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砍柴》</p><p class="ql-block"> 王当信</p><p class="ql-block"> 1976年,38人的高中红医班,在两名正副班主任的带领下,十一二月的寒冷冬天,步行九到十公里,肩挑大米和棉被各七八斤,身穿五六件厚薄不均的棉衣单裤,三四个人组成小组,带上一二瓶咸菜和蚕豆酱。中午十一二点从刘铺中学出发,怀惴十分梦想九分希望,七上八下的忐忑心情,五肠六腑空空如也,下午三四时到达目的地一一西洲,二话不说一把镰刀闯柴山。</p><p class="ql-block"> 卸下行装,马不停蹄,利用得天独厚的柴山资源,齐动手砍下干柴棍子,捆成一捆一捆,十几捆围个圈竖起来,搭成遮风挡雨的帐篷,里面干柴棍子上铺好枯黄的苇叶和破旧的棉被,头枕干柴棍子,脚蹬干柴棍子,头顶干柴棍子,就连扒饭用的筷子也是干柴棍子,这里成了我们的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柴山南面紧靠长江,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挖好土灶,放上铁锅,劳动委员翁铜山,沿着众人开辟的崎岖不平陡峭窄道,从长江里提来几桶浑浊江水,岸边捡来枯枝败叶,升火做饭,不一会,饭熟了,我们就着酱萝卜咀嚼几口带有泥沙的黄色米饭,就和衣而卧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不远处和我们一样也是来砍柴的新民中学师生,吹响了起床号“滴打打,滴打打”的号声好像在催着同学们“起克克,起克克”。</p><p class="ql-block"> 我和王盛瑞李传银柳永培睡在一个帐篷里,砍柴也是四人一小组,盛瑞从小就替父亲抡大锤,与他爷爷密切配合打铁,手劲很大,也很会干活。传银和永培家在先锋村,离中洲不远,几乎每个星期天都上山砍柴或下西湖挖野藕,更是干活能手。我挥舞镰刀,跟某剃头佬为地主老财砍高粱一样,一上午就砍了一半。地主高兴得不得了,心想饭后再砍一会亩把地的高粱就能砍完。等到傍晚去查看进度喊师傅来吃饭时,是又砍了一半,不过是一根的一半加一半。从来没进过柴山的我根本不会砍柴,一镰刀砍下来,不是镰刀砍卷了,就是刀口砍缺了,一根干柴也只砍了一半。望着李传银左手将十几根干柴合抱,右手一刀一根砍得有条不紊。永培张开双腿,双手摆开合围的架势,一次连续砍断一二十根顺势放倒,既干脆利落,也摆放整齐。盛瑞仗着自己手劲大一阵乱砍,砍倒再说,再由我来理齐放好。</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生怕见柴山,死怕见阎王〞。一整天的砍柴战斗,累得我们灰头土脸,精疲力尽,天快黑时吃了点饭抹了把脸,洗了臭脚,用嘴咬穿手上的血泡,让血水流出,倒头便睡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早上班主任集合队伍,表扬表现好砍得快的同学,鼓励相对落后的同学,鼓舞士气,号召我们增强信心,鼓足干劲,一定要在七天以内砍完五十米宽千把米长的一个号子。班长李云金安排班干部及组长,分别到9个小组去带头完成任务,每天至少向前推进两百米,各小组分工不分家,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快的砍宽一点,慢的砍窄一点,步调一致,齐头并进。文艺委员柳海平布置任务,今晚饭后与新民中学师生举行拉歌联谊会。</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个个磨拳擦掌,磨快镰刀,决战柴山,磨练意志。我们小组总是冲锋在其他小组的前面。柳永培一边干活一边讲他们村里村民结伴上山砍柴的故事,每天天不亮,全村男劳力吃碗饭带碗饭,带上钩绳,推着狗头车向柴山进发,去砍柴山周边的小树及细干柴,有时也趁柴管站的人不注意,将成捆的大干柴拦腰砍断,绑上推车,等到同伴们都砍了满满一车,就着河水,吃完所带的冷饭,再浩浩荡荡,鱼贯而行,过渡船后上拦堤时,一人在后面推,一人在前面拉,几乎是七八十度的陡坡,中途不敢停歇,一口气推上几十百把米高的堤坡,喉干舌燥,气喘吁吁,把车子停在拦堤上,再下去帮同伴拉。下拦堤时,一个在后面推,一个在前面帮忙挡住,下快了,人跟着跑不赢。再上拦堤准备为同伴下堤挡车时,望见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尾的推车队伍,真跟电影《车轮滚滚》里一样,气势如虹,人潮涌动。跌跌撞撞颠颠簸簸推回家,父母亲将砍来的柴火,长的编晒花簾子,当床铺塞子;短的扎成一个个小把子,捆成两捆,第二天上学时挑到刘铺茅草街去卖,换点油盐钱。</p><p class="ql-block"> 李传银接着讲春天上柴山扳柴笋,寻藜蒿,扯野芹菜;夏天进柴山打粽叶,割线草,捉乌龟,抠鳝鱼;秋天割芦苇,抽苇穗,耙枯叶;冬天砍柴火,打柴夹,捉野兔的事。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说有笑,慢度光阴。