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江南,听雨。</p><p class="ql-block">过完春节回到江南,忙碌了一阵子,日程排的满满的,这周空闲了下来。正好天气也不好,就在办公室闲坐着,听雨。</p><p class="ql-block">还是十多年之前在苏州的时候,在平江路。写过“平江路听雨”。</p><p class="ql-block">后来是在上海的时候,十一年之前写过“听雨”。那时候写听雨的心情和现在听雨的心情感觉有点不同。姑苏听雨是写了对姑苏的浪漫与雅致,花前月下,从姑苏小巷里走出一个打着油纸伞的旗袍姑娘。</p><p class="ql-block">上海听雨,当年我二舅还在,来上海看病,而我刚回了原单位,是写了对人生的迷茫,旅居魔都的困惑。而今听雨,是因为昨晚上梦见了“二伯”,又遇雨天,不小心我也亦老。心境上的平和,如雨。</p><p class="ql-block">昨晚上梦见二伯了,在我家(小时候的老屋烤火),聊些家常。后面突然惊醒,我二伯不是离开我多年了吗?又入梦来。在江南的这么多年,我的很多长辈就这样离开了。也许时间就是艘渡船,渡过时光,还有那些故人。</p><p class="ql-block">年前我又去了一趟“凤凰古城”,带着我儿子去的。他要去“远方”看看别人生活的人文场景。其实湘西的生活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日常。对于凤凰,我是有感情的,一直把她当做湘西的灵魂之地。这也是我们湘西的孩子走出大山之后的灵魂寄托所在,代表着“湘西之魂”。只是这个故乡,在我儿子的眼里,变成了“远方”和远方的人文,看远方人是如何生活的。也许,这就是社会的变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在老家的县城“慈菇”,他也觉得了县城的安逸,适合生活。年三十,在乡下老家的山坡上给我“爷爷”上坟的时候,望着连绵不断的大山,他说,爸,要是我,可能就走不出这大山了。我也跟他说,假如人生再来一次,我也可能没有勇气走出这大山了。</p><p class="ql-block">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当年我们拼尽全力走出来的大山,而今却是我们心中的“远方“。早知如此,我们还那么半生漂泊干嘛?</p><p class="ql-block">刚给父母转了生活费,给爸把他每个月要吃的药买了寄回去。把家里的水电,燃气,网络费交了。每个月都这样零零碎碎的干着。突然之间又好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样漂泊的意义。让父母在小城里安度晚年,不为生计着急。让孩子能座在课堂上,还可以去追求他的梦想,也许,这就是我漂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的价值,就是让我的家人们”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又读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看来,我还是壮年,无老年之听雨之景况。但也无当年在姑苏听雨之浪漫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