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一2月23日,我参加了宁波文化之旅的“探佛宗道源,赏古城春光”之游。23日我们祭祀临海先贤郑广文先生,登临了东南古长城,游览了城隍庙、走访望天坛、观赏了临海梅园、走访龙兴寺、巾山塔,在紫阳老街逛坊巷,下午又游赏了东湖景区,赏江南宋韵、体验唐诗文化之路。</p> <p class="ql-block">《江南长城导游图》临海至今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江南长城、龙兴古寺、紫阳街和东湖等历史遗迹。临海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例如晋.谢运灵、唐.骆宾王、宋.张伯瑞、明.戚继光、王士性和清.朱自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临海素有“江南小邹鲁”和“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扩建于隋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兼具有御敌和防洪双重功能,其建筑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一、《郑广文祠》在北固山南塵的道路边有块大石头,篆刻着“广文山水杜陵诗”。这里是进入郑广文祠的入口,也说明郑广文与杜甫是摯友,结成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门楣中《郑广文祠》四字是清咸丰皇帝赐的匾额。郑广文在台州被推崇为“吾台斯文之祖”。</p> <p class="ql-block">《郑广文纪念馆》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广文博土郑虔殁后,台人以为虔公教化启蒙之功,特在其故地立祠纪念,至今已越千年。北宋以来台州地方官吏及文人学士.推崇郑虔为“吾台斯文之祖〞。进考之前必上广文祠烧香,考中功名的台州各县书生,及经过临海的书生在参拜府学后,也必上广文祠烧香参谒,以示不忘虔公之功德。如今的建筑是在1988年由民办公助形式,集资60万,在清代建筑基础上进行重修和拓建,改额为《郑广文纪念馆》,同时整修了郑虔墓,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馆名。</p> <p class="ql-block">郑广文即郑虔,字趋庭,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武后授二年(691),去世于乾元二年(759)享年68岁。郑虔在唐玄宗天宝初年曾任协律郎,负责宫廷文艺工作,并因才学被任命为广文馆博士,人称郑广文。</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期间郑虔被安禄山劫持至洛阳,虽被授为水部郎中,但他托病拒任,并通过密涵表达对唐肃宗的忠心,乱平后他被贬至台州担任司户参军。在台州期间,他致力于文化教育,推动当地的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p><p class="ql-block"><i>郑虔在文学绘图和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书.画被誉为“郑虔三绝”,得到唐玄宗的高度评价。</i></p> <p class="ql-block">全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包括大门、正厅、碑墙、山门以及管理房等,后连八仙岩摩崖石刻。其大门立有清咸丰帝写的《郑广文祠》石质门额和门框。青瓦铺顶,白墙迎面,正厅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一层飞檐高9米,面阔五间,雕鿄画栋,饰名人典故,花卉鸟兽,敦煌飞天等图案。山门三房建筑接清道光十二年原样重修,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郑广文纪念馆》六个字由沙孟海先生书写。</p> <p class="ql-block">因这里是祭祀教育启蒙先贤的地方。这三人是宁波文化之旅共游临海的效实校友,在这里合影留念。中间那一位是宁波效实中学教师,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厅后为清康熙年始建的《八仙岩摩岩石刻》,壁下碧水一泓,名“玉液池”,泉水甘冽,常年不涸,外环石栏,上架片石度人,其旁石笋林立,青藤缠绕,后倚两株500多年的参天古樟,清静雅致,别有洞天,观此馆北面靠山,山高林密能挡寒风;前望东湖,紫气常来;北眺巾山,时沐熏风;俯视台城,景物尽收眼底。自清同治年间,在馆右侧建青华、太乙诸阁,这里成为台州文人游宴、吟诗、聚会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八仙岩下清泉,“福地”的摩岩石刻。</p> <p class="ql-block">摩岩石刻《紫府》、《上境》。</p> <p class="ql-block">二、《登临海古长城》</p><p class="ql-block">宁波文化之旅大多是老年人,组织者考虑老年人体力和安全,从城隍庙处登临江南长城的半程。我们俩在2013年从这里开始攀登,登上200级台阶的好汉坡,登上顾景楼,又到最高处白云楼,然后向西下坡,当时的情境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临海古城的“揽胜门”,这里也是游临海古城墙的起始口,这四柱石碑坊的横额是《雄镇东南》,后面是一直向上的近200级的登高步階,正是文字上所说的一可以“揽胜”、二可以“雄镇”,气势多么雄壮,大家多么想从这里登上去,但岁月不饶人,心有余,力不足。