和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进入瀑布景区,首先传入耳边的是隐隐轰呜声,似万马奔腾。沿着小道前行,黄河水的雄浑气息愈发浓烈。转过一个弯道,如巨龙奔腾般的壶口瀑布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气势磅礴的景象,瞬间让你震撼得说不出话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走近瀑布,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水汽和强大的冲击力。河水呈黄色,裹挟着泥沙,奔腾呼啸,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浊浪溅起的沙漏倒悬在虹霓尽头,我们在壶口瀑布,等你的脚步踏碎十里龙槽的雷鸣。</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黄河宛如一条奔腾的巨龙,一路狂奔。三百米宽的河水从宽阔的河床陡然间汇聚到狭窄的壶口,浊浪以雷霆万钧之势倾泻而下。水流撞击在岩石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滴水珠都在半空中炸裂成褐金色的碎玉,</span>激起数十米高的水花;蒸腾的水雾弥漫在空中,织就七彩虹霓,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女娲补天时遗落的彩石重临人间。</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壶口瀑布旁,听那滔滔水声似爱情的誓言响彻耳畔,飞溅的水花如幸福的光芒洒落心头;愿岁月如这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我们的爱亦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这奔腾咆哮的黄河,不禁想起了诗圣李白在诗句中描绘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画面。壶口瀑布,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那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势,以及震耳欲聋的涛声里,不仅有着自然的伟力,更流淌着一个民族血脉里的倔强与豪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金秋陕西行 • 壶口瀑布(二)</p><p class="ql-block"> 万里黄河一壶收,金涛怒卷鬼神愁。</p><p class="ql-block"> 千年不改东流志,却抱云霞照九州。</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龙槽中翻滚的不是寻常流水,倒似沸腾的铜汁。浪头相击处迸出丈余高的水柱,又在瞬息间化作千万支金箭射向岩壁。对岸山西境内的峭壁上,经年累月的水蚀痕迹宛如天神篆刻的甲骨文,记载着这条大河百万年的沧桑。忽然一阵横风掠过,扑面而来的水雾里竟带着细碎的沙粒,打在脸上微微生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上,眺望四周,两岸的山峦与奔腾的黄河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画卷。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那奔腾的黄河水,如雷的涛声,在无数的文字与影像中已然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而我渴望亲身去触摸、去聆听、去记录、去感受它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十九天:山西平遥古城、北京</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在壶口瀑布游玩后便驱车前往山西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距离平遥古城大约280公里,车行近4个小时。到了平遥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因为已经提前预订好酒店,所以直奔酒店,没有费多少功夫就办好了入住手续。</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七绝 • 平遥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 茶楼酒肆老钱庄,古邑城楼厚重墙。</p><p class="ql-block"> 四街八巷行无尽,百年酿造醋飘香。</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相传,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距今已有2850年的历史了。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因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这个照片拍摄的是古城市楼的南面,市楼的南楹联是:“朝晨午夕街三市,贺凤桥台井上楼。”意思是:市楼一天有早午晚三个集市;古城有贺兰仙桥、凤凰栖台、河桥野望、金井市楼四处胜景;描绘了当年古城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这是古城内市楼的北楹联,是清代王绶写的《市楼金井》中的两句。意思很简单,上联以中国五行哲学相生相克运行的原理,祈愿百姓安居乐业,下联赞美当时市楼的高大雄伟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票号就是平遥古城内的这家“日昇昌”票号,它始建于1823年。</p><p class="ql-block"> 日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朝嘉庆末年各地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运输白银的方式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两地间试行汇兑办法,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清朝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为日昇昌票号。可以说日昇昌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日昇昌已成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保留了一些当时经营所用的实物资料,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银行业的辉煌历史。所以,日昇昌是游览平遥古城必到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蔚泰厚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改组为票号,由于毛鸿翎的精心经营,票号业务得以突飞猛进。一纸汇票传干里,几十万两银子立可取,资金雄厚,业务繁荣,利润倍增。是当年仅次于日昇昌的第二大票号。</span></p><p class="ql-block"> “献贤进士”,这个匾额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蔚泰厚”票号</span>中厅前,匾额中“献”字是欧阳询写法。“献贤”一词通常指的是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这是一种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类比举孝廉。“进士”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科功名的人,寓意选拔优秀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中厅门前的一幅楹联:“长袖善舞懋迁乐循理,瀚海畅游货殖恒其德”。