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03.02 徽州村落周末游之西溪南村

夏蝉不可以语冰

<p class="ql-block">刚刚看了篇卖花渔村的帖子</p><p class="ql-block">羡慕得不行</p><p class="ql-block">立马就发现了武汉出发的卖花渔村周末游</p><p class="ql-block">于是立即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调班、约伴、报名</p><p class="ql-block">之后又陆续有新的同伴加入</p><p class="ql-block">于是最终居然是个六人的小队伍</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相当舒适豪华</p><p class="ql-block">一排只有三个座位</p><p class="ql-block">前后距离很宽敞 腿可以伸直</p><p class="ql-block">前排座椅有踏板 侧边还有充电口</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周五下午6点半出发的</p><p class="ql-block">还想着估计晚上赶路很晚才能休息</p><p class="ql-block">结果也还好</p><p class="ql-block">12点左右睡的 跟平时差不多</p><p class="ql-block">酒店也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3月1日</p><p class="ql-block">第一站:西溪南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意小镇</p><p class="ql-block">绿野仙踪西溪南</p><p class="ql-block">西溪南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部,国土面积47.8平方公里,下辖西溪南、竦塘、石桥、琶村、东红、坑上6个行政村,人口1.5万人,距高铁黄山北站1.5公里,距G3京台高速公路徽州区出口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西溪南始建于唐,有近1200年历史,现保留了一百多处明、清代建筑,拥有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及绿绕亭。丰乐河纵贯全域,沿河而下拥有4条古堨,河畔拥有近千亩天然枫杨林湿地。</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西溪南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蜜蜂之乡,全国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创意产业集聚区等荣誉。西溪南创意小镇成功列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并获评为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西溪南村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始建于后唐,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该村吴姓为大姓,村民以农为本,外徙经商,足迹遍布扬州、南京、杭州等地,以盐业为主,兼营茶、木材等行业</p> <p class="ql-block">这是导游发给我们的西溪南的介绍视频</p><p class="ql-block">感觉他虽然话不多</p><p class="ql-block">但非常细心周到</p><p class="ql-block">这是他发在群里的西溪南村的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山西溪南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因处于丰乐河南岸,曾名丰南。背倚凤形山,面临丰乐水,风景秀丽。唐代建材,鼎盛于明清。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历代名人有宋学者吴自牧,元诗人吴鼎新,明学者吴海、诗人吴可封、著名徽商吴养春,清学者吴元满、诗人吴崎,书法家吴又和、篆刻家吴凤等。</p><p class="ql-block">保留明代建筑10多处,清代民居100多幢,其中老屋阁和绿绕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中私人园林众多,果园遗址可寻。古有八景:"古桐乔木"、"梅溪书屋"、"南山翠屏"、"轴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林凤呜"、"山源春涨"。</p><p class="ql-block">1498年,江南才子祝枝山至西溪南舅公家,据八景之名和意境各赋诗一首,并由著名文士唐允甲题跋,留赠舅公。吴族将此八景诗刻成碑帖,立于家园,现仅存一碑,藏歙县"新安碑园"。清代画家石涛曾以祝枝山八景诗意作八景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清代学者胡长庚游此,亦有丰溪八景诗。</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溪南村的重要打卡点</p><p class="ql-block">是一个名为“玩转西溪南”的小程序的截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平板桥</p><p class="ql-block">一座网红桥</p><p class="ql-block">夏天满目郁郁葱葱时拍确实有绿野仙踪之感</p><p class="ql-block">现在就是枯藤老树昏鸦啦</p> <p class="ql-block">桥两侧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桥下是丰乐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的丰乐河是新安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西溪南村北侧,为古村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丰乐河在西溪南村段地势平缓,泥沙淤积形成了大片湿地,其中以枫杨林湿地最为著名。这片湿地不仅景色优美,还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目前已观察到117种鸟类在此栖息。