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时光可掬

<p class="ql-block">十年生死两茫茫,长思量,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语言里最温暖的词汇,宛如乐章中最动听的旋律,恰似自然间最绚丽的色彩。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而天下子女与母亲的故事却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 1942年腊月初八,母亲诞生于鄂西北小镇夹河镇。此地三山夹两河,为鄂西北通往西北秦川之咽喉要道,自明代起便有“夹河关”之称。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两江千帆过,小街商贸兴”,享有“小汉口”的美誉。夹河关金銮山上明代修建的金銮殿被时人誉为“小武当”,民国时期各地虔诚香客依旧络绎不绝。几百年来,夹河关人见惯了南来北往的过客,自有一份淡定与处事不惊;几百年来,习惯了聆听圣训先哲教诲的夹河关人,深受道教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这年的腊月初八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外公的商船从雾气笼罩的汉口幸运地逃过日军封锁,溯汉江而上,穿暗礁走险滩日夜兼程回到夹河关。大船停靠在码头,家里人喜出望外,外公的商船带回了南北干货、江浙纺织品、烟土……不顾劳累的外公倍感欣喜,给母亲取名“荣”,寓意锦上添花、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幼年的母亲身体并不强壮,外公按当地习俗将母亲拜给鄂西北著名的道观金銮殿中的道士谭道人,以期长命百岁。谭道人是金銮殿道观最后一位道士,大约七十年代初故去。我还清楚地记得谭道士的打扮:黑衣服整整齐齐地打着一排中式的布纽扣,腿上白色的绑带有些发黑,脚穿草鞋,束起来的发髻中飘着缕缕白发,仙风道骨令人肃然起敬。十道九医,谭道人悬壶济世积善修行,谨守道行,当地人尊称他为“谭仙儿”。谭仙儿在母亲心中仿佛一道护佑的神符,道家的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深深影响了母亲日后的为人处世。</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代的夹河关是动荡与繁荣并存之地,码头边第一座店铺便是母亲的家。店铺经营着从省城运回的南北干货、自家制作的中式糕点、从长沙坝运来的桐油以及国民党一些军官走私的烟土。长辈们兢兢业业地迎接送往各地的顾客,生意很是红火。店铺外是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四面八方行人和左右街坊邻居的脚印已经把石板磨得黑亮,仿佛要为历史保留下那些曾经的记忆与繁华。母亲娘家亦农亦商,家道殷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氛围浓厚。长辈的期待与教导使母亲自小学习认真,小学毕业后考入了白河县公立中学。50年代,外公下放到夹河镇桥沟大队四队务农,家境困窘。母亲在陕西白河县城念中学时,听母亲的同学讲“你妈妈当年是一个既漂亮又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呐。”也听母亲讲那时家道中落,亲戚为了回报外公以前的恩德,都慷慨解囊无私帮助,使母亲兄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正是这种和睦家庭人文环境的影响和道家文化的熏陶,使母亲的性格里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坦然与从容,宽厚与仁爱。良好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是善良的,母亲常说“好人必有好报”,是的,在母亲以后的生活中验证了这个定律的神秘与伟大。</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母亲曾在邮局工作,后来因精兵简政以及先后生下我们姐弟三人,便没有出去工作。七十年代初,母亲成为夹河镇小学的民办教师,这是夹河区政府经过多方面考核最后确定的。那时我大概读小学二年级,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全校的学生都要在金钱河边的沙滩上晨跑,母亲带领她的班级整齐地跟在队伍中。母亲工作认真负责,还经常带学生到家里吃饭,我心里很不乐意,母亲教育我说“碗米养恩人”,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迟疑,你今天帮助了别人,明天别人也会帮助你。母亲每天最早到校,最迟回家,虽然工作辛苦报酬低,为了那些热爱她的学生,依然坚持不懈。八零年我读高一的时候,母亲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十堰市教育局授予她市级先进工作者并奖励了一套数理化丛书。这套丛书让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我们姐弟欣喜若狂。清楚地记得我背着放有《几何》《代数》的书包走在放学的路上,昂首挺胸面带微笑,边走边想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母亲的荣誉增添新的光彩。在这里把高尔基的话献给母亲: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都来自母亲。八十年代初,经过考核母亲成为了国家正式教师。十年的坚持与忍耐,十年的辛勤与付出得到了回报。人生际遇各有不同,不管是阳光大道还是独木小桥,只要淡定从容,持之以恒,总会有春暖花开之时。</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注意对我们姐弟学习的引导,记得我读五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母亲带回来一本高年级同学自己编写的杂志——《朝晖》,让我们好好学习这位同学。我很惊讶,原来在我们这个鄂西北偏远的小镇上的学校里也有如此优秀的人。这本自编的手写的杂志树立了榜样,启迪了智慧。我们也开始自己写文章编杂志,弟弟们练就了一手好字,增强了能力,提高了写作兴趣。为了引导我们写作,母亲给我们征订了《少年文艺》杂志和各种小画册,晚上我们在煤油灯下仔细地阅读每篇文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心自省,一篇篇文章打开了我们的心扉,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育了我们勤劳、勇敢、朴实、善良、担当的人格。那个时候条件虽然差,但是我们家像乒乓球拍、军棋、飞行棋、毽子等玩具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的教育更多的是鼓励和赞美,记得有一天傍晚我与母亲从石灰窑的粮油所往家走,在路上我给母亲背诵并仔细地讲解李白的《蜀道难》,母亲听完后说:“你很能干,你比我强”。也就是那时当我们走到关嘴子(汉江在两山最狭窄处通过的地方,当地人称关嘴子)的时候,突然道路的右边悬崖有碎石落下,我快速地向前跑了十来米远,可母亲还淡定地走在后边。我当时就很自责地对母亲说:为什么在紧要的关头我不能像英雄那样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呢?母亲说:“求生是人的本能,你不用自责”。宽容的力量胜过一切的说理,莎士比亚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病了,我们再也回不到其乐融融的那个时代了。有个伟人说过: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临之际,母亲去了天国。</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去天国的路上,</p><p class="ql-block">定有花仙子体贴入微;</p><p class="ql-block">定有父兄喜气相迎;</p><p class="ql-block">定有母亲香茶美味。</p><p class="ql-block">我雍容静雅的母亲啊!</p><p class="ql-block">我慈祥仁厚的母亲啊!</p><p class="ql-block">您福禄佑护子孙!</p><p class="ql-block">您仁德彰显万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