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颜真卿书法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悟朱庆年

朱庆年 (雨花石)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6日《书法导报》刊登了《对颜真卿书法学习的一些认识和体悟》,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唐代尚法书风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书法的正大气象,实现了宽博和含蓄的和谐统一,完成了壮美、雄浑的书体创新,形成了清雄和端庄的书风,彰显出忠烈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书品与人格完美合一的“亚圣”,而颜真卿书法无疑成为后世书家学习和崇仰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新的源泉动力。</p> <p class="ql-block">一、书学历程</p><p class="ql-block"> (一)幼承家传;颜真卿出生于公元709年,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师,封爵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据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记载颜氏的祖先出自颛顼高阳氏之孙祝融,多在鲁国为官,颜真卿的始祖是颜回,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最贤的一位,曹魏时期徙居琅邪孝悌里。从十三世祖颜含跟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移居到建康上元开始,历时七世而成为江南的望族,一直延续到北齐。【1】五世祖颜之推在北齐任职,先后出任给事黄门待郎、待诏文林馆和平原郡太守,到隋朝时期任东宫学士,精文字学、音韵学等,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主要叙述立身治家之法和字书音训,引用典故考正品判文章和书艺,文辞茂密,为历代学者所尊信。高祖颜思鲁率弟子前去迎接李渊入关,官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其子颜师古官至秘书监,后举全族移居京兆长安县敦化坊。【2】颜真卿的曾祖父颜勤礼和祖父颜昭甫,都擅长篆书、隶书和草书,父亲颜惟贞和伯父颜元孙从小寄养在舅氏殷仲容家,一起授受殷氏笔法。颜直卿的伯父颜元孙,尤善书法,所著《干禄字书》影响十分广远,被尊为正字学的始祖。颜真卿的母亲殷氏家族,与颜氏世结秦姻,颜真卿姑母颜真定为殷令德之孙、殷仲容从侄殷履直夫人,颜真卿长兄阙疑娶殷履直幼女,六兄幼舆又娶殷践猷长女,加上颜真卿先妣为殷践猷长妹,殷、颜表亲婚烟自颜之推起有六代八人。【3】颜真卿四岁丧父,从小就随母亲寄居在京师通北坊的殷家,依靠舅舅家生活。颜真卿的舅舅殷践猷是一个博学多才、无所不精的有名的人物,对颜真卿非常关心,要求也很是严格,从小就受到了家族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同时伯父颜元孙精究训诂,尤善书翰,在颜元孙的指教下致学于训诂与书法;姑母颜真定自颜真卿懂事后,便教其文字音韵,讲解文章,不仅是亲人的教诲,人才济济的父辈友人们时常来往颜家、殷家,往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滋养了颜真卿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二)、中期守正求变、光耀千秋;颜真卿从45岁的《东方朔画赞碑》开始求变,初显清雄浑厚、开阔外拓的气象,他采取篆隶厚重的用笔,外密内疏,开创出一种自然壮美、浑厚宽博的风貌。如锥画沙圆转藏锋的篆籀笔法,经过数年的锤炼,所作的《鲜于氏离堆记》与《郭家庙碑》,字内精细而字外雄伟,丰腴圆满,元气浑然,章法上字距行距紧凑,饱满有力。颜真卿在50岁左右,行草的创造达到艺术的高峰,史称颜书“三稿”即《祭侄文稿》、《争坐位稿》和《告伯父文稿》,其中《祭侄文稿》被后世赞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颜真卿行草书的代表作,从开至尾,一共蘸了七次墨,满纸酣畅淋漓,文笔神采飞扬,将家国情怀寄情于笔墨,将行草与篆籀笔法的完美结合,深得自然之妙,以真挚情感浇灌笔墨凝聚成不朽之作。而《争座位帖》深得圆劲遒婉之妙,点画凝重逸宕,豪迈流畅,线条横斜曲直,妙韵叠出,彰显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米芾在《宝章待访录》说:“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4】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作了生动的譬喻:“《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5】从六十岁左右的《臧怀恪碑》和《麻姑仙坛记》等碑帖,风格走向拙朴沉稳、内敛含蓄,捺则采用“蚕头燕尾”的运笔,融篆籀之气于楷法,寓奇逸于刚正,真可谓苍莽沉雄,筋骨尽备,内蕴宏博;而六十三岁的《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的《八关斋报德记》、《宋璟碑》和《元结碑》,从磅礴威仪、浑厚豪放走向古雅清圆,仪态万端,一次次将风格面貌推向完美,走出了一条既跌宕起伏又踏实沉稳的发展过程。公元765年写的《乞米帖》,是颜真卿为官清廉、居家俭约生动写照,颜真卿在担任刑部尚书时,元载专政,俸禄厚外官而博京官,家境十分清苦,曾向李光进多次求助,在《乞米帖》中说:“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6】虽然遭奸人诬陷、凄凉交臻,家贫无粮,到了乞米的地步,仍能不忘为国守政。 </p> <p class="ql-block">  (三)晚期篆籀遗风,平和壮美:颜真卿晚年是以篆籀笔意为主的书体,对笔墨的内在质感的提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笔画和笔画之间是相互连贯生发出来的,有弹性的线条和紧密有序的布白中映射出他的人格魅力,处处可见他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生命的赞美。《裴将军帖》颜真卿用“多体杂融”的方法巧妙地表达出裴旻在战场上策马嘶杀的英姿,作品中楷书显得而浑厚雄健,行草显得游龙飞舞,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清代何绍基感叹:“余觅之十数年无可得,今忽睹之,不禁拍案叫绝。”