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由于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使得它在山西省境内的所有取景地爆红,山西省很多不为人知的古建筑、古寺庙和活灵活现的神仙彩塑,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春节期间,尽管要预约,要限流,仍然阻挡不了潮水般涌来的众生,有些一次只能容纳几十人的小寺庙,竟有上万人在等候,真是史无前例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八,我一家三口错峰自驾,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游玩。早上九点多出发,行驶三个半小时,到达晋城市区,在出名的“十小碗”吃过午餐后,开启了晋城景点游,颇有随着悟空来打卡之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青莲寺↠二仙庙↠司徒小镇</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砥洎城↠皇城相府↠郭峪古堡↠</p><p class="ql-block"> 海会书院</p><p class="ql-block">第三天:关帝庙↠玉皇庙↠铁佛寺↠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 <b>青莲寺--</b>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原名硖石山)的山腰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它坐落在珏山的怀抱之中,四周被苍翠的山林环绕,环境幽静,风景秀丽。青莲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两部分,先有下寺为古,后有上寺为新。</p><p class="ql-block"> <b>下寺</b> 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初名硖石寺,唐代咸通八年(公元 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青莲寺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和一座舍利塔组成,正殿和南殿由于殿宇垮塌严重,是现代复建的。正殿为弥勒殿,高大的台基后侧中央,弥勒佛双腿自然下垂坐于须弥座上,故称“垂腿弥勒佛”,甚是罕见的造型。在其左侧分别是迦叶和文殊菩萨,右侧是阿难和普贤菩萨,脚前还有一个小的供养人像,这六尊彩塑均为唐代遗存,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中的一处,另两处是位于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寺和南禅寺。南殿为释迦殿,我们去时没有开放,从窗缝可看到有十余个落满尘灰的彩塑像,据说是宋代的。</p><p class="ql-block"> <b>上寺</b>新青莲寺建于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原名“福岩禅寺”,后更名为青莲寺上寺。它位于珏山的较高处,在三山环抱之中。新青莲寺有各类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主院及轴线上分为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释迦殿居于前后院中间,建于北宋(公元1089年)。释迦佛居中,东边是普贤菩萨,西边是文殊菩萨,另外还有阿难站像一尊。这四尊皆为宋代彩塑,袭唐风,面相和格局雷同下寺。</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二进院东、西厢的分别是罗汉楼和地藏楼,这两座建筑非常独特,上层是北宋公元1101年的建筑,下层是明代建筑。真不知古人是怎样把罗汉阁和地藏阁给抬上二层的,对前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佩服之至。</p><p class="ql-block"> 罗汉堂又称观音阁,在其二层,有一组不可多得的宋塑佳品:正中央为观音菩萨,两侧有金童、玉女胁侍,十六罗汉分列两旁。墙壁和梁柱上均可看到剥脱严重的彩绘画。在其一层,正中的墙壁上完好地镶嵌着一通北宋石刻《五百罗汉名号碑》,该碑刻制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上有十六住世罗汉名号和五百罗汉名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五百罗汉名号最全的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宗教价值。</p><p class="ql-block"> 由于清莲寺位于珏山风景区内,尽管该寺不收费,但要想参观它,必须要买珏山的门票,这有点让人不爽。</p> <p class="ql-block">下寺入口</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寺入口</p> <p class="ql-block">角神</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青莲寺这两株一千四百多年树龄的雌雄银杏树,宛如夫妻斯守,坚贞不渝。东为雄树,周粗五米,高约二十五米,西为雌树,周粗四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p> <p class="ql-block">子母柏--母柏周粗3米,高27米余:子柏周粗近1米,高24米余。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死,寺院住持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晚,一株幼柏自根部升起, 依母柏盘旋而上。翌日,住持见状,念幼柏护母情深,遂罢砍伐之念,留下这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地藏楼</p> <p class="ql-block">罗汉楼</p> <p class="ql-block">上二层看罗汉彩塑,只有这又窄又陡的梯子,上面有保安管着,一次只能上五人,下五人。出于保护和安全,只允许十人一组上去参观。春节期间脚步不能停,随人流看一圈就得下去,所以还是得错峰出游,可细细观赏。</p> <p class="ql-block">站在罗汉楼二层</p> <p class="ql-block"><b> 二仙庙</b>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庙宇,不特指供奉的是哪两位神仙,通常被认为是道教中的神灵,如供奉*吕洞宾和何仙姑*、*刘海蟾和钟离权*。在一些地方,二仙庙可能供奉的是当地传说中的两位神仙,他们的故事和身份可能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b>小南村二仙庙--</b>就是供奉的当地神仙“真泽二仙”两姐妹的庙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又叫泽州二仙庙,始建于宋代(1097年),原为二进院,现存一进院落。