</p><p class="ql-block">丰乐河与西溪南村的关系密切,自宋朝起,村民便在河上修建了多项水利设施,如雷堨、陇堨、条堨等,形成了独特的水圳系统,被誉为“江南小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不仅用于灌溉、饮用和生活用水,还兼具泄洪、防火等功能,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照壁上刻着《丰南风雅颂》</p> <p class="ql-block">真的一看就是老树</p> <p class="ql-block">好想看鱼灯表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象征着渔民对海洋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说明鱼灯在17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盛行。</p><p class="ql-block">鱼灯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富足有余”,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吉祥。在传统节日中,鱼灯常被用于祈福、庆祝丰收和驱邪避灾。</p><p class="ql-block">安徽歙县鱼灯:以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渔梁鱼灯为代表,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个土地庙</p><p class="ql-block">据说迄今过年过节村民还会来拜一拜的</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小店</p> <p class="ql-block">据说元宵节有鱼灯夜游会</p> <p class="ql-block">猫猫</p> <p class="ql-block">墙后探出头的梅花</p> <p class="ql-block">韵味十足的飞檐走壁</p> <p class="ql-block">馀清斋</p><p class="ql-block">与明代大收藏家吴廷密切相关。吴廷,字用卿,号江村,是西溪南村的著名人物。他因收藏了一幅王蒙的《馀清图》,故以“馀清”命名其斋号。吴廷的馀清斋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他收藏和鉴赏书画的场所。他在此处组刻了著名的《馀清斋法帖》,这部法帖收录了晋、隋、唐、宋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由董其昌、陈继儒鉴定并题跋,历时18年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满眼还是过年的喜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余清斋餐饮简介</p><p class="ql-block">吴立顺,吴廷后人,现余清斋主人。擅长徽州莱烹饪,曾获徽州地区烹饪大赛家常莱组第一名。</p><p class="ql-block">据说乾隆常派钦差来余清斋借阅名家书画。有一年,钦差御厨染病未能一同回京,其间传授吴府宫廷烹饪技艺。吴氏后人将其融入日常菜肴,逐渐形成了现在余清斋独特的徽州菜做法,色、香、味俱佳,深受各地游客好评。</p> <p class="ql-block">吾祖吴廷是明代书画鉴藏大家,一生收藏的书画精品不胜枚举。进入清代,清内廷所藏书画中的佳作,有一大半曾是他的旧藏,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的三体,稀世之宝,都铃有他的鉴藏印识,他积多年之收藏,为后世打造了一部享有盛誉的书法名帖﹣-《余清斋》他也因这部传世名帖而青史留名。</p><p class="ql-block">董其昌曾在西溪南生活学习的原址。</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一个小门</p> <p class="ql-block">应龙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龙坊始建于明代,旨在旌表举人石琳,其于明正统十四年(1519年)中举,官至琼州府道判。与其他两座牌坊(进士坊和国宾坊)一样,应龙坊的建造具有明确的教化意图,反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应龙坊的寓意在于“劝化”,象征着“飞龙在天,收放自如”,代表了生命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国宾坊</p><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由进士吴继隆立。国宾坊高7.5米,石雕工艺精细,基座上有四只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国宾坊的建造旨在“劝仕”,即鼓励人们“先学后臣,为国效力”,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它与其他两座牌坊——进士坊和应龙坊,共同构成了西溪南村的文化象征。进士坊旨在劝学,应龙坊则寓意劝化,三座牌坊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和生命的三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龙须巷</p><p class="ql-block">是西溪南村内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巷。根据相关资料,龙须巷位于西溪南村老屋祠(老屋下)的两侧。老屋祠是西溪南村吴氏家族的始祖光公的住宅,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光公精通堪舆之术,认为老屋祠是“龙头”,祠前的两口井为“龙眼”,而两侧的巷子则象征“龙须”,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龙须巷作为古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西溪南村的繁荣与变迁。它与村内的其他古建筑、园林和街巷共同构成了西溪南村独特的文化景观,反映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这不知道是条什么巷子</p> <p class="ql-block">红灯笼真是古村落最好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姚氏古宅</p><p class="ql-block">曾祖姚耀庭,微州绩溪县人,微商,在无锡、苏州开设茶庄,经营茶叶,积累资金,内屋木雕垂帘听政,走马楼,精致的木雕蝙蝠格子门,不同的花草人物,空雕斗拱等。