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的五一假期,我们不想去人挤人的地方,便想尝试一下“反向旅游”。但去哪,还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我们选择了贵州六枝和安顺的“牂牁江—龙脊山路—长角苗村寨—高荡古村”这条路线。这是一条及其小众的路线,旅行社没有这条线路,就连当地人对这条线路都不甚了解。但我们做好了充足攻略,联系了包车师傅,买张高铁票,出发!</p> <p class="ql-block">从广州到六枝,高铁6个多小时就到了。站台上冷冷清清,没几个旅客,感觉一下子从喧嚣的广州穿越时空了。</p> <p class="ql-block">六枝,是中国唯一的县级特区。六枝特区的设立与三线建设密切相关。1965年,为适应三线建设的需要,国务院批准设立六枝矿区,并赋予其特区建制。1999年,设立六枝特区,由六盘水市代管。既然是特区,在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等方面都想有一定的特权,六枝借此得以飞速发展。</p><p class="ql-block">入住六枝当地最好的酒店,万东国际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订的湖景双床房,房间很大,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窗外的湖景也很漂亮,价格341。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能有这样的酒店,很让我们吃惊和满足。</p> <p class="ql-block">窗外风景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稍事歇息,我们就想到附近一个“三线建设”的旧址去看看。也许是临近假期,我们在酒店门口打车,打不到;叫网约车,也没人接单。才下午四点,在市中心竟然打不到车,这是我们没想到的。看导航步行大约走半个小时,那就走吧!</p> <p class="ql-block">“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建设在原工业遗址上的综合型博物馆,该博物馆以贵州六枝原矿区地宗选煤厂主厂房为主体,结合外部原煤运输走廊、装仓、地宗铁路专用线等三线旧址,打造了一个占地143,494平方米的“三线建设”和本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所谓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位来划分:沿海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大后方为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作为三线建设项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宗选矿”</span>是六枝特区国家工业遗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六枝的“地宗选矿”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固定职工到合同职工再到下岗职工等等一系列的转变和变化,于 2003年关闭转移。曾经红红火火矿区,已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20多年过去了,矿区基本面貌还保存良好。旧厂房、旧机器,风吹日晒中坚守着初衷。在废弃的矿区转悠,脑补一下当年矿区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感叹岁月蹉跎。</p> <p class="ql-block">“1·12”事故纪念碑。为追思纪念1967年1月12日,为参加六枝矿区“三线建设”而英勇牺牲的98名矿工而建。三线建设参与者们,为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已经近60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还有人记得他们吗?如果对三线建设感兴趣的,不妨来这里看看。否则,这段由几百万军人、工人、技术人员、知识青年参与的“三线建设”的历史,将随着时代的久远渐渐隐入尘埃,不为世人所了解和关注。</p> <p class="ql-block">六枝三线建设博物馆室内馆,我们去的时候闭馆了,就在外面逛逛。</p> <p class="ql-block">矿区的家属区,早已人去楼空,想当年这里也曾是人丁兴旺,跟很多国企大厂矿一样,有自己的食堂、医院、学校、影院…。</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的路上仍然打不到车,只好硬撑着往回走。路上买了一个据说是当地“老字号”的肉饼垫垫饥。5元一个,感觉不好吃😀</p> <p class="ql-block">酒店包早餐。餐厅在25楼,视野很好。说不上富丽堂皇,倒也精致典雅。</p> <p class="ql-block">坐在窗边,一边用餐,一边欣赏窗外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远处,六枝标志性的地标—南极山的文笔塔。该塔建于清代,登塔可俯瞰城区全景,作为六枝特区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文笔塔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承载了当地“崇文重教”的传统观念。如今常作为市民登高望远、怀古思今的去处。</p> <p class="ql-block">吃完早餐,开始今天的行程。上午9点,包车师傅小张就到酒店接我们,开启了赏自然风光,观人文景象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一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小张还负责拍照,美美的。</p> <p class="ql-block">牂牁江,是北盘江(珠江流域西江上游支流)的一段古称。“牂牁”一词源于古代西南地区的部族名称或地域称谓。汉代曾在贵州设立“牂牁郡”,而江名可能与此相关,历史上也曾是夜郎国的核心区域。成语“夜郎自大”即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江水清澈碧绿,两岸山峦起伏。驻足江边,微风拂面,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有山有水有湿地,这样景观丰富的牂牁江太让人喜欢了。关键是人少啊,即便在“五·一”假期,这里几乎没人,任我们游荡。</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这种江边的茅草,朴素无华、不羁而坦荡,生生不息,野趣盎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龙脊天路。龙脊天路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龙脊山上,海拔约1800米,山势陡峭,形如龙脊,因而得名“龙脊天路”。</p> <p class="ql-block">公路蜿蜒曲折,盘山而行,坡陡弯急,有的地方车旁就是悬崖绝壁,驾驶技术不好的、胆子小的不建议前往。</p> <p class="ql-block">前方道路塌方,封路了。我们正担心着今天的行程会不会半途而废,只见小张猛打方向盘,拐入旁边的一条小路。并安慰我们说,没事,这地方我熟。</p> <p class="ql-block">随着海拔的升高,景观也随之变化。沿途遍布喀斯特地貌的奇石异景,石林、石峰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宛如天然雕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p> <p class="ql-block">沿途还能看见攀岩的羊,吃草的马,为这冷峻孤寂的深山增加了活力和生趣。</p> <p class="ql-block">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要等待机会,而要主动去创造机会。</p> <p class="ql-block">远处重峦叠嶂,山洼里坐落着小村落,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视角下的龙脊天路,宛如一条巨龙盘踞于群山之巅,蜿蜒曲折,气势磅礴。它不仅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更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成为我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秘境与乐园。