我在2013年秋曾登上北固山,游完全程。这次我们是老年团,八十岁左右人有近二十个,大家只能望洋兴叹,文化之旅大团队只能从北固山南麓登上城隍山,游临海古城墙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全程有6000多米,现存5000多米,我们从北固山的揽胜门(围城的东北角)开始登攀,从城墙通道行进,到顾景楼的步阶有二百级左右的“好汉坡”,陂度约40度,从下向上看颇有气势。登上顾景楼,向南眺望,确是揽胜的好地方,东湖的风光,秀美的水阁庭院,尽收眼底。从顾景楼再向前行,便是更为陡峭的“百步峻”。</p> <p class="ql-block">城楼后有尊《民族英雄戚继光》塑像。戚继光(1528一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萊)人。出身將家。初任登州卫指挥一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任参将守备宁波.、台州、温州,扺抗倭寇。他见旧军队人员素质不佳,便招募农民、矿工,编练一新军,称“戚家军”。与倭寇前后数十战,于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平定了浙江倭寇,又转入福建作战,与俞大猷等人联合,在横屿、兴化连战皆捷。到1566年,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冦被平定。</p> <p class="ql-block">城墙沿线有敌台.古炮等古迹,壮观的城墙依山就势,雄奇峻秀。城墙沿着逶迤们山势向上,而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林,城墙每隔1一2里都筑有空心敌台,防御方用于观察敌情,便于及时调动兵力。</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北固山上制高点——白云楼,如果把围城当作时钟的钟面,白云楼所处位置是时针所指的一点位置。在白云楼前基本是上坡,过了白云楼基本是下坡。我记得十二年前的秋天,到白云楼时已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山顶凉风习习,饮些水份,补充此能量,休憩一下体力,养精蓄锐,又继续前进。</p> <p class="ql-block">江南长城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蜿蜒至烟霞阁,直抵灵江东岸,延伸“巾山西麓”。沿途可欣赏到灵江的壮丽景色,还能在城墙两侧的古城,感受山色之壮美。</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江南长城)在</p><p class="ql-block">2001年被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3年被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学家,长城学会原名誉会长罗哲文誉其为明长城“师范”和“蓝本”。</p> <p class="ql-block">江南长城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详细记录元末的方国珍揭竿起义,明时的戚继光抗倭寇史迹。漫步在古老的城墙上,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让你欣赏到江南的秀美。它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b> 《老夫七十七自嘲》</b></p><p class="ql-block"><b>余登昨赴戏文场/</b></p><p class="ql-block"><b>临海从军守海疆/</b></p><p class="ql-block"><b>白发持枪着铠甲/</b></p><p class="ql-block"><b>古稀卫国保家乡。</b></p> <p class="ql-block">三、《城隍庙与望天坛》</p><p class="ql-block">其实今天我们是从这里登上江南长城的,走了江南长城半程,这是我们《登上城隍山》时的情境。在大字典中查得:城隍有三种介析,其一是指城墙和护城河。其二是指城邑。其三是护城的神。城皇庙则是祭祀城墙、城壕的保护神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临海的城隍菩薩坐中间,前面一块横额:写着《休澤斯民》。</p><p class="ql-block">城隍菩薩本是城墙里斯民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我问导游:“我们宁波府城隍菩薩是西汉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在荥阳城突围时,为掩护刘邦,假扮刘邦向项羽投降,后被发现顶替而被烧死。刘邦建立汉朝后,追封纪信为“纪信城隍”。之后纪信被广泛作为城隍神敬奉。那台州府的城隍菩薩是谁?”导游回答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曲坦。在重修台州城隍庙碑记中有详细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重修台州城隍廟碑记》</p><p class="ql-block">我从碑记第三行中悉知:“台以曲坦为城隍神,史记载:坦父晃是汝南人,在三国时任吴王至尚书仆射,孙权欲废太子和,晃谏,不纳,固谏不止,权怒,杖而击之,因徙台后卒。