特别是房屋结构幽雅、优美、采光明亮,大厅宽大舒服,是徽派建筑的另一特色。其余四幢为商铺,经营日杂、徽菜面食、酒楼。五幢大楼一字形排列,门洞十儿,互相串通形成一个整体,进入有迷人之感。屋后另有花园3400平方米属称南园。该园原是明代富豪吴养春之园(丰南志记载)院内有荷花池塘、石峰、石笋和松竹梅兰,果树和花草。</p><p class="ql-block">曾祖先逝,由祖父益公继承产业,发扬光大。陆续在西溪南近郊篁村购买农田400余亩,并在社屋桥挖池塘四亩,属称姚家扩。同时建屋五幢,名为收租院。另在周边栽种水竹、花草、果木十余亩。在这优美安静的生态环境下姚氏祖宗之墓就建在这世外桃源之内。每逢清明、过节供姚氏家庭后人祭拜祖先。</p><p class="ql-block">本宅已有一百五十六年历史,历经风霜,安然无恙,是目前黄山市保存完整无损原质原样的清代徽派建筑民宅之一,同时也是徽派建筑艺术者研究一些文物价值的历史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收费</p><p class="ql-block">有位老人站在门口推销</p><p class="ql-block">印象中倒也不贵 可惜没太多时间</p><p class="ql-block">不然可以进去逛逛</p> <p class="ql-block">原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是新四军第三支队的重要驻扎地之一,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背景。1938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在军参谋长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的率领下进驻西溪南村。在这里,部队进行了短暂的整训,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溪南村驻扎期间,主要任务是整编集结、开展军政训练,并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们还帮助当地群众重建家园,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此外,新四军在西溪南村的吴家祠堂与当地的芜关中学(后改名为“中正中学”)师生进行了交流,宣传抗日主张,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虽然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溪南村的驻扎时间不长,但这段历史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迹,成为徽州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西溪南村不仅是著名的古村落,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我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各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共103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6日,新四军南方所属各部奉命开赴皖南岩寺集中。新四军到达岩寺之后分别在潜口、琶村琶塘、西溪南驻扎。</p><p class="ql-block">驻扎在西溪南的三支队由黄道、黄立贵、曾镜冰、饶守坤领导的闽北、闽浙赣游击队和叶飞领导的闽东游击队所编成。闽北游击队600余人,编为三支队五团;闽东游击队920余人,编为三支队六团。全支队1500余人,张云逸兼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支队副司令员,饶守坤任五团团长,叶飞任六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8日,三支队政治主任胡荣接军部"关于行动问题指示"后,翻越马金岭到达歙县王村一带,司令部于同月抵达西溪南村,五团所属三个营驻王村附近,六团驻西溪南村及附近。三支队在西溪南枫杨林组织军政训练,开展广泛的民运、统战、组织、教育和发动工作,还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三支队到达西溪南村后,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将中共歙县特支的隶属关系转到新四军,受三支队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张云逸、胡荣都具体指导当地的党组织工作。</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来源于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进士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的进士坊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的一座古牌坊,是该村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西溪南村被誉为“进士第一村”,历史上曾走出过46位进士。进士坊位于村头,与村中的国宾坊、应龙坊共同构成了西溪南村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进士坊是一座石质牌坊,雕刻精美,气势恢宏,体现了明代徽派建筑的风格</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进士坊旨在劝学,寓意着村民应寒窗苦读,考取功名</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作为西溪南村的文化象征,进士坊见证了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西溪南村的三个坊</p><p class="ql-block">进士坊劝学</p><p class="ql-block">国宾坊劝仕</p><p class="ql-block">应龙坊劝化</p> <p class="ql-block">都快出村子了</p><p class="ql-block">想起来很重要的老屋阁和绿绕亭还没去</p><p class="ql-block">于是问了路又往回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溪南村老屋阁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是典型的明代徽派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布局与结构:老屋阁又名吴息之宅,建于明代中期,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坐东北朝西南,呈口字形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342平方米。