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站 西安</p><p class="ql-block"> 告别丞相,告别汉中,直奔长安,离开汉中前我们真想到冲着定军山方向大喊一声“丞相,西安我们替您去”!</p><p class="ql-block"> 西安,了不得呀!十三朝古都, 她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与北京、南京、洛阳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她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市,就连美国总统来中国都直奔这儿。</p><p class="ql-block"> 踏入西安,正是傍晚时分,直奔古城墙。虽说我们都到过西安,但上古城墙都是第一次。我们从广宁门登上城墙,哇,城墙上是一条大街耶!超级厚!据说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厚15~20米,真的比马路还宽!难怪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墙”!日暮长安,城墙上的城楼华灯初上,一派太平盛世景象;朝西望去,彩霞满天,映衬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城墙两边彩旗飘飘,城墙上游人如织,还多数都是汉服唐装,感觉有点梦幻,这是回到了大唐?还是活在当下?真晕!在西安浸泡了几天才幡然悟到: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灵魂就是城中心的城墙,西安人的生活几乎都围绕它展开。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西安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感受到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西安城墙,这座雄伟壮观的古老城垣,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静静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变迁,每一块砖石都刻满了时间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到西安,要看的太多了!兵马俑的震撼迎面而来,那千军万马的阵势,静默却带着不可言喻的力量,让人不禁感叹古人智慧之深邃,历史长河之浩瀚。站在这一排排陶俑前,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战鼓声,感受到那份属于大秦帝国的雄浑与壮丽。</p><p class="ql-block"> 常听说“西安看地下,山西看地上”。千百年来从未被盗墓、四十万人挖不动的神秘乾陵最具代表性。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据说里面有盛唐时代三分之二的宝物,史书记载约有重达七百吨的宝藏。这些宝物都是奇珍异宝、价值连城。遗憾的是保护它们,现代技术还hole不住,不敢轻易掘墓,对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来说估计也见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走近乾陵,也就抵近了大唐。登陵,方能切身感受,乾陵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文物之丰富、石刻之精美。俯瞰六十一蕃臣石像、无字碑、华表、石狮、述圣纪碑……被誉为“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览馆”的乾陵,盘桓于历史的横截面,大唐帝国雄睨天下的气魄和开放包容的气度,众目昭彰。</p><p class="ql-block"> “一砖一瓦一千年,雁字回时菩提下。” 大雁塔,西安的象征。落日时分夕阳把古塔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与远处的现代建筑相映成趣。闭上眼,仿佛能听到玄奘法师讲经的回响,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和平静,感受到那份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大唐不夜城的灯火辉煌让人恍若隔世。走在仿唐的街道上,欣赏着华丽的表演,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繁华与浪漫。每一个转角,都藏着惊喜,每一次快门,都定格了永恒。</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文化精华。也许是人品好,竟然在城墙上面成功预约到参观了!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成为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置身其中,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沉思与惊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凝视,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让人感叹:历史,不只是过去,它还活在现在,影响着未来。</p><p class="ql-block"> 西安太过瘾了,不仅能感受古城千年文明演绎的华章;触碰一段历史,领略秦皇汉武的雄浑壮阔;邂逅盛唐,品味大唐盛世的千古辉煌。还真能体会时光穿越,几乎每个景点满眼都是穿着汉服、唐装的俊男美女,仿佛回到了那个繁华的盛世,让人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永宁门,南门永宁门建于隋初开皇二年至三年(582-583年),是西安城门中历史最久、沿用时间最长、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小雁塔公园内,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涵盖周、秦、汉、唐等多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展现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旟鼎,旟鼎内壁共铸铭文4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泸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旗,旗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王作中姬宝鼎,西周,宝鸡市岐山县礼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伯百父鎣(Ying),西周,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牛尊,西周,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通体作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日己觥,是商周之际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与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史逨角,西周</p> <p class="ql-block">梁其壶,西周</p> <p class="ql-block">日已方尊,西周</p> <p class="ql-block">日已方彝,西周</p> <p class="ql-block">它盉,西周</p> <p class="ql-block">鸟盖瓠壶,战国</p> <p class="ql-block">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何家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错金杜虎符,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975年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p><p class="ql-block">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通常作虎形,故称虎符。