后和子皓继位,感曲氏之德,后封晃弟于恭为“立义都尉”,晃子绪为“东阳亭侯”。及唐置台州,以曲氏故宅为州治,遂奉坦为州城隍或云臨之为城隍之神”。</p><p class="ql-block">我在有关资料查到:明初朱元璋曾下令:各地要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营造城隍庙供奉神主;又令各级官员赴任时,须向城陧神宣誓就职,沐浴更衣后,毕恭毕敬肃立门前,面对照壁,表明心跡,祈求庇佑,任满卸任时,则须来此汇报政绩,表明任职期间为官一方勤政廉洁。</p>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城隍神是属道教系列,由道士来管理,象上海城隍庙、.临海城隍庙都是道士来管理。下面内容是在临海城隍庙里对道教常识的介绍:</p><p class="ql-block">道教简介:一、什么是道教——道教是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为仙为终值追求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因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是东汉时形成的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二、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道教是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遵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相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即是道的化身,又是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p><p class="ql-block">三、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span>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之下的众神则以得道之深浅,功德之多寡而分为不同等级和职守。最高者为玉皇大帝;其次为四御(即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和压土皇帝衹);再次则为众天神。玉帝统御诸天,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娃最熟悉的有“风、雨、雷、電、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中隋樟》在临海城隍庙内,有棵古梅植于隋,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因遭雷击故躯幹仅留其半,虽历经沧桑,然余䕃犹存,可铜根石愈見奇崛,可谓是树中之冠,古城一宝,台邑人王及勒石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望天台》:是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利用一个小山包的顶的平台,用汉白玉砌成坛台,每层台階都是五级,圆柱都是九的倍数。铺地石中心是块圆形石,第二层九块石再围圆形,第三层由十八块石再围圆形……第九层由七十二块石围圆形,坛台旁有块“重修望天台碑记”。</p> <p class="ql-block">坛台旁边有块《重修望天台碑记》:“.望天台者,台域北固西巅之旧日迹也,其地西接三江,北倚白云,东南碧蔭万倾,西北危岩千尺。明秦文谓之:“崇岗绝壁何嵯峨,横江屹立迴三波”。方氏国珍,台州黄岩人。蒙元末季,朝政多悖,吏治不整,水旱相继,路有饿饽,国珍昆仲五人揭杆起事,至正十四年(1354)攻入台城,立国为宋。据城称王,筑台祭天,此台之始也。又传汉茅盈修仙于此,得道驾鹤飞升,降及平清,礼部侍郎齐氏召南,临之以观星象,是则望天台其名之由来也。清邵啟荣有诗云:“倾祝星辰千颗耀,俯窥烟火万家平,不期子晋蓬箂返,笙管云端奏有声”。岁月如斯,逝者已矣,臨海古郡国之名城,因于乙卯孟合,规矩尺度,运思修筑,仲冬告竣,其意古,其势壮,昭昭史迹,泱泱可观。因此为记,並召永垂。”(徐三見撰文,金丘清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临海府城墙与《祭天坛》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宁波文化之旅所结悉的朋友——戴文土先生。他是宁波石刻博物馆的主人,地处高桥镇,他自己取的名为“耕泽院”,意为“耕作为本、泽被湖山”。这个石刻博物馆我曾多次去过,博物馆占地面积有近百亩,馆里有多幢明清结构古建筑,有些是异地待拆迁的古建筑,他整幢买下,迁至耕泽院内。馆里展品很多,仅石狮子有700多只。我感兴趣的古建筑印象较深的有“万井桥”,是从鄞州东乡迁来,还有在一幢古建筑,门前有块刻有:“紫气东来”的匾额。据说是近代书法家赵叔孺的墨迹。石刻博物馆展品很多,有的是小型石雕艺术品、有的是象征福乐寿吉祥石刻,如松柏寿石、松鶴寿星、祥云瑞霭;有的是瑞兽狮子;有的是农家生活用品如石磨,石搗臼;还有建筑物前的石刻,桥梁石刻。这些展品不仅内涵丰富,刻工精细,艺术性高巧……这些都凝聚了戴文土先生三十多年心血。:</p> <p class="ql-block">四、《江南长城*民族瑰宝》薄一波题。</p> <p class="ql-block">《江南长城后半程介绍》:继续向西行进来到“烟霞阁“。顾名思义,烟霞阁该是文人墨客怡阁临风,观看美景,吟诗作赋之所。