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木渣一两银 弥勒市第二中学访问记

朱宪

<p class="ql-block">  1937年夏,母亲王映秋在家乡武汉高中毕业,受七七事变影响,举家逃难到重庆。1938年6月,在重庆考入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大。1942年,母亲王映秋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离昆明市区150公里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竹园镇中学当了一年教师。</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忆录描述:</p><p class="ql-block">  “1942年,抗日战争仍在继续,全国大部分省份依然沦陷,我西南联大毕业后有家不能回,学的哲学专业一时也无用武之地,在昆明市区找工作很困难,只有云南省属各县市的学校需要教师,我被分配到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一所公办竹园中学做老师,教语文。 </p><p class="ql-block">  竹园中学位于弥勒县竹园镇,附近的文昌宫,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魁星阁,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竹园中学环境不错,生活富裕。教师的待遇也丰厚,学生学习努力,对老师也很尊重。记的当时竹园有国民党54军驻扎,军长是黄维,副军长姓傅。我们在教书之余,假节日也与驻军的军官们、家眷们接触,与这些人在昆明的亲友也有了一点联系。但竹园毕竟是一小地方,不是久留之地。我在竹园中学教了一年书,1943年就回了昆明,由联大哲学系老教师贺麟介绍,到昆明市国立中山中学任教师兼女生指导。我离开竹园中学以后不久,54军开拔去参加了中缅边境的抗击日寇的战斗。” </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十四年了,在她生前未能返回初次工作的地方。而我非常想了解当年抗日战争艰苦时期,母亲年轻时第一次参加工作,是如何独自一人到少数民族地区短暂工作的环境和状况。所以我2025年2月第四次到云南旅游时,选择去滇东南旅行,途经弥勒市时特意调整游程访问了竹园镇。</p><p class="ql-block">  我出发以前在网上查询了弥勒市竹园中学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枯等9个少数民族。红河州有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著名的锡都个旧,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蒙自,有闻名遐边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 </p><p class="ql-block">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的北端,县城北距省会昆明143公里,南至州府蒙自130公里,南抵与越南相临边境口岸河口316公里。县内交通四通八达,昆河公路纵贯腹地93公里,滇越铁路必经跨越78公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通车)。弥勒县城地处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盛产粮食、烤烟、甘蔗、油菜籽、生猪等,其名优产品有红糖、白糖、冰糖、风吹豆鼓、优质蜂蜜、优质烤烟等,有"粮仓"、"蔗糖之乡" 和"烤烟之乡"的美誉,被誉为滇南福地。来到弥勒可以到佛祖圣地弥勒寺朝拜,祈祷。弥勒城与佛同名,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被誉为"佛城"。</p><p class="ql-block">  1941年经过当时弥勒县多名乡绅联名呈书省政府,要求开办中学。1942年,政府批准了在竹园镇开办竹园中学。解放以后的2004年,竹园镇二所中学合并,改名为弥勒市第二中学。弥勒市第二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校长王兴。现在竹园镇另外有一所弥勒市竹园中学。</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0日,我在昆明时打电话给弥勒市第二中学找王兴校长,申请去参观学校和校史陈列室。接电话的老师是普红明老师,他说王校长已调走,并欢迎我们14日下午2时去访问弥勒市第二中学。</p><p class="ql-block">  我和夫人王珍,乘当地旅行社高春红女士(55岁)开的电动轿车于2月13日旁晚到达弥勒市,入住市区的湖景酒店,晚上驱车5公里横跨弥勒市区,去弥勒市老城区步行街观光。</p><p class="ql-block"> 弥勒市现在是云南旅游胜地,除了市中心老街有古建筑文昌宫,步行购物街;近郊还有锦屏山弥勒寺,里面的弥勒大笑佛为中华一绝。可邑彝族小镇独居特色;东风韵公园湖光山色;远郊有太平湖森林公园等。</p><p class="ql-block">  2月14日,星期五。上午去弥勒市南10公里处的东风韵景区(原东风国营农场,与红酒庄相邻)游览。中午再驱车向南20公里去竹园镇,找到一家农家乐午餐。