</p> <p class="ql-block">梭戛长角苗村寨。长角苗又叫箐苗,因其妇女头上鄉扎木制长角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这个地方在大山深处,信号断断续续,走了很多弯路才找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参观六枝梭戛长角苗博物馆,是一座以长角苗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不仅记录和展示着长角苗这一独特苗族支系的传统文化,更见证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民族文化对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陈列着长角苗的传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并通过图片、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示了长角苗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让参观者领略到这一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长角苗的头饰。长角苗的头饰,用一支长角以及先辈们代代收集整理传下来的头发与黑麻、毛线束成簪,一个发饰可能包含数十代人的头发,重达2-4公斤,形似牛角,这是他们曾以牛为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这是长角苗妇女的头饰,每逢重大节日,她们还会戴上这种头饰,彰显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长角苗男子的头饰,现在已经淘汰。即使是重要场合,也很少有人戴了。</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六枝梭戛长角苗博物馆的建设,与挪威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上世纪90年代,挪威专家约翰·杰斯特龙来到梭戛,被长角苗独特的文化所吸引,并积极推动当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在中挪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六枝梭戛长角苗生态博物馆于1998年正式建成,成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也成为中挪文化交流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我们很好奇这么硕大又有型有款的头饰是怎么绑到头上的,于是花了100元钱,看一个奶奶以孙女为模特给我们做示范😀</p> <p class="ql-block">奶奶一边用娴熟的手法操作着,一边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与我们交谈。文静乖巧的小孙女与奶奶默契的配合,一会功夫就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来都来了,咱也体验一下呗!要体验就是全方位的。先换上她们的民族服装,呵呵,衣服太小了,扣不上😀。这里的妇女大多矮小,像我们这种人高马大的,即使她们拿出了最宽大的一套,穿在身上也是紧绷绷的😄</p> <p class="ql-block">长角苗服饰的刺绣工艺也十分精湛,图案多以花鸟虫鱼、几何图形为主,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最具特色的就是不分老少,胸前都要围个黑肚兜。</p> <p class="ql-block">操作起来!</p> <p class="ql-block">开始我还担心我是短发,不好盘头饰,殊不知人家早已熟能生巧,三下五除二就给我盘好了,还稳稳当当😀很满足的一次体验。</p> <p class="ql-block">哝,就是这个造型😀</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准备到安顺的高荡古村逛逛,晚上在安顺坐高铁返穗。高荡古村是一个布依族的古村落,始建于明代,形成规模于清代。村寨依山傍水,布依语称“翁座”(意为“高荡”),因四面环山、形似群峰托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中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墙体用石块堆砌,屋顶覆盖石板,形成独特的干栏式民居。石板小巷纵横交错,石门、石桥、古井、碉楼等均以石材建造,被称为“石器时代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伍姓老宅。传说中,明代伍姓家族因寻羊发现此处甘泉与天然屏障,遂与杨姓家族共同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p> <p class="ql-block">石头是高荡的灵魂,坚硬冰凉的石头在布依人勤劳的手中变成了温暖的归宿。石屋错落有致,石墙高大而坚固,护佑着寨中居民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古村内,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也描绘着布依族人们的生活轨迹。</p> <p class="ql-block">古寨中的古堡。明代朝廷为了调北征南,在高荡村建立了许多屯堡和营盘,这些军事防御工事至今仍然保存着。登上古堡可以俯瞰古寨全貌。但我们老胳膊老腿的,就免了。</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标语,在斑驳的墙面留下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古寨中晒太阳的老人。坐轮椅的,柱拐杖的,带着宁静安详的笑容,慢渡日常。</p> <p class="ql-block">颇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石拱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拱门象征着天圆地方,寓意着天地相通、阴阳调和。同时,拱门也被赋予了吉祥、富贵、平安等美好寓意。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结构,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距高荡古寨两公里左右,有一条梭罗河。梭罗河位于黄果树瀑布的上游,从西北向东南缓缓流淌。沿着寨子后一条小路走上20 分钟,便可见蜿蜒碧绿的梭罗河,风景绝美。</p> <p class="ql-block">梭罗河两岸,青山如黛,绿树成荫,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河岸边点缀着古朴的村寨,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梭罗河蜿蜒流淌于群山之间,最终汇入北盘江。这条河流虽不似长江黄河般气势磅礴,却以其清澈的河水、秀丽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安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梭罗河上有一做历史悠久的三孔古桥—梭罗桥,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桥身全部由石块砌筑而成,桥面铺设青石板,整体造型古朴典雅,桥拱高大宽敞,方便船只通行,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梭罗河水碧绿如玉,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两岸青山如黛,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梭罗河和梭罗桥是高荡古寨的“点睛”之笔。它是安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安顺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安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只有将梭罗河、梭罗桥一起游玩,才是高荡古寨正确的打开方式😄</p> <p class="ql-block">三天的“反向旅游”结束了。我们非常满意这趟“有山有水有人文”的旅行。</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