望城外看,灵江的浩翰江水矫若游龙,向南然后折东腾去,俯视城墙外的山势,皆是悬陡峭壁,直抵灵江东岸,城墙依山就势,一直伸到平地的朝天门。</p> <p class="ql-block">《江南八达岭》因城墙筑在从山上到平地的陡峭处,其形最峻峭,与北京八达岭形神俱肖,所以人称这段城墙为“东南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同登临海府城墙。右一王先生系宁波文化之旅领队,曾获浙江省十佳业余文保员桂冠,他对宁波市文史研究颇有心得;右二是温老师,原是东海艦队子弟学校的老师,对摄影、文史研究很有兴趣和造诣,今已八十多岁,老当益壮,还能轻松爬上几百米高的山头。</p> <p class="ql-block"> 从烟霞阁一路下来,忽然闻到梅香,知是梅园,进入“凝香”门,看到“踏香寻梅〞景。</p><p class="ql-block"> 时处二月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因近日天气特冷,有些地方下起雪,有些人模仿红楼梦人物,穿上防寒冻的斗篷专程来梅园“踏雪寻梅〞,摄下靓丽的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的梅园位于临海市北固山的西侧,原是古台州官置的后花园的旧址。梅园占地六七亩,遍植梅树,共有200多株,包括骨里红、宫粉、朱砂、绿萼、粉蝶、残雪、龙游、和粉台阁等数十个品种。其中有20株树龄超过200年的老梅树,使得梅苑成为备受推崇的赏梅胜地。我们是在二月二十三日游台州,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梅园》里白梅纯洁似雪,恰如王安石所撰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情境。</p> <p class="ql-block">在梅园里白梅纯洁如雪,红梅热烈若火,粉梅娇艳似霞,古老城墙的青砖黛瓦,与梅花的清丽脱俗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妙的水墨丹青画卷。</p> <p class="ql-block">《瓮城》的作用:在战时远方有一支奔驰而来武装部队,后面还有追兵,当守备一方分辨不清是敌是友时,可先让这支武装部队进入瓮城,关闭外城门,外外部追兵脱离接触,然后派人去查验身份,是友军则让其进城,合力抗战;如是敌军,则瓮中捉鳖,城上万箭齐发,瓮城里人无还手之力。</p> <p class="ql-block">《空心敌台》戚继光于嘉靖年间在浙江平倭寇,筑江南长城空心敌台,用于居高临下瞭望敌情动态,便于合理调动兵力,后来戚继光任薊州总兵,在北京八达岭段也筑空心敌台、瓮城等,源得来自临海城,故此又称“临海长城”,这里与北国万里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故烟霞阁与朝天门一段城墙又称“江南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依我看来《江南长城》这个名起得名不其实,完全是是为了招来外地游客的,它并不长,应叫《台州府古城墙》,因这些城墙本是台州府的围城,只是城北面五分之二的城墙筑在天然屏障——北固山上,依山就势力,矫若游龙,其形宛若万里长城北京八达岭段,城西及城南的城墙也是凭借天然大江——灵江(椒江的支流)而筑。东面一段城墙,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拆除约一千米,改成了东湖路,仅留下南门《崇和门》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走完了北固山段的城墙,前面是平地的朝天门(城的正西门,时针所对应的9点)一一望江门一一镇宁门一一兴善门(城的正南门,时针所对应的6点)一一靖越门。五道城门都设瓮城,城墙都是沿着天然屏障灵江筑建(灵江系椒江的支流)。这里的城墙都兼有防御敌寇和防洪双重功用,其建筑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灵江是临海府城西南面御敌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在临海古城上宁波文化之旅朋友们合影留念。(这里好多照片都是龚国荣先生航空摄影机所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龙兴寺段的古城墙上有多幅古城墻中设施的照片和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兼具军事防御和城市防洪的独特之城》:台州府城墙西南二面,濒临浙江第三大河流——灵江,每到夏秋暴雨之间,上游天台、仙居之水咆哮而至,下游东海大潮回溢而来,府城即成“水国”。据方志记载:宋代特大洪灾就有八次。因此台州府城营造不仅需要具爸与其他城池一样的军事防御功能,更需要具备特殊的城市防洪功能,就某种角度来言,其城市防洗功能的重要性生甚至要超过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流线形马面》马面又称墙台,也有称作城垛。狭义而言,既指突出于城墙墙面的台面部分。(这是为了射箭有效攻击登云梯的敌军)。为了减少洪水的冲阻力。滨江马面的上游迎水面一概做成斜面或弧面,这种半方半弧或半方半斜的马面形制上在全国绝无仅有。因此多次到过临海的古建筑与长城学权威罗哲文先生有过一段扼要似描叙:“为了抗洪,特意把墙台迎水一面修筑成半圆弧形,以利水流通,保护城墙的安全,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最完整保留历史信息的地方城池》:</p><p class="ql-block">中国有五千年的城池筑城史,但几千年所有古城都受到毁城的厄运。比较特出的是元朝初年,元灭宋之后蒙古统治阶级害怕汉人、南人的民族反抗,下令拆毁全国城池,希冀高枕无忧。