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延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杜虎符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容藏出土</p><p class="ql-block">造型饱满庄重,纹饰华丽流畅,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金银器皿壁面锤揉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装饰,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西方金银器和金银工匠进入东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唐代金银婴皿在吸收异域风格的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鸟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香囊是唐代熏香器中引人注目的类型</p><p class="ql-block">附有链子和挂钩,用于佩戴或悬挂。此香囊造型别致,设计科学巧妙,呈圆球形,上下球体以子母口相合,其内设置两个同心圆环和个半圆形香盂,香料置于香盂中。利用重心原理,香囊无论怎样摆动,香盂都不会倾覆。世界其它国家直至近代才发现这个原理,而中国最晚在唐代就已掌握了此项原理并熟练运用。</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西魏(公元535年一公元556年)1981年安康市旬阳县城东门外出</p><p class="ql-block">刺史之印</p><p class="ql-block">此印为西魏名将独孤信不同时期之印。印用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14面镌刻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賤""信启事""耶敕""令""密"14面印文用途各异,分为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 <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span></p><p class="ql-block">开放包容的唐代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能歌善舞的各方来客,尽情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群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宾客,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七名身着汉服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生动形象活泼可爱。</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壶 五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围棋盒及9枚棋子,宋朝,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p><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仿草原游牧民族的皮囊形状制成。银质的壶身略扁,两面各凸起一匹通体鎏金的骏马,马首微昂、前腿直立、后腿屈膝、口衔金杯、颈系飘带。舞马随着乐曲翩旋律动,曲终时向皇帝跪拜献酒。这一画面再现了千年前舞马"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的精彩场景。</p> <p class="ql-block">瑞兽葡萄镜</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新出现并最有影响的镜类之一,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宗开元时期。镜背纹饰高浮雕,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这类铜镜将来自西方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 化元素相融合,故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p> <p class="ql-block">金银平脱是唐代器物装饰的一种方法,其工艺流程是把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髹漆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突显出漆地上的金银图案,以取得华丽夺目的艺术效果。此镜以4只口衔绶带、昂首展翅的鸾鸟为主题纹饰,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贴饰花叶形银片。鸾鸟自古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吉祥鸟,"绶"与"寿"谐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金怪兽,身体似羊、嘴巴似鹰、犄角似鹿、尾巴像蝎子。可能是匈奴贵族帽子上的铜官饰。</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流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有学者认为这件玛瑙杯是外来器物,年代不晚于7世纪,也有学者认为是唐代工匠仿粟特式来通制作的,年代为9世纪前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span>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八曲长杯,器形和制作技法相似,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具有萨珊多曲长杯的典型特点。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以和田白玉制成,口沿一圈很薄,从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渐增厚 水晶八曲长杯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唯一的唐代水晶容器,在古波斯地区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水晶制品。这两件八曲长杯制作工艺精湛,反映出唐人高超的技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唐,何家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伎乐纹八棱杯</span></p><p class="ql-block">鎏金伎乐纹八棱杯工艺精湛,先铸造成型再通体鎏金,材质似铜。杯身 面各饰一手持乐器的乐伎,所持乐器分别是竖箜篌、曲项琵琶、排箫、鼓、螺、笳等。该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郁的粟特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span></p><p class="ql-block">在银杯外壁的八瓣内相间排列着4幅男子狩猎图与4幅仕女图,生动地勾勒出唐人游乐消遣的生活场景。杯内底的摩羯、指上的鹿、外壁的仕女及狩猎的男子,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件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团花纹银盒,唐</p> <p class="ql-block">唐彩绘俑</p> <p class="ql-block">文官俑,秦</p> <p class="ql-block">彩绘跪射俑,秦</p> <p class="ql-block">彩绘啸马,唐</p> <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 唐</p> <p class="ql-block">鎏金铁芯铜龙,唐</p> <p class="ql-block">鎏金佛菩萨三尊铜造像,东魏</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宋,</p><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安定镇东1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现存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6.7米,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窟内顶部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佛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坛边有8根石柱上承窟顶。