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玄奘大师</p> <p class="ql-block">今天2025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五日,有“中华民族的脊梁”之称誉的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大师圆寂日。玄奘法师(602年—664年),महायानदेव Mahāyānadeva译为“大乘天”。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p> <p class="ql-block">一、未获批准,冒险西行 玄奘法师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西行,二次上表,未获朝廷批准。之后,冒险前往天竺求法。法师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历经艰辛,行程五万里。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p> <p class="ql-block">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p> <p class="ql-block">二、载誉回国,翻译佛经 玄奘法师前后十七年,学遍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长期从事翻译佛经工作。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法师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其中,《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p> <p class="ql-block">三、求生兜率,弥勒内院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师在译完《般若经》后,自觉身体大不如从前,知道无常将至,时日无多。“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便吩咐弟子准备后事,并向寺众和弟子安详辞别:“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兜率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玄奘法师圆寂前,有弟子问: “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 法师报云:“得生。” 之后,玄奘法师右肋而卧,于二月初五日夜半,安然舍报圆寂。唐高宗惊闻噩耗,哀伤不已,反复说:“朕失国宝矣!” 玄奘法师出殡当天,五百里之内,四众送葬者有一百多万。当夜留在白鹿原墓地,为玄奘法师守灵的四众弟子有三百万人之多。 </p> <p class="ql-block">玄奘大师一生西行求法,历经艰辛与生死磨难,后来的人到底又有多少人认真阅读玄奘大师翻译的佛教经典,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玄奘大师译经的那份苦心?</p><p class="ql-block"> 大师已离去一千三百六零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舍利等法物,至今仍然在世间利益着众生。</p> <p class="ql-block">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p> <p class="ql-block">怀念历代翻译佛经的译经师,先贤大德祖师们舍生为法,留下浩瀚的汉译三藏佛经,接引我们这些后来者,走向菩提圣道。祈愿:玄奘大师,早日乘愿再来娑婆,化度苦难众生。愿一切众生趋向正法,离苦得乐!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