而台州府城墙由于防洪御水患的需要,而特降旨予以保留。考古勘探告䜣我们:台州府城墙自唐宋以降直至清代,构筑层面十分清晰,由此进一步证实台州府城墙是保留历史信息最完整的历史性城池。</p> <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的门台——天窗》。滨江的“靖越门、兴善门、镇宁门、朝天门”四门门台中间都有一个透天的长方形空洞,这种空洞不具普遍性,也没有确切的专名。当地研究者姑名之为“天窗”。为防止洪水入城,木门必须高于拱券,若木门顶部以上仍采取拱券砌法,则门上券顶决然冲破城墙顶部,由此形成一个凸形障碍。为了便于木门的启闭,筑城者从实际出发,采取直上砌筑,故而顶上留下一长方形空间——天窗。古时各城门均建有城楼,天窗具被城楼楼板覆盖。也有认为“天窗是制敌需要而特意开设的。</p> <p class="ql-block">《采用砖石全面包砌技术的古城墙》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六月台风暴雨海潮成灾,洪水冲毁了西南多处城墙,“山泐海溢、踰城、杀人万余,漂室庐几半,州既残毁。(元绛《台州杂记》)。此事震掠朝庭,即遣太常博士鼓思永至台督修,聚台州各县之力,历三旬修复城墙,完工后为使其更加牢困,将夯土墙的两侧全部用砖石包砌。次年元绛来知台州,继续组织实施了砌石包砌工程。虽然在此以前有后赵的邺城、南朝齐的健康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几个实例,但都是局部应用,如此大规模全面包砌,则唯有台州府城墙。</p> <p class="ql-block">《双层敌台》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p> <p class="ql-block">《巾山》又称巾子山,是临海的标志。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掉落的头中化成此山。山临水,城抱山,山有双峰,一山四塔。山中古迹众多,历代名人多有题咏,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枢纽地。</p> <p class="ql-block">五、《巾山、龙兴寺》</p><p class="ql-block">古城的南门——兴善门旁有巾山,濒灵江,连小固山两峰,形如巾帻。登山顷可鸟瞰全城风光,其顶有双塔并肩屹立,相传双塔建于隋唐。北麓有元大德年间所建的多宝塔,又称千佛塔。</p> <p class="ql-block">《龍與寺》位于临海城内巾山西麓,历史上是台州府城著名的八寺之一,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唐天宝三年(744)高僧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驻锡该寺,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于寺之极乐净土院受菩薩戒。该寺院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水灾、兵灾,后又重建。最近是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以及在抗战时毁于日机轰炸,现存的寺院是1998年于旧址上重建,形式结构为仿唐建筑,复名为“龙兴寺”。今为临海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寺前的塑像是:唐时日本高僧入唐求法情境,后来跟随的背着行装,跋山涉水而来,类似于唐僧西天取经。</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后改开元,至宋政和元年(1111)改名天宁。曽是官州佛教的官寺,列为临海“八寺”之首,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之一。鉴真大师在第四次东三度日本前曾居于此,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大师曾在此研习佛法,后有弟子相继入唐求法,为发展日本天台宗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里大雄宝殿。前面装飾的池桥是1998年装修的,其式样我看是模仿山西太原晋祠的样式。其新添的横额有“三谛圆满”和“行归极樂”。里面供奉的横三世的三尊佛祖,正中是华严释迦牟尼佛、右首是东方药师佛、左首是西方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千佛塔》又名多宝塔,高28.91米,宽7.2米,据最早记载于唐天宝三年(744),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重建。因塔身外壁嵌有1003尊模制佛像砖,故又称千佛塔。为浙江仅存二座元塔之一,2013年5月千佛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六、《紫阳街》</p><p class="ql-block">紫阳街呈南北方向,贯穿台州府城,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瑞而得名,全长1080米,是台州府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街区。