佛坛上下有16尊高2至3米的圆雕 像。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俑群,明</p> <p class="ql-block">三彩凤首壶,唐</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是秦始皇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侧1.5公里处。在历史文献中未见记载,似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守京城外的宿卫军。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自1975年底开始筹建,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内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呈“品”字形分布,总占地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目前已发掘的陶俑数量超过8000个,包括士兵、军官、战马和战车等。每个陶俑的面部表情、发型、服饰都各不相同,展现了秦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和军事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坑遗址现场,还在不断挖掘和修复</p> <p class="ql-block">骑兵俑</p> <p class="ql-block">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目前出土了7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p> <p class="ql-block">中级军吏俑</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轻装步兵的一种,双手作持弩待发状,发现于2号坑,共172个</p> <p class="ql-block">007号坑中的青铜水禽</p> <p class="ql-block">青铜鸿雁</p> <p class="ql-block">青铜天鹅</p> <p class="ql-block">青铜仙鹤</p> <p class="ql-block">陕西著名的biangbiang面馆</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站 山西芮城</p><p class="ql-block"> 山西因其黄河与太行围护、表里山河的地理天赋,因其处于草原与农耕文明兵戈贸易的交融地带,因其保留发端北魏、遗存唐、五代、宋金辽、元明清的庞大古建古迹,成为华夏大地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地理人文版图。</p><p class="ql-block">地上文物看山西,哪怕是在毫不起眼的小县城,动不动就是沉睡千年的精美古迹。</p><p class="ql-block">“幸亏”山西的“保守”“落后”,因为山西人的豁达包容,让这些经历岁月风霜、兵燹战火的历史遗迹得以存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苪城是我们进入山西的第一站,做梦</span>都想不到我们会到黄河风陵渡,这可是《神雕侠侣》郭襄邂逅杨过的地方!“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终身误。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古人。”</p><p class="ql-block"> 风陵渡,作为黄河重要的三大渡口之一,自古到今,为晋陕豫的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战场啊!这地方绝对不是谈情说爱之地,老少恋就是一场腥风血雨!</p><p class="ql-block"> 穿过风陵渡口大桥,就从陕西到了山西。沿着黄河一号风景大道(感觉没太多风景)直奔芮城永乐宫,开始看地上!</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是现存的元代精美的建筑,原址在永乐镇 (现址在北龙泉村,离原址约25公里)。60多年前,处在三门峡水库淹没区的永乐宫连同它的整体建筑和巨幅壁画在内,经历了一场世所罕见的“乾坤大挪移”。移动永乐宫 ,连宫带画打包搬走, 据说历时九年。我们现在看到它的每一寸壁画,每一块砖石都是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存神仙人物最多,画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建筑群,就在永乐宫,它们是古代艺术家们用心灵和智慧创作的艺术瑰宝。它们以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古代人们的信仰、生活、情感和理想。其中三清殿《朝元图》是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是世界罕见的巨作,堪称国宝。</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元代壁画旷古绝伦,宫殿古建雕梁画栋,文物搬迁创造奇迹!这座堪称“最低调的国宝建筑”默默地美了700多年,庆幸的是我们还能遇见!</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创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 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被誉为我国道教三大祖庭。 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我现在看到的永乐宫是搬迁后的永乐宫。它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上,在永乐宫大门至山门之间的通道上,古城墙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看点一是古建筑,二是壁画,</p><p class="ql-block">古建筑有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壁画很多,内容非常丰富。每座大殿的壁画形象不一样,故事也不一样。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且和蔼可亲,甚至衣着也能给观者一种飘逸灵动之感。</p><p class="ql-block">壁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朝元图》,它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另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如同一道朝圣的洪流。煞是壮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从名气上来说,可能没有敦煌莫高窟出名,然实际上比敦煌莫高窟更值得一看,更值得细细地看。三壁数百平壁画连成一气,浩大恢宏。近三百位道教神祇,从表情到服饰无一相同,他们相互独立而又三五成群,若有所思、耳语相向、怒目圆睁,如一幅幅定格的彩色胶片,下一秒似乎就能听到嘈杂热闹之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兴建于元代,因精美的壁画艺术、巍峨的宫殿建筑而名声远扬。</p><p class="ql-block">令人震撼的是,永乐宫整体建筑和巨幅壁画,曾经历过一场“乾坤大挪移”。60多年前,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处于淹没区的永乐宫被整体迁建。从实验、临摹、揭取,再到搬迁、复建,经过了整整十年。</p> <p class="ql-block">明代山门</p> <p class="ql-block">无极殿(三清殿),元代建筑,是永乐宫的主殿,建在宽敞高大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斗拱层叠交错,体现了元代建筑的典型风格。朝图就绘制在此殿的三面墙上</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供奉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椽,保留元代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p> <p class="ql-block">《朝元图》,在三清殿内的三面墙上,它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另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如同一道朝圣的洪流。