不难看出蔚泰厚人一种特殊的精神境界,即以人成本,人才为第一要义,人比任何一种宝贝都贵重。只要有了人,无论在懋迁货殖中,还是任何事业中,都会取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七绝 • 平遥古城(之二)</p><p class="ql-block"> 商衢深巷月窥墙,票号镖旗镝未凉。</p><p class="ql-block"> 欲问明清驼马事,灯花穿瓦六槐旁。</p><p class="ql-block"> 据度娘介绍:“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署”即平遥县衙门,位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最早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署”是中国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县衙。其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中部沿轴线依次排列的是衙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署”现在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县级行政机构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七绝 • 山西汾酒</p><p class="ql-block"> 名标寰宇出琼浆,杏绕村围古井昌。</p><p class="ql-block"> 绵甜尾调尤爽净,余香缕缕醉八方。</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八大名酒:茅台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汾酒、古井贡酒、西凤酒、剑南春、董酒。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白酒共进行过五次的国际级评比,其中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在历次国家评酒会上都均被评为名酒。</p><p class="ql-block"> 汾酒出产于山西吕梁汾阳市杏花村,它的历史悠久,其前身“汾清”最早文字记载可追溯至1500年前的北齐年间,当时已成为宫廷贡酒。唐宋时期,汾酒名声远扬,唐代杜牧的《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其知名度大增。到了明代,开始变革酿酒工艺,很可能出现了蒸馏酒,即现在的汾酒。作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汾酒具有清亮透明,清香雅郁,入口醇厚、绵柔、甘洌,落口微甜,余味净爽的特点,有色、香、味三绝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四大名醋,分别是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和四川保宁醋。</p><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产自山西省清徐县,历史悠久,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它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陈酿而成,色泽深红,味道醇厚酸甜,香气浓郁,被誉为“醋中之王”。</p><p class="ql-block"> “色泽黑褐,酸味纯正,醇香回甜,”这是山西老陈醋的特点。因其色、香、醇、浓、酸五味俱到,具有食之开胃、生津,消食解腻,醒酒解毒的独特风味而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在平遥古城内,随处都可以看见制作、加工、销售老陈醋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池。相传,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现存的平遥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6.2公里。整座城墙由墙身、马面、挡马墙、垛口、城门以及会城构成。墙身高平均为10米,底宽8-12米,顶宽2.5米-6米。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门都建有重门会城。城墙顶部的附属物包括:敌楼、角楼、城楼、魁星楼、文昌阁、点将台。六座瓮城内都建有庙宇。</p><p class="ql-block"> 平遥城墙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在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技术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平遥城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平遥古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城墙也同样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七绝 • 平遥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雉堞连云岁月悠,青砖旧影诉春秋。</p><p class="ql-block"> 繁华阅尽沧桑在,晋韵遗风一望收。</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平遥古城墙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古城墙的厚重和历史的积淀,使得这里仿佛是一座历史博物馆。走在古城墙上,你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市的气息,体会到古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在这金秋时节,我踏上了为期十九天的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吴堡是我的老家,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祖辈们的记忆。我漫步在古老的村落,抚摸着斑驳的石墙,仿佛能听到先辈们的低语。窑洞依旧,只是少了往日的烟火气。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家族的变迁,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寻根之旅虽然短暂,却充实而难忘。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仅完成了父母的遗愿,还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和亲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十九天的旅程还游历了陕、晋、蒙众多名胜古迹,领略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榆林:</span>塞上驼城,大漠风情;鄂尔多斯:天骄陵寝,英雄遗风;延安:革命圣地,红色记忆;黄帝陵:华夏始祖,炎黄之根;咸阳:乾陵探秘,大唐遗韵;扶风:法门佛光,佛教圣境;西安:长安胜景,古都风华;韩城:明清古韵,史圣遗风;壶口瀑布:黄河怒吼,天下奇观;平遥古城:老街古巷,晋商传奇。在时光与历史文化的陪伴下,我们在三秦大地和晋中古城间留下了难忘的足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我真正踏上回家的路途时,心中又充满了思念和不舍。我知道:这段旅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