</p><p class="ql-block"> 太阳下山了,天空繁星点点,皎洁的月光让宁静的柴山像白昼一样。新民中学的女生一枝引动百枝摇,一曲上甘岭主题曲《歌唱祖国》“好山好水好地方...听惯了峭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伟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歌声悠扬,悦耳动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大刀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对准了敌人,我们冲啊!杀啊!...气势磅礴,歌声嘹亮。刘铺中学的女生们高喊,新民中学,来一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抗战八年多…”铿锵有力,清脆悦耳。我方一首《打靶归来》,他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我方边唱边跳《南泥湾》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他方轻歌曼舞《茉莉花》步履轻盈,舞姿优雅......大战十几回合,才不分胜负,余兴未消,恋恋不舍,悄然散场。</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清早,有的笨鸟先飞,不等号声响起,就破霜砍柴了;有的四人同时早起,默默无闻,早已放倒一大截。令其他按时到的小组成员,望尘莫及,奋起直追。一声声劳动号子响彻云天,一把把镰刀奋力挥舞,咔嚓咔嚓声此起彼落,掀起了砍柴高潮。我们小组不甘示弱,三下五除二,快刀斩乱麻,很快力压群雄,冲在最前面,露出胜利的微笑。班长将七名女生原先组成的两个小组解散,七个男生小组各分一个,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巾帼不让须眉,女生们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时而端茶送水,时而帮炊事员挖野菜做饭,时而用毛巾擦去大力士们的汗珠......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老师们看到哪个组落后了,接过年龄小身体弱同学手中的镰刀帮忙砍一会,向前推进一大段距离。</p><p class="ql-block"> 第五天,同学们在砍柴能手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劳作经验,推进的速度也快多了。快要收工时,有的同学跑到柴山北面的尽头查看,大概还有两三百米远的距离,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有的同学提出兵分两路,明天我们来个大决战,四个组在南面干柴较绸密的地方砍,另外三个组到北面干柴较稀疏的位置砍,这样战场摆得开一些,争取在第六天提前一天,早点高唱凯歌,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 第七天,到了我和潘新成大显身手的时刻,我们俩负责将干柴棍子破开,劈成篾状,大部分同学将一个个干柴整理齐整,七八位会捆的同学,将篾穿过干柴底下,绕上两圈,两手一拉,右脚一蹬,左脚一</p><p class="ql-block">踩,很快一个干柴就捆齐扎紧了。望着柴山一捆捆一排排整齐划一,大致粗细相同的干柴,我们露出了胜利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第八天,是将所有砍倒的干柴搬至指定的地点码上堆,一个个搬着干柴的同学健步如飞,顾不得早已被柴桩戳穿无数洞的烂解放鞋,迈着伤痕累累的沉重步履,向往着憧憬着笑在最后。</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两个高大的干柴夹子已打好,留下一个准备撤退时将搭棚的干柴放上去。有的按耐不住心底的高兴,有的开始欢呼雀跃,又蹦又跳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我们同一帐篷的四位同学几乎一夜无眠,我讲了我们水田乡里娃到游过渊扎猛子捞鸭舌头,用绞篙绞水号子,灯笼泡给猪吃,八九月的天气,挑着六七十斤重的秧架子,跑四五里路,三天两头去冒险,供家里一牵进牵出的牲猪饲料。俗话说:“近处的人怕鬼,远处的人怕水。”我们根本不知道游家古渊哪儿深哪儿浅,简直是“样命闯”。放学回家以寻猪菜为主,哪有时间让你做作业,一说做作业,父母亲会说,你比我们老子那时候作蘖些。有时几姊妹为了争一支笔一个本子,相互你推我嚷,互不相让。笔墨纸砚及报名费全靠自己编篮子筲箕,挖树蔸,棺材筒子挣来的。</p><p class="ql-block"> 盛瑞同学与我同年同月出生的,只不过他是庚子年头六月,我是闰六月。