煞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是全世界最大的关帝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关</span>公就是山西省运城市解州人。</p><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扩建与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清朝康熙年间曾毁于大火,后经十余年修复,并获康熙、乾隆、咸丰等皇帝御赐匾额,如“义炳乾坤”“神勇”“万世人极”等,彰显其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庙宇总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采用传统宫殿式中轴对称布局,分为结义园、主庙和关帝御园三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包括: </p><p class="ql-block">主庙由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组成,其中崇宁殿四周环绕26根蟠龙石柱,气势恢宏;春秋楼则以“悬梁吊柱”结构闻名,上层檐柱悬空而立,堪称古建筑一绝</p> <p class="ql-block">君子亭,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p> <p class="ql-block">结义坊,为结义园大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建</p> <p class="ql-block">端门,又名山门,重建了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门前交叉铁柱为清雍正年间铸造,俗称“挡众”,是文武官员至此落轿、下马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四龙壁,明嘉靖年制</p> <p class="ql-block">雉门,俗称大门,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是关帝庙第二道门,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午门,系关帝庙第三道门,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是庙内最晚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海钟灵牌坊</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后因纪念康熙皇帝在此御书“义炳乾坤”牌匾改为御书楼。</p> <p class="ql-block">焚炉,铸造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p> <p class="ql-block">碑亭,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构,内立诗碑为和硕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p> <p class="ql-block">钟亭,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构,内悬铁钟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始建年代不详,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故名"崇宁殿"。殿周有望柱六十九根,精美石栏板六十二块,蟠龙石柱二十六根。殿内供奉关羽头戴冕旎,身着帝装的宝像,并配有左右侍臣。大殿内外悬挂清代几位皇帝所题牌匾。</p> <p class="ql-block">刀楼、印楼分别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印楼在东,始创年代不详,竣工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与刀楼对称,内置曹操赐予关羽的"汉寿亭侯印"。关公斩颜良后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并铸印相赠。</p> <p class="ql-block">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又称泰山庙,是一座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寺庙。该庙己有1370多年的历史,中门主要建筑有山门、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阎王殿、十八层地狱等,虽经历代维修,它仍然保持着元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东岳庙里最主要的建筑是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南楼北塔”。</p><p class="ql-block">该楼相传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重建,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楼高23.19米,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纯木结构,无铁钉,全榫卯连接。底层有四根高15.45米的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32根木柱呈棋盘状排列,共同承重。全楼共有345组斗拱,形态多变,如云朵簇拥,故得名“飞云楼”。十字歇山顶,各层屋顶轮廓丰富,翼角翘起,如凌空欲飞。 楼体不施彩漆,通体呈现木材原色,古朴典雅。 楼顶覆盖黄、绿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献殿</p> <p class="ql-block">香亭</p> <p class="ql-block">正殿</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站 山西吉县</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对中国人而言,印迹太深了!人民币上有它、黄河大合唱讴歌的是它、黄河协奏曲传颂的是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因此到山西,去吉县看壶口瀑布,感受民族精神那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从芮县去壶口,路过关帝庙,顺道祭拜。关羽是运城人,这里是祖庙。走进这里,真的能感受到关帝的那种神勇之气,庙堂门口那双大脚印仿佛在诉说着关圣帝君保护百姓的传奇故事。没有想到如此巧合,三国之旅,我们已经走过最跌宕起伏路程,现在开启闭环,好像有点寻根问祖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路行驶,越近吉县,黄土高坡的地貌越来越明显,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记得有一首著名的信天游歌词“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到了这里还真感觉是那么回事了!说正经的,黄土高坡带给我们的是冲击力,它既粗犷又柔美。其宏大的地形和裸露的黄土,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自然力量。在这片土地上,绿意也在顽强地生长。黄土高原,它的美不仅仅在于壮丽的风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这片土地是孕育中华民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踏入壶口瀑布风景区,远远地就听到震耳欲聋的水声,水雾腾空而起,掺着滚滚黄沙,向我们扑来。</p><p class="ql-block">来到瀑布脚下,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心情——震撼!直视瀑布,只见那金色的黄河水掺杂着滚滚泥石从五十米高的岩石上直泻而下,好似沸腾的水在翻滚跳跃,猛烈地拍击着岩石,放出响彻云霄的怒吼声,如同平地惊雷,让人为之一震。那咆哮的河水落入谷底,激起滔天的巨浪,那雷霆之音在山谷中层层回荡,音震四方,惊天动地,仿佛整个山崖都在颤栗。