2012年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保局许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城的南门一一兴善门,也是千年古街紫阳街入口处,这里有两句紫阳街的宣传语:“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说的是这里不仅“文化人很多,文化氛围浓;而且“生活气息旺,人情味很足”。</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悟真坊”,是道教南宗张伯瑞的故居,张伯端号称紫阳真人,这条街也由此得名。悟真坊位置是在紫阳街北端。</p> <p class="ql-block">商店所经营的大多都是大众化的食舗、古玩店、手工工艺品,传统的地方特色的糕点、干果,现做现卖。店面都不大,大多都是单间和两间门面,适宜家庭经营。</p> <p class="ql-block">紫阳古街是临海的一条特色街道,虽商业气息浓厚,但仍保留着质朴的一面。古街府城的城墙、古塔古刹相连,是体验临海历史文化的绝佳地点。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还孕育当地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美食。</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米的石板路,窄窄的街巷,两旁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街面是商店,后面是住宅。</p> <p class="ql-block">《清河坊》台州府城,悠悠古韵今风,一步一景,尽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以为这里是真正的古街,这里的建筑都是宋明清时代的样型,这里街的宽度也保持在原样。不象有些城市的古街,路的宽度在十米,房子的高度有3一4层,还有窗明几净的金属门窗。</p> <p class="ql-block">紫阳街南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临海東湖》</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东侧是东湖,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舶船屯兵之所,另一个作用还是古城的护城河。北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疏浚拓建而成湖。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经台州郡守鲍复泰.刘璈先后两次修缮后,规模甚为可观,成为台州园林之首,放为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東湖》位于台州府城东侧,现占地面积约280亩。开凿于北宋年间,经台州郡守钱暄疏浚拓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景观与人文交相辉映。清文人俞樾有语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p> <p class="ql-block">东湖景区分三个区域:即前湖区,由钱府、荣兴堂、一行第、台州诗路文化体验馆、临海碑林组成;湖心区由湖心亭、九曲桥、半勾亭、樵云阁、骆临海祠;后湖区由逢源亭、小鉴湖、淇水园、海礁苑组成。</p> <p class="ql-block">1、这里是前湖区的古建筑《荣兴堂》是临海钱氏的宗祠。在这里有介绍钱氏的传承,介绍钱氏免死金牌的由来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钱府《一行第》是宋高宗赵构赐给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府第,因钱景臻是附马,这里又称钱府。</p> <p class="ql-block">水榭楼阁和玲珑的太湖石等构成精致的景色,这块太湖石有人估价百万(现在价格)。这里原是驸马府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吴越钱氏介绍:钱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吴越国的开国君主钱镠。钱镠在唐、后梁时期相继被封为越王、吴越王,,并在公元907年建立了吴越国,统治浙江一带长达86年。钱氏家族在南宋时期迁至临海,成为当地的望族。钱忱、钱端礼、钱象祖等钱氏成员在临海担任过重要职务,对地方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p><p class="ql-block">唐昭宗赐予钱镠的“金书铁券”随钱氏携之台州,成为台州镇世之宝,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大诗人陆游晚年时为铁券作了《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其后钱端礼、钱象祖二人仕至宰辅。钱端礼在绍兴三年(1133)添差通判台州,隆兴二年(1164)除签书柩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后进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钱象祖为钱端礼之孙,以祖恩泽䃼宫,于开禧年间二任参知政事,嘉定元年(1208)十月,特进左丞相兼柜密使。</p> <p class="ql-block">《免死金牌》它是当年钱镠平是董昌叛乱后,唐昭宗赐予他的f奖励。“金书铁券”,通俗点说它是当下影视剧中常见的“免死金牌”。这块“金书铁券”,随着钱镠封王、孙子钱俶“纳土归宋”,流转于不同的地方。