建筑整体为五间二进,前有门厅,中有正厅,后有后堂,布局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建筑细节:老屋阁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门用铁皮包镶,门罩为水磨砖砌成,厚实庄重。楼上厅堂宽敞,沿天井四周有齐整的栏板,雕有飞禽走兽和花朵,还设有带扶手的“飞来椅”。其侧立面山墙为三个人字形,区别于徽州建筑常见的马头墙,与院墙采用不对称方式,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老屋阁体现了徽州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处世哲学,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有“徽州建筑鼻祖”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屋阁初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其主人吴息之为明代富商,建筑风格和布局反映了当时徽商的财富与审美。</p> <p class="ql-block">好吧</p><p class="ql-block">没开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屋阁这边看绿绕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绕亭:位于老屋阁东南墙脚下池塘畔</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绿绕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阔4米,进深4.36米,高5.9米。亭的结构与雕饰风格类似老屋阁,飞檐翘角,古朴庄重。</p><p class="ql-block">装饰细节:月梁上绘有典雅工丽的包袱锦彩绘图案,具有元代彩绘遗韵。亭临池一侧置“飞来椅”,供游人休息。</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绿绕亭横跨石板路,紧邻渔翁塘,南北两侧设有飞来椅,游人可凭栏而坐,观赏四周秀美景色。</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绿绕亭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由西溪南名士吴斯能、吴斯和兄弟捐资建造,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绿绕亭的名称来源于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现了徽州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诗意表达。明代著名书画家祝枝山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绿绕亭的绮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老屋阁及绿绕亭</p><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绿绕亭是老屋阁附属建筑,位于老屋阁东南侧。</p><p class="ql-block">老屋阁及绿绕亭由老屋阁、绿绕亭两座建筑组成,老屋阁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一层低,二层高。坐东北朝西南,5间3进,口字形四合院。侧立面山墙为三个人字形,区别于徽州建筑中的马头墙,与院墙采用不对称方式,与水平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p><p class="ql-block">绿绕亭位于老屋阁东南,单开间,深四椽,分心三柱,平面近方形。柱有收分、侧脚,柱头铺作用插供。梁架用料虽不大,但卷杀还保存着宋法式做法,形制颇为罕见。</p><p class="ql-block">老屋阁及绿绕亭是典型的明代徽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6年11月20日,老屋阁及绿绕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绿绕亭对面的那面墙</p> <p class="ql-block">往村口走</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卖烧饼的</p><p class="ql-block">一人买了一个</p><p class="ql-block">梅干菜烧饼挺香的就是稍有点咸</p><p class="ql-block">应该吃芝麻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老人聊了几句</p><p class="ql-block">说女儿个子又高长得又漂亮县城里还有套房</p><p class="ql-block">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不结婚</p><p class="ql-block">说之前她家在大路边上的时候生意可好</p><p class="ql-block">还有大老远到她这儿来买烧饼吃的</p><p class="ql-block">问她那后来怎么搬到这儿来了呢</p><p class="ql-block">说也不指着这个赚钱 也就打发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感觉村子里的人都还挺有钱的</p><p class="ql-block">也都还蛮淳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到了村口</p><p class="ql-block">西溪南</p><p class="ql-block">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好啦</p><p class="ql-block">下一站——卖花渔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