【7】《刘中使帖》是颜真卿晚年所写的尺牍,该帖气势磅礴,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流畅,一气呵成,线条遒逸联绵,飘逸洒脱。宋朱长文《续书断》所评此帖:“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驽,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8】而颜真卿的楷书在运用笔墨的动势,将生命烂漫与篆籀气象相契合,形成了两种风格:第一种是如屋漏痕的风格,颜真卿在张旭笔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的自然而然、顺势、顺笔、顺手的笔法,用笔轻松自然,笔画转折没有多余的动作,线条墨迹自然渗透流淌,书写时强调毛笔的柔软和自然的流淌,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如《元次山碑》、《颜勤礼碑》和墨迹《自书高身帖》。字距和行距之间大小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黑白之间和笔画粗细之间落差很大,有语言表达的字组意识,远超常人想象;尤其是墨色的鲜活和丰富,强调笔墨挥洒,每个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是相互畅通成为一个道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道通为一整体,随字变转,行行贯通,墨色通畅,既能做到书写道路通畅还能保持独立性。另一种是平和简静的书风,即师从张旭继承的笔法,从篆书中吸取平动、中实、粗细变化不大的线条,毛笔像锥子,稳定在一个平面上的平动状态,线与线的粗细落差变化不明显,书写时体现出笔画坚实刚劲的篆籀笔意,把古典书法的真谛融入到书写之中,平正中有险绝,每个字赋予一个生命,即规矩又有变化。其中《李玄靖碑》雄浑壮美,古雅清圆,几乎每一个字都是笔方体圆,内中变化丰富,章法排布与逐字之间的衔接都是相当精巧美妙的,字与字的牵连避让全在笔意上得到发挥,从中看到颜真卿纵横驰骋的草书书写意味。而《颜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亲颜惟贞镌立,此碑是雄强茂密的丰碑,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圆浑刚健、宽博厚重、平和儒雅的笔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字的平正简静中又能够体现出来它的变化,这种体现家族荣誉感的庙堂碑,更是人书相融、内敛无华的正实写照,为后人留下了最伟大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二、在笔法传承中的贡献从魏晋到唐朝书法传承中有着一套士族之间代代相互传授的笔法秘笈,如褚遂良说:“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者,未之见也。”【9】卢携《临池妙诀》说:“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手授,不得其精。”蔡希综《法书论》、陆羽《怀素别传》和晚唐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记载着传授笔法的人名,北宋朱长文编辑《墨池编▪古今传授笔法》以及明朝解缙《春雨杂述》也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学书法时,非常注重“口传心授”。【10】怀素《自叙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11】这些笔法授受与传承的文献,可以说证明了晋唐笔法的一脉授受的真实性,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唐代笔法是在魏晋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完善,开启初唐门户,初唐四大书家皆师承二王。卢携为我们勾画出唐代楷书笔法传承的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智永得羲献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世南传陆柬之、上官仪,陆传子陆彦远,而陆彦远是张旭的堂舅,故又传之于他。张旭传韩滉、徐浩、颜真卿、崔邈,崔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浩传之皇甫阅,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柳宗元又传于柳公权等。【12】张旭是盛唐时期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颜真卿是记录在史书上张旭的嫡传弟子,同时张旭善于教学门生甚众,而且除了在楷书领域诞生大家之外,篆书相传的有李阳冰、怀素通过颜真卿继承了大草。在唐代的书法革新中,楷书笔法中颜真卿扮演着传承与变革的重要角色,两度辞官向张旭请教笔法,在张旭笔法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篆籀的厚重雄强和大气磅礴,开创了带有强烈唐代盛期审美趣味的书法艺术形式。颜真卿是介于张旭和怀素之间的一座桥,张旭是他的老师,怀素是他的学生,中国草书史上巅峰式的两大人物,他是他们之间的二传手,是他们之间的那座桥,换言之,在楷书和行书里边,一定有颜真卿纵横驰骋的那个草书的书写意象。颜真卿是推动唐代楷书与草书转型的轴心人物,他通过对陆彦远、张旭的笔法传脉和对怀素的笔法启蒙,突破晋人笔法范式,融入篆籀笔法,由峻厉转为沉雄,创造出体现盛唐气象、雄深博大的颜体风格,从而与晋人并驾。颜真卿的楷书中渗入了南北朝《泰山金刚经》和《文殊般若经碑》这种宽厚、平稳和圆润的气息,同时把篆书的中锋行笔和藏锋逆入引入楷书的笔画中,将隶书的结体化入楷书的形体中,重心下沉,平稳敦厚,体现了温和敦厚的儒家风范,将篆法的含蓄凝重、隶法的古质飘逸轻松自如应用到字中,打通篆、隶、楷和行草的通道,将篆籀气转化为自己的笔法当中。吸收了篆、隶正面取势,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隶笔意,饱满厚而富于内在的张力。那墨汁淫渍浸润出来的痕迹,让楷书更精彩,更生动,风韵十足,骨力遒劲,像一组雄壮高亢的交响曲,在老辣中富有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茂密的风神,将凛然正气、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在笔墨间自然渗透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三、颜书流韵的传承与影响晚唐柳公权从颜真卿处得笔法而自称一家,用笔上吸收二王方笔和颜真卿圆笔中锋的特点,方拓险绝,灵活多变,劲利奇峭,行笔时中锋铺毫,圆润饱满;结体疏郎清健,虚实兼备,法度森严,舒敛自如,处处体现了一个“修”感。