此情此景,如同千军万马在大喊杀生,又似无数条金蛇在苍穹飞腾,那排山倒海,怒拔山峰的气势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甚是壮观。此情此景之下,好像除了水声,人群都安静了,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听着,感受着黄河的力量,仿佛在接受它无声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不朽的,气势如宏,不分昼夜,不改初衷,奔腾向前,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站 山西太原</p><p class="ql-block"> 离开吉县,奔赴太原,继续看地上。</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就在洪洞县,这个洪洞县就是京剧“苏三起解”唱的那个洪洞县,立刻心生亲切,又到了一个几十年来只闻其名,却未曾踏入一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历经千余年的兴废重建,现存主要为明代建筑,形制结构仍保持元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上寺飞虹琉璃宝塔,高耸入云,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她的惊、奇、赞,一定要亲眼看到才能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下寺水神庙元代壁画,作为现存唯一不以佛道为表达内容的孤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别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其中,位列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的《赵城金藏》,与飞虹塔、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p><p class="ql-block"> “应求万事当前净,不惧人生起点低。若是回头重见垢,平常道里得菩提。”在飞虹塔(唐僧扫塔取景地)下,你是否也悟到了这些个真经?</p><p class="ql-block"> “不到晋祠,枉来太原”,我们这趟去太原,太原啥样完全不知,仅到了晋祠,不冤吧?!</p><p class="ql-block"> 晋祠依山傍水,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的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走进晋祠,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世界,作为最早、现存唯一的帝王宗祠,这里不仅有众多文化遗存,还有被誉为晋祠三绝的侍女像、周柏和难老泉;晋祠三宝的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以及晋祠三匾“难老匾”、“水镜台匾”和“对越匾”,在晋祠里,每一步都是一次历史的穿越。从圣母殿的盘龙彩塑,到鱼沼飞梁的独特建筑,再到献殿的木质榫卯艺术,无不展现出晋祠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晋祠难老泉,泉水清澈见底,自悬瓮山岩缝中涌出,历经千年仍不断流。水镜台上,可以欣赏到泉水的倒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而泉边“难老”这一匾额更符合我们的心意,愿在老去的路上,我们“难老”!</p><p class="ql-block"> 周柏唐槐是晋祠中的绿意,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晋祠是书,是画,是乐,是诗,须静读细品,方可体会到它的神韵。在晋祠,你可以感受多面的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美美相关、相互交融,激荡着你的内心。内心一激荡,妒意油然而起,这么美的晋祠,南昌咋“没的”?</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庐舍寺”或“阿育王塔院”。北魏和北周时期,寺院曾因灭佛运动遭到破坏。唐代大历四年(769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建,并赐名“广胜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大德七年(1303年),寺庙毁于地震,后于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明清时期虽经历多次地震,但主要建筑仍得以保存,仅部分殿宇(如上寺飞虹塔和大雄宝殿)在明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古名阿育王塔,建于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六年(公元1515年﹣1527年)。呈八角锥体,十三层,通高47.31米。主体全部青砖砌造,塔内中空,底层供佛,外部镶嵌七彩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为中国十九座佛真身舍利宝塔之一。2018年8月29日,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飞虹塔"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存放位列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的《赵城金藏》的框子。</p> <p class="ql-block">这两颗龙爪槐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林徽因于1934年来广胜寺考察古建筑时亲手栽种。</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建于元延佑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面宽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内四壁有近二百平方米的元代壁画 其中南壁东侧的戏剧壁画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并与西壁北上侧的打球图,于一九九八年同时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戏剧壁画</p> <p class="ql-block">打球图</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p><p class="ql-block">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家祠,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 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 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全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 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南部既有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有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近年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 。</p> <p class="ql-block">唐园</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一对铁狮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p> <p class="ql-block">树龄1300多年的唐槐</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所铸铁人为北宋铸造</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 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伤遒劲,宛如山岳搓哦,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周柏</p><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垂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 两柏并列参天 "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至九年(979年—984年),最初并不叫圣母殿,直到熙宁十年(1077年)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加号“昭济圣母”后才得此名。