传说二仙本是陵川人氏,唐朝人,乐姓冲惠、冲淑二姐妹。两姐妹母亲早逝,歹毒的继母对两人百般虐待,继母的恶行被天帝得知,于是降黄云和飞龙,让两个姊妹去西山修炼,后来修成正果在晋东南地区广施恩惠给老百姓,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该二仙庙最有看点的是:正殿内的北宋小木作天宫楼阁--“天寓壁藏”,亦称“天宫楼阁拱桥壁藏”。主龛三间歇山式,前后两进,东西设有楼阁与主龛连结,栏杆、斗拱、外檐装饰都展现了宋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可谓是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此外,主坛上的二仙真人像,是北宋的原作,成为晋东南地区保存最早的二仙塑像。还有不少的侍女像也是宋代的原作,体态端庄、眉清目秀,很有宋代彩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仙正殿被铁栅栏保护着,只留一个小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献殿也称拜殿、香亭,位于正殿前方,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献殿与主殿距离很近,两顶之间拍到的主殿顶饰</p> <p class="ql-block"><b> 司徒小镇--</b>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司徒村。该小镇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购物、精品民宿、文化演艺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是全国首个农民演艺小镇。</p><p class="ql-block"> 大型实景剧《千年铁魂》将“打铁花”与舞台表演融为一体,是司徒小镇独有的演绎品牌,打铁花表演非常壮观,看台可容纳7000余人,春节期间场场爆满。</p><p class="ql-block"> 司徒小镇停车场有很多片区,除大门入口两旁的停车场外,大部分停车场远离主路,而且总共只有一条小路进出,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出了停车场,体验感很差。提醒有计划去那里的朋友们,尽量将车停在外边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b>砥洎(diji)城--</b>位于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具体年份不详)。 砥洎城建于磐石之上,三面环水,形似金龟,宛若砥柱中流,屹立在沁水河畔。沁河古称洎水,故名砥洎城。整座城只有水门、旱门两个出入口。砥洎城内的巷道多为丁字或7字形。民居、亭台楼阁、庙观府院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院与院间有暗门相通,巷与巷间有过街楼相连,地下有地道或暗室。形成地下,地上,空中三位一体的防御系统。</p><p class="ql-block"> 坩埚城墙是砥洎城独有的特色,堪称世界一绝。坩埚是古代炼铁时用来盛矿石和熔化铁水的器皿,废弃后被用来建造城墙,这种结构使得城墙坚不可摧,被誉为“铜墙铁壁”。城墙高度约为12米,临河部分高达20余米,设有城垛和炮台等防御设施。抗日时期,日军多次炮轰都归于失败。</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通向沁河的水门</p> <p class="ql-block">旱门,正门,建城初期唯一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 <b>皇城相府--</b>原名“中道庄”、“黄城”,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在此,故名“皇城”。它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晋城最为著名的5A级景区。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由内城和外城组成,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其祖上做煤和炼铁等生意,经济实力雄厚,最初居住在不远处的郭峪古城,后为避战乱,由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此处建造了内城。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内外城共有16个院落,如果没有讲解员带领,很容易走混乱,绕迷糊了。</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最高的建筑是河山楼。由陈廷敬父辈建造,楼高三十多米,共有七层。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建在二层之上,通过绳索和吊篮将人吊入。现在为便于参观,建造了通向二楼石门的台阶。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底层深入地下,置备有水井、石碾、石磨,炉灶等生活设施,并可储备大量粮食,且有便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河山楼是一座很棒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p> <p class="ql-block">相府位于外城。</p> <p class="ql-block"><b> 郭峪古城--</b>距离皇城相府仅几百米之遥。与皇城相府同属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一座唐初建制的城堡式村落,兴盛于明朝末年。郭峪古城保存有以汤帝庙、豫楼为代表的古建筑近40幢,多为明清时期建筑。</p><p class="ql-block"> 豫楼是该古城的最高建筑,位于郭峪村正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其高三十米,也是有七层,整体结构、设施及功用均似皇城相府内的河山楼。现在对游客开放其地道,由豫楼二层地洞口下到地下通道,从村民家小院出来,挺隐秘的。</p><p class="ql-block"> 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是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郭峪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为辅助城墙,又在内墙上增建了三层窑洞,用砖石共修砌了628眼窑,可用于居住、战备储存、藏兵防守。这些窑洞密密麻麻,酷似蜂窝,所以郭峪城又被称为“蜂窝城”。