就餐时询问饭店一女服务员,她说弥勒市竹园中学就在老建筑文昌宫内,离弥勒市第二中学也不远。故我们即导航定位驱车先去弥勒市竹园中学探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车辆沿狭窄的竹园小镇街道慢慢行驶,在一弄堂口,找到了弥勒市竹园中学门牌。走进弄堂后就见到学校大门牌楼,因为没有预约,门卫不让我们进校区。我们站在门口看到竹园中学建在文笔山山坡上,山脚有庙宇群,前殿前围栏下左面赫然有《竹园文昌宫》大字,右面有文昌宫《简介》:“竹园文昌宫,又称竹园文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现有天子台、八属庙、大门、前后殿、五经楼等八处古迹。……” 文昌宫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都曾修缮过,2016年10月,文昌宫被州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我看外观,300多年前建成的文昌宫内前殿和五经堂古建筑修缮整洁、保存完好,但因为现在是竹园中学教学场地,外人不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弥勒市竹园中学校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竹园中学大门后是文昌宫前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竹园文昌宫标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文昌宫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前殿牌楼后是正殿五经楼</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文昌宫门口外景拍了几张照片后,便离开竹园镇北的弥勒市竹园中学,驱车沿着镇街路,前往竹园镇南的弥勒市第二中学。竹园镇道路街面两旁没有高楼大厦,都是平房小店,与江南小镇差不多,居民生活环境保持着淳朴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14时到达弥勒市第二中学弄堂口。电话联系普红明老师后,小车开进学校内操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弥勒市第二中学也建在文笔山脚下,占地面积很大。普红明老师近50多岁,他大学毕业即到弥勒市第二中学任教师,已工作了20多年,是学校校史陈列室负责人。今天是学校的初中同学开学第一天,也是教师新学期培训2天的第1天,学校领导都很忙。王兴校长已调弥勒市教育局任副局长,新校长尚未任命。我见到了总支专职副书记刘亚伟、副校长秦雄飞,我向刘副书记递交了给学校的教育捐款1,800元,并与刘副书记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在弥勒市第二中学校门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朱宪向学校专职副书记刘亚伟捐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朱宪与普红明老师</p> <p class="ql-block">  之后,普红明老师带我们三人参观了藏书阁古楼,校史室和校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首先来到藏书阁古楼前。藏书阁位于弥勒市第二中学大门后的文笔山脚。初建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原是万福寺内的一建筑。藏书楼通高15米,占地370平方米,大殿十九扇木制门窗的浮雕精美、取材广泛、栩栩如生。殿前九级台阶正中镶嵌一幅气势磅礴的龙图腾石雕。藏书楼是目前第二中学校区内唯一留存的古建筑。以前万福寺内的其他建筑都荡然无存,全部被学校新建的教育大楼覆盖了。藏书阁2007年被红河州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建筑后,房屋停止使用,也禁止入内参观,但一直尚未修缮。我们看外观许多绘画、木雕结构已经损坏、脱落,文革及以后时期的旧标语痕迹明显。普红明老师介绍:学校目前正在申请政府经费项目以便对藏书阁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也希望众校友捐款相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学校大门后是古建筑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万福寺藏书楼铭牌与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藏书楼的部分精美木雕已见损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藏书楼二楼的书画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然后我们参观了办公楼二楼的校史陈列室,众多的文字图片资料,使我了解了弥勒市第二中学的前生今世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参观教学大楼   参观校史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1941年,弥勒县竹园区和朋普区的28位乡绅联名呈文云南省政府开办一所中学。