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一部分 书法手札一般常识</p> <p class="ql-block">一、书法手札是书法幅式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体上书法幅式(形制)有10种(中堂、条幅、对联、条屏、横幅、扇面、斗方、手札、手卷、侧页),手札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有关基本概念</p><p class="ql-block"> 手札,是指人们亲手书写的书信(简称亲笔信),也称手剳、手书、书札、书信、书牍、尺牍、简牍或函、书、启、笺等。一般称呼最多的是手札和尺牍,其中尺牍是早期名称(纸张发明之前),尺是指木片,牍是指竹片。手札历史悠久(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p><p class="ql-block"> 书法手札是指具有书法特征的手札。书法对笔法、字法、章法等都有要求,不具备这些的不叫书法手札。所以严格的讲,手札和书法手札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公文手札(书札)和读书手札,大多不具备书法手札的特征。公文书(手)札刻板严谨,程式要求很规范;读书手札的写法多样(主要有摘要式、评注式、心得式、记载式等),所以可不列入我们学习研究的范围。书法手札更多的体现在私人日常往来的书札中。在书法学习中,说到手札就是指书法手札了。</p> <p class="ql-block">三、书法手札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写法</p><p class="ql-block"> 一般要求是:标题(信头、称号)、问候语、内容、注释、结尾、签名、日期等。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有所增减和选择。</p><p class="ql-block"> 手札写法,多以行书为主,这是由其特性决定的。也有部分草书手札,如十七帖。其它书体很少。</p><p class="ql-block">四、书法手札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书法手札是一种独特的书法幅式(形制),它的亲笔性质和真实性是最大的特色。具体讲,它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 </p><p class="ql-block"> 一)从形式上看:</p><p class="ql-block">1、短小精干,言简意赅;</p><p class="ql-block">2、就事论事,直截了当;</p><p class="ql-block">3、内容随意,即兴书写。</p><p class="ql-block"> 二)从内涵上看:</p><p class="ql-block">1、注重个性的表达;</p><p class="ql-block">2、强调情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注重创意的发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以上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手札书法确实是书写者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其学养、性格、气质的独特展示。这些随心而写的手稿,流露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生动而鲜活地记录着书家的生活,也展示了书法的风采,很有书卷气。是日常生活的书写,是原生状态的书写,随性寄情,心手合一,手书一体,却又饱含着浓郁的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五、学习书法手札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以往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活动中,对手札尤其是对古人书法手札的学习研究是不够的,甚至有所忽略,应予加强。</p><p class="ql-block">1、通过对手札的学习研究,可进一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以及艺术修养,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书法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今天的书法创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2、在历史上的书法作品中,手札占据重要位置,其数量不仅浩繁如烟,在艺术性上也是相当高的。它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是古人书法技法与风格的自然流露。从手札入手寻找中国书法的真谛,学习提高书法的技艺,是书法学习的经典路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书法手札书体正统,自然灵动,雅俗共赏,便于临摹和记忆,便于创作借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部分 王羲之部分手札名帖简介</p> <p class="ql-block"> 手札的书写历史非常悠久,自殷商时期甲骨文算起,也有3000多年历史了。历代书法名家辈出,手札名帖繁多。其中,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写在纸上的手札,是三国时期陆机的《平复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历代著名书家,几乎都有手札传世,但是真品极少,大多是后人的摹本、刻本。其中王羲之的著名书法手札名帖就有50多幅(包括草书代表作“十七帖”就包含29封信札,934字,书写时间跨度就达14年之久)。其他书家(如陆机、王献之、王珣、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吴昌硕、赵之谦、八大山人等)也都有大量手札名帖流传下来,散见于国内外的书馆或个人手中。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巨大财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面重点简介王羲之的七幅手札名帖:</p> <p class="ql-block">一、姨母帖</p><p class="ql-block"> 《姨母帖》是王羲之的早期作品,行楷,间杂隶书,是“过渡型”书体,是隶转行的代表作。原迹已无,现存的是唐代的墨迹钩填复制品,现藏于辽宁博物馆。6行,42个字,纵26.3cm,横53.8cm(指纸的长宽)。是王羲之的名帖,也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姨母帖》是唐代武则天时《万岁通天帖》的第一帖(内有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人共十帖),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收藏作品之一。