宋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引题记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13】五代之时,国家动乱不堪,书坛凋零,文采风流扫地,学颜有成就的首推杨凝式,行草书奇逸奔放,气势雄浑,天真烂漫,纵逸类极似颜真卿的三稿。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是颜真卿的“千古知音”,称赞鲁公书法“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尤其在《集古录跋尾》中说:“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严,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14】正是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使颜真卿成为宋人的广大教化主,后史成为书法的“亚圣”。苏轼从颜体入手,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毫放之外”的审美理念,称赞颜真卿为:“智者创物,能者述焉。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15】明代傅山书法亦可见颜体的风骨和精神,注重个性的宣泄,其著名的“四宁四毋”说更是与颜书气质一脉相承,楷书得力于颜真卿的家庙碑,吸取了博大庄严、神凝气重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他的行草书,临取《争座位》的气息,参以篆隶圆融的笔意,行笔奔放自由,开张大气,犹如古树盘龙,神采飞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清代钱沣学颜,其得颜书“神密”之气,用笔强调方折尖劲,峻峭犀利,结体宽博横展,雄厚清润,无论是平正端肃,还是跌宕起伏都十分接近颜真卿。刘墉的行书得之于颜真卿和宛通灵之气,是“得其虚婉”“得其韵”,结体森严,筋骨内含,行笔缓慢,给人以低调和缓的感觉。伊秉绶以颜真卿楷法入隶,深得鲁公古朴、阳刚和金石之美而独放异彩,将颜体宽博宏伟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他用颜真卿书法精神把隶书那种大气磅礴和凛然正气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何绍基深得颜书“篆籀气”的韵致,他以篆隶为体,行草为用,将颜真卿书法中那种以丰腴为美的圆寰特点予以继承,将篆隶逆锋笔法用于行楷之中,于纵横欹斜中见变化,汪洋恣肆中透功力,最终将楷、隶、篆、行融为一体。吴昌硕学颜取其敦厚含蓄而富有古朴的韵味以及沉着朴茂的气息,在篆隶书体之间的承接和交汇处寻找出路,以颜体之雄强刚健、恣肆烂漫、纵横酣畅的金石气展现在笔下。</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开创出一种极富篆籀气韵的的风貌,不在细微处作过多的雕琢,不以姿态的奇险而取胜,线条古拙苍茫而坚韧劲挺,墨色浑厚饱满、浓重如漆,用笔坚决和果断,气足力健,从而营造出圆润宽博的气势和忠烈宏大的格局,体现了盛唐时期文化的精神面貌,形成为刚健雄浑的颜真卿书体,开创了雄强沉厚宽博端庄的格局,其独具的“篆籀气”书法,既是传统的再现,又是变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1】、朱关田著《艺术巨匠颜真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4页。</p><p class="ql-block">【2】、朱关田著《思微室颜真卿研究》 2021年西冷印社出版社,第129页。</p><p class="ql-block">【3】、朱关田著《思微室颜真卿研究》 2021年西冷印社出版社,第139页。</p><p class="ql-block">【4】、朱关田著《艺术巨匠颜真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83页。</p><p class="ql-block">【5】、郝春燕著《历代书法经典· 何绍基》,201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8页。</p><p class="ql-block">【6】、朱关田著《艺术巨匠颜真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89页。</p><p class="ql-block">【7】、中国颜体书法研究会和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编《中国颜体书法论坛论文集》,2013年珠江文艺出版社,第91页。</p><p class="ql-block">【8】、杨成寅著《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隋唐卷》,2016年杭州出版社,第109页。</p><p class="ql-block">【9】、于钟华著《问道王羲之》,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第19页。</p><p class="ql-block">【10】、杜浩著《颜真卿书法评价研究》, 2020年中华书局出版,第123~126页。</p><p class="ql-block">【11】、于钟华著《问道王羲之》,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第18页。</p><p class="ql-block">【12】、于钟华著《问道王羲之》,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第4~8页。</p><p class="ql-block">【13】、杨成寅著《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宋代卷》,2016年杭州出版社,第83页。</p><p class="ql-block">【14】、杨成寅著《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宋代卷》,2016年杭州出版社,第34页。</p><p class="ql-block">【15】、杜浩著《颜真卿书法评价研究》, 2020年中华书局出版,第97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