同年年底,云南省政府委托弥勒县政府审议批准了在竹园镇成立中学,并批准将部分糖盐捐税拨转为学校经费。加上乡绅们踊跃捐款,1942年春,“竹朋区办初级中学”成立了。1942年2月初办时的二个班级先在竹园镇北的文昌宫八属庙内上课,不久后学校搬到竹园镇南的万福寺内办校至今。我这才知道,我母亲回忆录中称竹园中学不准确,学校开始时正式名称是“竹朋区办初级中学”。而且我母亲回忆1942年7月到竹朋中学教书时,学校已经搬到万福寺校区。这也说明,初办的二个班级在八属庙仅上了一个学期课便搬迁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1949年学校更名为“弥勒县竹园中学”,1980年更名为“弥勒县第二中学”,2004年,竹园镇上“弥勒县二中”与1912年创办的竹园小学后改制为“竹园一中”合并,改名“弥勒市第二中学”。2013年,竹园一中又分离出去竹园镇文昌宫独立办校,恢复了“弥勒市竹园中学”名称。</p><p class="ql-block">  弥勒市第二中学陈列室展示了83年来学校历史和成就,详细介绍了学校创办期间的乡绅人士力争办学的情况,以及学校80多年漫长的办学经历和取得的业绩。有黄汝兴先生撰写的中共党员钱仁培先生在学校创建初期作出重大贡献的文章“钱仁培先生的人生轨迹”;有朱忠老师撰写的“一两木渣一两银,弥勒这一清代建筑让人叹为观止”报道,全面反映了竹园藏书阁的历史变迁和凄凉现状。陈列室还介绍了弥勒市第二中学近几十年培养出许多杰出国家人才的事迹;以及学校历任领导作出的教育努力,等等。因为弥勒市第二中学的初中和高中教学质量都好,尽管地处弥勒市偏远郊区,一直是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省级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普红明老师拿出了一本学校以前编撰的校史小册子,翻到“第二节 在本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按到校工作时间先后排列”的名单第一页中,序号11 王映秋(1942~1943) 记录名册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母亲王映秋名列11  母亲当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王映秋曾回忆,她在竹朋中学任教时,有不少学生是国民党54军军官的孩子。54军抗战期间1941~1943年在弥勒县竹园镇一带休整时,军官家眷与孩子随军住宿,孩子就去当地学校就读。我母亲回昆明后不久,54军1943年7月进驻滇西祥云弥渡,1943年底开赴保山腾冲抗日前线备战。1944年5月,54军打响了滇西战役第一枪,数百名54军的将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领土。我2021年去腾冲访问时,专门登上了怒江边54军将士与日军激烈作战的山头,祭拜了英烈的忠魂。</p><p class="ql-block">  普红明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山坡上校园,到处是新建的教学大楼。介绍了流经校区的“旬惠渠”,这是1939年开始修建、1943年4月通水的全长37.8公里水利工程,灌溉了弥勒市竹园区等2.3万亩良田。校区内以前留下的爱莲亭和莲花池已修缮一新......。</p><p class="ql-block">  普红明老师希望我多关注学校信息,并希望我七年后能参加弥勒市第二中学建校90周年的庆典。</p><p class="ql-block">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竹园镇弥勒市第二中学,离开我母亲83年前曾经短暂工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弥勒市竹园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安居乐业,淳朴耕作和交易;不受战乱影响,生活平稳小康。尽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但竹园镇的学习氛围根深蒂固,汉文化气息浓厚。竹园镇的古建筑文昌宫、魁星阁与藏书楼等古建筑,可与弥勒市区的古建筑媲美。竹园镇经历300多年风雨的的文昌宫,崇拜道教文昌帝君,也是人们聚集交流学术教育的重要场所;古老的魁星阁有170年历史(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是人们经常祈求和庆祝子女各类学习考试中榜的集聚之地,每年香火兴旺,久久不散;130年前建的万福寺藏书楼前,有中国古代圣人孔夫子塑像,当地文人墨客每年经常到此祭拜孔子,并聚会论文,吟诗交流,许多交流成果就珍藏在藏书阁中。竹园镇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怪80多年前的当地开明乡绅要奋力主张开办中学,提高当地学子的文化水平。也难怪弥勒市第二中学地处非城市核心区域,教学质量始终很高。</p><p class="ql-block">  这次探访时间短促,魁星阁也没有时间参观,希望藏书楼能早日修缮开放,我们有机会再次访问,更深入了解云南和弥勒的人文地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朱宪 2025年2月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