两人不管干什么长期结伴而行,有一次搬着虾耙,步行十几里到沙湖他姑妈家那里去踩鳝鱼,一条长着较厚水草的沟来来回回踩,踩了十二斤黄鳝,六七斤泥鳅,他姑老表叫瑞林,跟我们差不多大,带我们到沙湖中去,用钉耙搭刺梗子,脸盆大的刺梗叶上有尖锐的刺,难以近身,只能用钉耙将刺梗根部搭上岸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让梗上的刺晒蔫了,我们才能捆好带回,湖里的野菱角又小又扎手,他老表好像不怕菱果角,跟我们摘了好几斤,三人撑着船到荷花丛中,釆摘了几十个饱胀的莲蓬。他姑妈热情地款待我们,每人吃了三个荷包蛋,下午又炒了几个湖乡特有的小菜,藕带呀,刺梗呀,菱角米呀,鳝鱼呀,煎鲫鱼呀,泥鳅和黄瓜汤呀!我们收获颇丰,他老表让我们经常到他那里去,我们也常邀请他到“家家”这里来玩。</p><p class="ql-block"> 第九天,吃过早饭,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喊来两条摆渡的大木船,将全班同学一起摆运至江对岸,望着波涛汹涌,滚滚东流的江水,想到从来没见过大山的我们,马上就要到湖南塔市驿小集镇上,终于跨出省,能亲眼目睹弹子山,有机会亲自爬上高山了。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狠不得渡船快点靠岸,有的还没等船靠稳就跳上了岸,有的颤巍巍生怕掉到江里了,有的搀扶着老师稳步下船。</p><p class="ql-block"> 我们似脱僵的野马,飞奔山脚下,老师要求同学们登完山三小时后十二点准时到船码头集合,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沿着别人走过的山间小路,时而扶着小树攀爬,时而拉着同伴攀登,时而在山上稀有的住户门前的石墩上歇息,一会儿就登上了较高的山顶,真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辞别这个山峰,又想登上那个山顶,有的胆小男生不想再往上登了;有的女生也在打退堂鼓;有的在半山腰又不好意思单独返回,怕落下话柄,日后成为笑料。体育委员刘训武来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班长来一句:“要问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鼓舞了全体同学,大家找来木棍当拐杖拄着,继续向上登攀。“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最后百分之百的同学爬上了弹子山的最高顶峰,有人脱下红色的运动衫在山顶挥舞;有人齐声大喊:我们登顶啦;有人在松杉树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有的脸色苍白,直喘粗气;有的咬着牙说:这山不够险峻,再高一点也无所谓。</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上山容易下山难,等会还有艰难的挑战。果不其然,我是扶着大我五岁的大力士李传银打着赤脚颤颤巍巍慢慢挨下山的。有的同学穿着胶鞋一滑好远,有的被荆棘划伤了大腿或胳膊,有的急得狠不得哭起来,有的在山上捡来卵石留着纪念。幸亏这座山不是那么高耸入云,幸好有左膀右臂相互帮扶,幸运有老师加油助威,才圆满结束这次登山活动。</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陆续来到船码头,原班人马登上渡船,顺风顺水,摆渡至我们即将离开的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一位在为学校挑土填操场,在梅兰渊堤坝底下抠沙,被坝土压伤锁骨的留守同学,早已把饭做好,我们就着热心同学在塔市驿街上买来的榨菜坨子,豆瓣酱,吃了点米饭,将所有搭帐篷的干柴捆成规定的大小,放在第三个干柴夹子上,收拾好行李三五成群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p class="ql-block"> 九天的辛勤劳动,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尽管手上磨起了老茧,血泡生了又穿,穿了又生,脚心腿上伤痕密布,身心疲惫,但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是我们这辈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树立了那一代人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p><p class="ql-block"> 2025.3.4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