</p> <p class="ql-block">豫楼</p> <p class="ql-block">城墙窑洞</p> <p class="ql-block"><b> 海会书院--</b>距郭峪古城几百米远,曾名郭峪院。创建于明朝早期的海会书院,在明清两代是阳城最辉煌的一所学院。自宋金以后,阳城曾出现过123名进士,其中有68名进士都出自于海会书院,包括大清相国陈廷敬,大明吏部天官王国光,南明吏部尚书张慎言等仕宦名臣。</p><p class="ql-block"><b> 海会双塔</b></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砖塔):六角十级,高近30米,建于922年。塔外砖壁布满佛龛,又称千佛塔。可惜佛龛中佛像历经干年天灾人祸,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如来塔,亦称琉璃塔。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舍利塔开始倾斜,为夯实地基,镇护砖塔,在旁边修建此塔。塔为八角十三级,高50余米,塔身主体用砖石叠砌,塔檐皆为砖雕仿木结构,琉璃施檐,飞角上悬以铜铃。塔身各面又设许多佛龛,局部施用琉璃装饰。塔心中空,各层有石级盘旋至顶。塔身第十层处支出平座,上置8根擎檐柱,柱间尽施琉璃围栏,成为高塔上一层悬空楼阁,极具特色。琉璃塔允许55岁以下的人士,花费30元,即可攀爬登顶。</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海会寺</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叫龙泉寺,创建于唐朝,为千年古刹。由正院、僧院和塔院组成,其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曾与院内僧人交谈,其对于将古寺归在海会书院景区内的做法颇有微词。</span></p> <p class="ql-block">女儿攀琉璃塔所摄</p> <p class="ql-block">千年不倒,中国的比萨斜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府城关帝庙--</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距离府城玉皇庙仅1.2公里,坐落在府城村东的青岗上,坐北朝南,随青龙岗地势而建,自山门起,各院渐次升高,布局严谨。府城关帝庙创建于宋代(1195年),乾隆年间多次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府城关帝庙的石雕艺术是其最大亮点。关帝殿前廊的四根石雕盘龙柱,是清乾隆年间的杰作,雕刻着十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镂空巨龙,以及八仙过海、电母风伯、雷公雨师等神话人物。三义殿前廊的四根石雕人物柱上,雕刻了中国周朝至唐代的300多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人物,这些精美石雕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b> 玉皇庙--</b>又称府城玉皇庙,位于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的庙内保留有金、元、明三代彩塑280余尊,壁画120平方米,金、元、明、清记事、重修碑碣36通(方)。玉皇庙殿顶上还保留有金、元、明部分琉璃艺术构件。</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知名度最高的是:元代雕塑的二十八星宿的彩色泥塑,体现了元代道教造像的面貌和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这些塑像的动物都能在身周找到,只有“室火猪”,身边没有猪,要顺着他的目光看梁上,他的猪在那边。</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他的猪飞跑了</p> <p class="ql-block">看猪🐷在房梁上</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 高平铁佛寺--</b>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铁佛寺巷内,因为曾在金大定七年(1167年)安放过铁佛一尊,遂以此为寺名,此铁佛消失于何时已不得而知。该铁佛寺,坐北向南,为单进四合院,呈现明代建筑风格,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金、元至明地方建筑风格过渡演变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 高平铁佛寺现存有27尊塑像。佛坛正面为释迦佛,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佛坛外侧为二十四天王,东西各12尊,按二十四诸天的排列顺序,四大天王分立四角,最南端分立杨戬(昭惠天)和关羽(崇宁天)。每一尊塑像的身上都运用了大量的铁丝铁线,呈现出“以铁为骨,用铁造型”的塑造手法,铁佛寺彩塑的轮廓张扬,肢体语言和表情夸张,衣饰图案丰富而立体,呈现出精美华丽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下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b> 开化寺--</b>初名清凉若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舍利山腰上。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历经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但大雄宝殿和部分壁画保留了宋代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现存于开化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北宋寺观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189级台阶,才能到开化寺门前的广场上。</p> <p class="ql-block">不让入内,只好伸手进去拍照</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誉,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据山西省文物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截至2024 年6月,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古建筑又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晋城有7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天时间仅仅参观了一小部分,非常值得进一步去探访古人的绝世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