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发生强烈地震,圣母殿多有损坏,于崇宁元年(1102年)进行了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圣母殿是1954—1996年用原材料照原样翻修后的。</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展现了宫廷生活。这些塑像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体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木雕盘龙: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是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最早的蟠龙大柱。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p class="ql-block">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p><p class="ql-block">初名晋溪园,明嘉靖十一年(1532)四朝重臣王琼创建,为其私人别墅。后改建为书院,称"晋溪书院",为旧时晋阳士子进学及太原县试之所。1993年重建,为前后两进院落,后院辟为子乔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是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书院里新设了董寿平书画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董老是山西人,</span>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我非常喜欢董老的作平。他擅长中国画,以画松、竹、梅、兰著称,尤精于画竹,笔力挺劲,风格清新。他的山水画也别具一格,多以黄山为题材,构图雄奇,意境深远。董寿平的书法亦有很高成就,其行书笔力遒劲,风格洒脱。</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站 山西应县</p><p class="ql-block"> 迷倒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应县木塔上次错过了,这次说什么也要补上。不远万里都能去意大利看比萨斜塔,这摆在咱自家门口的没去,实在有点说不过去!</p><p class="ql-block"> 去应县的路上,朋友说她没去过长城,立马安排上,中华第一关——雁门关近在咫尺,登长城!</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从战国时期起,就变成了国家战略上的军事要塞,是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古关隘;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民间流传着“铁打的雁门,流水的王朝”之说。赵武灵王在此设关,开启了抵御外敌的新篇章;昭君从这里出塞,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话;杨家将在这里驰骋沙场,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p><p class="ql-block"> 说真的,登长城从居庸关上,就是因为离北京近,其实雁门关比居庸关更加丰富,更显雄伟壮丽。这里除了有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层次分明的长城外,还有杨家将雕塑群、 明月楼、趵突泉、御马泉、边贸街、宁边楼、瓮城门、关帝庙、镇边祠、雁门关驿站、雁塔等,不像居庸关长城,那真是干登啊!所以才会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 </p><p class="ql-block"> 运气太好了,我们登雁门关时蓝天碧透,万里无云,长城内外风光一览无余!对于登过多次长城的我,没有哪一次上长城比雁门关长城感觉更来劲!</p><p class="ql-block"> 落日时分来到应县,就是想跟着梁思成的节奏,瞅一眼余晖伴着木塔的美景。当年粱思成是这样写道:“这座宝塔从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约200英尺。天晴时分从二十英里外就能看到。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次日一早,再次进入破旧不堪的佛宫寺。仰望着眼前这高耸入云,古穆之气袭人的木塔,梁思成感叹道:“…绝对overwheⅠming !(不可抗拒的,势不可挡的)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半天!” 。没有建筑师的情怀,我们当然能喘气,但亲眼目睹也很震撼!同时十分纳闷,当时的工匠是怎么样的鬼斧神工,没用一根钉子,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咬合就把纯木变成如此高大,雄伟磅礴的建筑的?我们也奇怪900多年前萧太后为啥在这儿主持建造这样一座弘扬佛法,镇灾祈福的佛塔?我们无法想象,历年的帝王将相、名人雅客是怎样的自豪感叹,留下了那么多墨迹悬于塔上?我们更无法理解,几百年来经历了40余次地震、隆隆炮火和数不清的狂风霹雳以及十年动乱,木塔依然挺立?进入古塔,塔内还藏有十多米高的释迦牟尼像,左手施愿印,右手说法印,南北门框上精雕着三男三女供养人形象,塔壁壁画精美,尤其是飞天图像,形态各异,飘带飞舞,展现了唐代绘画风格的遗风。站在古塔之下,伴着落日余晖,我们只会呆呆的,满是虔诚的凝望着她,感觉多看一眼,就能多一分对这座木塔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节奏,次日我们也再次进入佛宫寺,木塔在阳光下更显古朴和精美,站在塔前仰望,木塔稍斜,情不自禁中有点想流泪,生怕木塔这位时光老人那一天会与我们告别!同时也在内心呐喊:“应县啊应县,你能不能加速发展,不负这座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让其真正的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比肩而立,彰显惊艳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塔</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不愧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千年佛塔!让梁思成也惊叹不已的世界奇观,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67.31米,八角五层,外观雄伟壮观。整座塔未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榫卯咬合而成</p><p class="ql-block">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近千年。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匾额“峻极神功”是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书。下面的匾额“天下奇观”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其它的匾额多为历朝应州知州或当时的名仕所书。</p> <p class="ql-block">陨石</p><p class="ql-block">辽王朝决定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准确地址发愁时,这块陨石落在现在的塔基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第一层的辽代释迦摩尼佛像,高达 11米</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各角有力士肩擎</p> <p class="ql-block">木塔第一层的辽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全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