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心泰(1918-1967),中共淮北市委首任书记,安徽省萧县王寨镇大演武村人。1935年考入萧县师范学校,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他先后任淮阴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淮阴地区专员,煤炭工业部基础建设司副司长、基础建设总局副局长等职。1958年5月,高心泰任淮北煤矿筹备处主任,6月任中共淮北煤矿委员会书记。1959年1月,安徽省委批准成立中共濉溪市委,高心泰任第一书记。1963年9月,任市委书记兼濉溪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1967年9月去世。</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国家煤炭部和安徽省联合开发淮北煤矿,高心泰由煤炭工业部调淮北工作,淮北建矿的“人民战争”也全面铺开。高心泰主张缩短战线,分批开发,从而加快了建井进度。1959年,烈山、沈庄、袁庄3对矿井在建设中简易投产,当年生产原煤50万吨。淮北矿建至此站稳了脚跟。高心泰带领筹备处“一班人”废寝忘食地工作,随后又有朱庄、张大庄、岱河、相城孜、杨庄等矿井开始大规模施工,各行各业的人从四面八方向矿区集中,煤矿职工迅速增加到2.4万多人。建矿的场面热火朝天,面貌欣欣向荣。随着建设人员的增多,后勤保障和社会服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要建立煤矿城市。高心泰决定向省委报告,建议成立淮北市。</p><p class="ql-block"> 1959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濉溪市委,高心泰任第一书记。为选址建市,高心泰走遍了淮北煤田的每个角落。最终淮北建市地选在相山脚下。为加快市政建设,他请来专家,早安排、早规划,并规定先建市内一条马路,两侧的楼房建在规定的位置。资金有困难,他亲自给省里写报告,省里当即下拨30万元,他还向淮南求助30万元。1963年,兴建了市人委、矿务局工程处两座大楼;1964年兴建了市职工俱乐部。高心泰怀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为淮北初期的市政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淮北市的城市格局也是在此基础上,一举奠定。短短几年,相山脚下,一幢幢办公楼,一所所学校,一片片职工宿舍拔地而起,一条5里长街(淮海路)建了起来,淮北煤城自此有了基本雏形。当时有人议论这是“扩大城乡差别”。高心泰用诗句回答道:“我今栽树不乘凉,是非任人话短长。”</p><p class="ql-block"> 建市初期,高心泰动员干部及其家属,包括他自己家的保姆都去上山栽树。短短几年功夫,昔日光秃秃的相山,如今郁郁葱葱,已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漫步在相城的一片片绿荫下,淮北人民有句口头禅:“看见绿化带,想起高心泰”。</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委提出农业“三改”的计划之后,高心泰则主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他起早摸黑带人察看地形、水源,选能种水稻的地方,给大家讲述古代沛郡太守郑浑在淮北倡导改种水稻成功的故事,以增强大家的信心。不久相山脚下水稻连成一片。金秋时节,稻谷灿灿,荷花飘香。</p><p class="ql-block"> 教育文化事业在高心泰心中占有不同寻常的位置。他要求市一中办得像个样子,校舍标准要高一些,教具设施要逐步完善。学校要精心抓好教学质量,毕业生的升学率要一届比一届高。</p><p class="ql-block"> 高心泰注重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1964年,市泗剧团编演的反映淮北矿区建设的《智夺乌金》,被评为安徽省现代戏曲优秀节目,他赶到符离集车站迎接参加汇演的全团同志。此事在淮北文艺界传为佳话。高心泰还还十分重视出土文物的清理保护工作,伍修权、谭震林来淮北视察,高心泰请首长观看了淮北的出土文物。表示要建一个像样的博物馆,让淮北人民了解自己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高心泰重知识、爱人才。他认为事业总要靠人干,为此,他甘担风险。从国家煤炭工业部来淮北工作时,带来了8个人,就有6个是“右派”。其中,有煤炭系统知名的一、二级工程师,他还曾带着精通园林技术的劳改人员规划植树,用其一技之长。</p><p class="ql-block"> 领导者的说服力来自严于律己。每到星期天,他总要下矿井,到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煤矿建设亟需各种器械设备.,高心泰嘱咐采办人员,“管人家要东西,人家坐着说话,你们站着说话”。谁能相信,身为市委书记,高心泰家中竟然没有一床丝绸被面的被子。他的鞋子大都是爱人做的,他爱人称他仅有的一双皮鞋是“迎宾鞋”。家里的卫生间,瓷缸坏了,他就动手用水泥抹一抹,就这样一直凑合着用到他去世。</p><p class="ql-block"> 高心泰胸怀坦荡,对下级严格要求。人民来信反映个别干部利用职权将亲友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并安排了工作。高心泰召开市委会议,让这几个同志在会上作了检查。他在会上宣布:“利用职权搞‘农转非’安排工作的,谁的亲属谁负责动员回去!”不能容忍损害共产党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高心泰的家教很严格。孩子的衣服自己洗,房间自己打扫,不许让保姆干。二女儿一心想参军,求爸爸跟人武部讲一讲。他说:“我市委书记带头去说说,领导干部都去说说,叫人武部怎么按条件招兵?”他曾经让两个女儿下乡参加“四清”,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老家离淮北不足10公里,但他从不以权为亲友谋私。1964年,矿务局决定招收一批农民进矿。当时,高心泰正在北京开会。他的两个侄子找到他的父亲高景岳,老人便托市委秘书给安排了工作。高心泰回来后批评了父亲,又做了两个侄子的思想工作,每人给了50元钱,打发他们回了老家。高心泰的一个亲属从部队复员了,要求在淮北给安排个工作。高心泰教育他按上级文件要求做,回家好好种田。</p><p class="ql-block"> 走进高心泰的历史,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从他的身上,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什么叫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什么叫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淮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建市之初的高书记。</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淮北史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