其内容是哀悼其姨母卫夫人逝世的文字。王羲之的母亲姓卫,其姐姐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王羲之与其姨母感情很深厚,所以听到其姨母逝世消息发出了“情不自胜,奈何奈何”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此帖古朴凝重,自然随意。笔法上点画厚实,方中带圆;字法上平正流畅,端庄刚劲;章法上跌宕起伏,畅通连贯。</p> <p class="ql-block">二、平安三帖</p><p class="ql-block"> 平安三帖指平安帖、何如帖、奉桔帖,三帖共书于一纸。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摹本,纵24.7cm,横46.8cm。</p><p class="ql-block"> 一种说法:《平安三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其内容一是说我这里都好,以及兄弟相聚之事;二是问候朋友的身体是否安好;三是回复朋友上次询问的一件事。《奉桔帖》应是《何如帖》最后一部分的补充说明。</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因为三帖写法有区别,不像同时所写,内容上也有相对独立性,应是三个便条,后人装裱在了同一纸上。</p><p class="ql-block"> (一)平安帖</p><p class="ql-block"> 4行,27个字。译文:“我这里大致都好。修载来十多天了。大家最近聚了聚,我想明天应该还会都来。想到你不能来聚,平添了不少感慨。”</p><p class="ql-block"> 平安帖是王书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在笔法上露锋明显,点画流动,映带连绵;在字法上疏密散朗,随形构势,欹正相生;在章法上跌宕起伏,错落平稳,丰富多变。</p><p class="ql-block"> (二)何如帖</p><p class="ql-block"> 3行,27个字。译文: “羲之说,不知道您身体近来如何?稍迟再奉告。我受寒没有精神,探究后再告知。”</p><p class="ql-block"> 何如帖总体特征是稳重平和,点画锋利,结构瘦峻,给人一种既秀美又坚劲又大气的感受。在章法布局和用墨上,上松下紧,前重后轻。</p><p class="ql-block"> (三)奉桔帖</p><p class="ql-block"> 2行,12个字。译文:“奉送上桔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奉桔帖》寥寥数字,但令人回味无穷。中锋侧锋并用,方折圆转兼有,楷化行草共存,是王书的主流风貌。在笔法上轻提重按,藏露相间,收放有度;在字法上结字巧妙,松散舒展,欹侧多变;在章法上宽松疏朗,平稳从容,干净利落。</p> <p class="ql-block">三、丧乱三帖</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丧乱三帖》指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纵28.7cm,合裱于一卷。为唐代摹本,摹写后不久即流传到日本,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视为国宝。此帖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一百多年,其中墨迹印刷品于1934年以后才传入中国。根据书家研究分析,此帖应是王羲之50岁左右的作品,是纯粹的行草书体,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印迹。《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一)丧乱帖</p><p class="ql-block"> 8行,62个字。行草书。这是一封信札,其内容是说,王羲之听到其老家山东琅琊临沂的祖坟,被燕军多次毁坏,虽被朋友修复过,但作为他自己由于远距离做官而不能前往整修,所表达的无奈和悲愤之情。</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羲之手札中写的最好的一幅,类似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伤痛与悲愤的产物。其书法的基本风格是沉稳中显出活泼,均衡中见到锋芒,结字上浑然天成。在用笔上露锋起笔,侧锋行笔居多,转折处方圆虚实兼备,时行时草,反映出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笔法精妙,字法上以欹求正,章法上率意灵动,墨法上浓淡变化,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p><p class="ql-block"> (二)二谢帖</p><p class="ql-block"> 5行,36个字。行草书。二谢一说为谢安、谢万;一说为谢尚、谢奕;一说为陈郡谢氏兄弟。</p><p class="ql-block"> 《二谢帖》是一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迟到和打扰的道歉,对收信人的问候和关心,以及对于友情、家庭和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展现出了他真挚的情感和思想。</p><p class="ql-block"> 《二谢帖》用笔爽利,遒劲有力,笔法精妙,结构多取欹侧之势。自然洒脱,极有节奏感。文字时草时行,体势多变,但又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三)得示帖</p><p class="ql-block"> 4行,32个字。行草书。是一封信札,大意是说,收信人身体欠佳,我心里难过。我身体也不太好,等明日太阳出来后再出发,稍晚一点见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得示帖》书风遒丽,行草结合,有张有弛,有缓有疾。在处理结构方面总体上呈现左收右放的姿态,左实右虚。其笔法很精妙,结构多欹侧取势。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 归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关于手札问题,内容十分丰富,今天只讲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共分两大块讲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手札的一般常识,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王羲之有代表性的7个书法手札。供大家学习了解,如有不妥,盼多指正。</p> <p class="ql-block">作 者:童效前,宝鸡市老年书画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此篇作品由宝鸡市老年书画学会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