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城市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今天的城市它展现出无限的活力,无论是教育、医疗、打工、娱乐它都完美的形成了一个闭环,无限的吸收各层精英。今天乡村精英仍在大量流逝,一去不返。一些优秀的农家子弟考上大学,毕业后大多数留在了城市;有一点技术和头脑的农民外出务工离开了农村,有的也在城里安家,彻底脱离了农村。</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今日农村似乎只剩下一批老弱孤残以及留守儿童。今天的农村当精壮年陆续离开,你很难分清楚他们究竟是攻入了城市,还是撤进了城市;你分不清这些乡村老人、妇女和儿童究竟是留守在后方,还是驻扎在前线。另一方面,乡村也是我以及无数住进城里的农家子弟在心理上的大后方与根据地,一有时间我便喜欢去农村。</p> <p class="ql-block"> 和农村人相比,城里人活得近乎茫然。表面上,后者每天都在奋斗,忙于各种晋级与各类考试,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在为几张无用的证书耗费自己的锦绣年华,在短短的有限生命之中没有享受生活,只争名和利,他们是丢失了生活真谛的人。</p> <p class="ql-block"> 有时我想活着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有时也怀念儿时的农村生活,怀念那个理性与心灵的花朵并蒂绽放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有爱也有家园的歌谣。没有谁愿意抛舍自己童年时的田园与记忆,没有谁愿意故作忧伤。尽管我所谈论的村庄原来也几乎一无所有,尽管它现在也在变化。然而,当我看到近年来故乡沦陷的种种迹象,并且为此伤感时,我总是同样忍不住去想,笼罩在普通农村人身上的最真实的无奈,那不是遥远非洲的某场屠杀,也不是俄乌战争的冤冤相报,甚至不是外国势力对本土势力的觊觎,而是这片土地上的势如破竹的弱肉强食,淹没或改变了一个个村庄,甚至一个个村庄都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我在城市中生活,为了生活终身忙碌,但我更愿把乡村当作安顿我灵魂的地方。在老家不远处,我的爷爷葬在这儿,五六米处有几棵很大的柳树,据说柳树也有七八十年了。十几年来,柳树守护这片土地无声无息,在春花秋月冬雪中它们相互陪伴着不曾离散过。相较于那些扩张的城市而言乡村是美好的,它的美好就在于祖坟依偎着老家。在老家的旁边有一条公路,行人们或步履匆匆,或悠闲漫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不同的表情,有的充满期待,有的略显疲惫,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这乡村的美好。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为这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欢乐。站在自家屋顶上,可以看到这里的一切生命以及最终的归宿。事实上,这也是我时常在房顶上徜徉流连,久久不愿离去之原因。</p> <p class="ql-block"> 我在城市中生活,但我发现很多地方的建筑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中国元素,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西化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模一样的小区,楼房样式一模一样、建筑色彩一模一样,房前屋后植物一模一样,公共照明灯具一模一样,亭台廊榭一模一样,道路铺装一模一样,个性化的建筑风格荡然无存。同时,地名西化或去传统化。一些地方新建小区起洋名的不少,如“地中海”等,原有的能反映当地历史的地名则随着城镇化进程而消失。有个地方原地名叫马莲巷,在今光华路中端(州仓库和金海洋超市之间)。传说旧时该巷人口稀少,巷内有一水塘边马莲丛生,故有此名。它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现在已经改为“自立路”,毫无特点。</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我认为地名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却陈述着历史,折射出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虽然一些老建筑和街区被拆除、老河道被填埋、老道路被改道,但一些蕴藏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老地方还是应该永远被记住,而不是被遗忘。因为它们记载着历史文化,陈述着历史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可以说,地名的消失无形中会切断城市历史的脉络。应明确要求地名、路名、小区名称用原先的名称或已消失的村庄名。</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由于城乡一体化更多是对乡村空间的挤压和侵入,现有的乡村景观生存已岌岌可危。同时,小区的每个人基本不熟悉,然而,由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隐私需求,邻里间的交往可能相对有限,有时仅停留在点头之交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发现大佬都不住高层,住低层,小院,古人讲山藏风,水聚气。高层的视野好,代价是风特大,风在穿透门窗时候,流速越快,温度越低,现在建筑学的所谓南北通透,想的是凉快,但最后发现不是这样。现在有钱人都喜欢别墅,住低层,小院才是顶级享受。其实住高层,难道天上没有气吗?有,但是你留不住,还有一点,天上的气都是从地下来的,这就是接地气,接地气,才能深扎根,而屹立不动。接地气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诸多好处,如减少炎症、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系统、提高能量水平和促进伤口愈合等;还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心理状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接触自然,享受接地气带来的益处。</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但我认为人最好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住豪宅,开豪车,而是去脚下有泥土的地方,可以晒太阳,吃柴火饭。我认为只有常去这些地方,人才能赤脚踩大地,吸收大地蕴含的地气,吸收太阳散发的能量,吸收柴火饭带来的阳气,享受远离繁忧带来的心情。正如古人云“心平能御三千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心境平和了,阳气充足了,自然就能拥有好身体了,所以我喜欢农村,一有时间去农村小住几天。</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但我认为住在农村比较好,农村相对城市来说更为宁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嘈杂的人声。农村的空气质量通常优于城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容易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对于我来说,农村是我的家乡,回到农村会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也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但出生在农村。我喜欢农村的生活,因为在那里可以“土生土长”,冬天没事干的时候可以和老爷子们在墙边晒太阳,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话,有时迷糊打盹,我认为这就是人生,同时我也认为最佳的补阳方法就是晒太阳;最佳的补气血方法就是睡觉;最佳的营养品就是快乐;最佳的饮品是白开水;最好的消食办法就是走路,这些是农村能特有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但发现大部分人通过透支健康换优秀,其实这不过是人事档案里随时可替换的几行宋体字。人生不是用红头文件丈量的,而是用看见花开、听见雨声的瞬间拼凑的。毕竟,你熬的夜、拼的命、流的泪,最后都成了档案袋里轻飘飘的A4纸,而你错过的晚霞、失约的晚餐、没牵到的手,才是永远无法补录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城市,但更喜欢行走在在乡间的小路上,哪儿有泥土的芬芳,野花飘香,微风轻拂,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张作强 甘肃临夏人 塔张刺椒的推广者 第二代椒农 因关注三农问题被多家媒体采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