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岛,是胶东半岛上的一座海滨城市。民国时期的青岛,文化名人汇聚。如老舍、康有为、沈从文、梁实秋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居住停留,也在这座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青山绿树,碧海蓝天”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评价。老舍的散文《五月的青岛》写出了青岛的诗情画意,更如梁实秋所言,这是一个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的君子国。</p> <p class="ql-block">一条胶济线,百年山东史。百年老站青岛站,作为胶济铁路的起点,见证了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与变迁。</p><p class="ql-block">1897年11月14日,德国殖民者从青岛栈桥登陆,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胶澳租借条约》,从此开始了,青岛长达48年的血泪殖民史。正是因为那段屈辱岁月,青岛在殖民的17年间,德国在胶州湾畔建立了名叫“东方的瑞士”的城市,与其他殖民侵略不同的是,德国将青岛当作一个永久的据点进行建设,用当时西方较为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使青岛成为了全国进出口的第二大城市。</p><p class="ql-block">一条道路,连着一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一条道路,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青岛的每条老街老巷,都镌刻着这座城市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昔日馆陶路 青岛华尔街</p><p class="ql-block">都说去青岛旅游,一定要去栈桥、去八大关......其实更应该去馆陶路走走,因为在那里能看到百年历史的青岛。馆陶路,一条从青岛城市历史源头延伸而来的老街,始建于一八九九年,见证了青岛从德占时期到日占时期,再到民国时期的变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成为青岛历史的重要缩影。馆陶路名字的由来。馆陶路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街之一,始建于德占时期(1898-1914年),当时规划为“洋行一条街”,将其命名为凯撒街。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改名为叶樱町。1923年,民国政府将所有日本人命名的道路名称进行了修改,当时这条路改名为“馆陶路”并沿用至今。这一名称源自中国河北省的馆陶县,可能是为了淡化德国的殖民痕迹。</p><p class="ql-block">由于靠近海关和火车站,又是从前海沿儿(栈桥)到大港码头的重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百年之前的馆陶路,因洋行和银行云集而著称。曾被誉为青岛的“外滩”、“青岛的华尔街”。</p> <p class="ql-block">作为青岛最早的洋行区,馆陶路见证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兴衰。</p><p class="ql-block">1901年,德国礼和洋行率先在此设立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与保险业务。随后,英国怡和洋行、美国美孚洋行等跨国企业纷至沓来,在街道两侧修建起气派的办公楼。这些洋行不仅是商业机构,更是殖民权力的象征:它们控制着青岛的进出口贸易,垄断了山东半岛的矿产开采权,甚至发行过自己的货币。洋行区一度出现空前的繁荣盛景,街道上随处可见买办、洋商的身影,各地商人聚集于此,创业谋生,每天有很多商人在这里进行交易活动,繁忙异常。这种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外资撤离,洋行区逐渐走向没落。据青岛市志介绍:进入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集中了英、美、法、德、葡、日等国的六十多家外国企业和办事机构。光银行就包括日本的正金银行、三菱洋行、三井洋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万国储蓄会丹麦的丹麦洋行等。至今走在这条街上仍可领略当年“东方华尔街”风采。</p><p class="ql-block">馆陶路上的故事太多了,馆陶路沿街两边的建筑多为德式风格的建筑,每一栋建筑背地都有不为众人所知的历史,有几个地方不得不提。</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始建于1920年,历时5年而成,是当时代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虽是中日合办、实际由日本人控制。日本投降后,这里相继作为解放军青岛警备司令部驻地、海军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驻地、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等场所使用。</p> <p class="ql-block">齐燕会馆:作为青岛三大会馆之一的齐燕会馆,是馆陶路上唯一的一栋中国建筑。也是青岛历史意义最重要的会馆,一度发展成为青岛经济实力最强、商号数量最多的同乡会馆。</p><p class="ql-block">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齐燕会馆位于馆陶路13号,由青岛商务总会会长傅炳昭倡建。会馆大门两侧楹联为学部侍郎刘廷琛所题:“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谁使海邦同被化,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来田岛问英雄。”其中透露的地方意识与文化自信意蕴丰富。</p><p class="ql-block">因为齐燕会馆及周边广场宽敞适中,这里一度成为商界贸易的重要活动场地和成交挂牌银两、铜元、申汇三项行市的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馆陶路长途汽车站:</p><p class="ql-block">青岛馆陶路长途站汽车是青岛市最早的长途汽车站,也是全国最早的长途汽车站之一。1907年,德国人在青岛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公交线路,1910年,中国第一个长途汽车站——馆陶路汽车站在青岛诞生。</p> <p class="ql-block">青岛文史专家刘增平在《馆陶路上的马车记忆》一文中写道:馆陶路北头,有一个交运团体所属的汽车站,现在这个并不起眼的汽车站,在年纪上是中国所有汽车站的“带头大哥”,而它最初是个马车店。</p> <p class="ql-block">百年沧桑岁月 青岛历史见证者百年风雨过后,馆陶路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但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建筑仍然保存完好,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青岛的百年过往。</p><p class="ql-block">馆陶路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青岛学生在此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将青岛划归日本。</p><p class="ql-block">1925年,中共早期领导人邓恩铭在馆陶路秘密召开会议,策划青岛工人大罢工。</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青岛市各界代表就是在馆陶路齐燕会馆举行的追悼会。</p><p class="ql-block">1930年,齐燕会馆广场又举行了万人集会,纪念“五卅”国耻。这里承载了太多的革命记忆。</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馆陶路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据点,齐燕会馆内曾举办多场募捐活动。</p><p class="ql-block">这条街道也留下了众多名人的足迹。康有为曾在馆陶路购置房产,在此著书立说。老舍在回忆录中写道:"馆陶路的石板路上,留下了无数车夫的足迹,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悲欢。1945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馆陶路与国民政府官员会晤,商讨战后青岛接收事宜。1970年代,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专程到访馆陶路,在德国领事馆旧址前驻足良久,感慨德中两国的历史渊源。在已逝去的岁月里,馆陶路的繁华,多多少少都伴随着殖民文化。无论是德式建筑还是日式建筑,都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有关。</p><p class="ql-block">为了留住城市文脉,近年来,青岛市政府加强了对馆陶路历史建筑的保护,将其列为历史文化街区。21世纪初,青岛市市北区按照青岛市旧城改造的整体规划,在此打造成青岛德国风情街。</p> <p class="ql-block">2019年起,青岛陆续对馆陶路1号、17号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挖掘百年基因,用新产业为老建筑注入活力。</p> <p class="ql-block">馆陶路,这条百年街道,如今以德国风情街的姿态重生。沿街商铺种类繁多,那些饱经风雨的老建筑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这里路上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也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在此取景,比如大家熟悉的《父母爱情》、《青岛往事》、《功勋》、《婚姻的两种猜想》等30余部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如今,漫步在静谧的馆陶路,参天的法桐,红砖黄墙,复古洋房,老式老爷车、红色邮筒、古铜色的复古马车.....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百年前的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