直到熙宁八年(1075),钱俶曾孙钱景臻娶了秦鲁国大长公主,成一朝驸马都尉。“金书铁券”也到了驸马府。南宋未年元兵破临海,“金书铁券”在战乱中遗失。元至顺二年(1331),一个渔民从黄岩泽库打捞起“金书铁券”。渔民试着用斧头击打,发现是一块铁,便弃在家里。渔民一邻居是个学究,见铁块上有字,虽然并不知道钱氏铁券的价值,便按铁价钱买了下来。这件事在邻里传开,最后传入钱氏后代耳中,他们用十斛谷子换回祖上的铁券。</p><p class="ql-block">今这块铁券原件珍藏国家历史博物馆,我们看到的是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成文于北宋初的《百家姓》朗朗上口: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是当时皇帝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而钱姓排在第二,可见钱氏宗族的地位的可见一斑。除了“金书铁券”庇佑着钱氏世代生生不息,还有他们的《钱氏家训》。</p><p class="ql-block">钱氏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国家篇,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如熙宁四年(1071)时为台州知州的钱俶之孙钱暄,为了解决临海城内涝等问题,疏浚拓建成湖,后建成园林,才有了现在的东湖。同时他还曾筑台州府城。这些举措在当地十分得民心。</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太湖石》与别有韵味的庭院交融成趣,内涵丰富,古风蔚然。</p> <p class="ql-block">龚老师象蜜峰采蜜一样总是最早寻到最佳风景点、掌控最佳摄影技巧、摄得高质量的影片。</p> <p class="ql-block">早春二月正是梅花盈开的时光,漫步林荫小经,花香扑鼻,让人陶醉其间。</p> <p class="ql-block">我在台州府.诗路文化体验馆看到三幅画像,这三位是临海历史上的乡賢,他们带领我们参观临海的山海风光、历史典故、佛道文化。:</p><p class="ql-block">中间一位是戚继光,他的名言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疆平”。我是戚继光,曾在这儿九战九捷,接下来让我带你们体验临海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右面一位是王士性,他说的是:《两浙十一郡城池,惟吾台(州)最据险,我是台州人王士性,虽有官职在身,一生但爱名山游,接下来让我带你去游吧。</p><p class="ql-block">左面一位张伯端,是位道士。他的名言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临海人张伯端,你可以叫我“紫阳真人”。临海的好,让我接下来带你去体验吧。</p> <p class="ql-block">张伯端(公元983一1082)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收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张伯端真人之师为刘海蟾,桂林刘仲远真人系张伯端真人所度化。</p><p class="ql-block">(我以为张伯端在道教中地位很高,属祖师级的,与王重阳、吕洞宾是同一段位的高手)。</p> <p class="ql-block">王士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顶级旅游“大咖”,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喜欢旅游和地理考察,对天台山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王士性(1547一I598),字恒叔,号太初。浙江临海人。1573年中举人,I577年中进士,即派任朗陵(今河南确山)知县。曾任吏科给事中、先后任四川参议、广西参议、云南按察司副使、山东参政.河南副使、太仆寺少卿,官终南京鸿胪卿。相继在北京、南京、河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任官。王士性特别喜欢旅游,足迹欲遍五岳,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他利用到各地任职机会,顺道宦游,“无不穷览各地名胜”,也在政务闲暇有少数的专程旅游。其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游踪之广,堪与“游圣”徐霞客比肩。凡所到之处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深度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著有《五岳游草》12卷、《广游志》2卷、《广志绎》5卷及《玉岘集》等,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山川名胜、关塞险要、还有民风物产、历代疆域沿革、各地赋税等等。</p> <p class="ql-block">2、这里是东湖公园的湖心区,图是由湖心亭、九曲桥、半勾亭等构成。</p> <p class="ql-block">临海东湖九曲桥始建于清同治五年,是连接湖心亭与半勾亭等重要通道,这座桥如同一条卧在水面的长虹,横跨东西,连接南北,为行人提供便利的通行环境。九曲桥不仅是.实用的桥梁,更是一件艺术的精品,桥面两侧铺有条石,中间铺有方石板,桥墩为三条呈“门”字型结构,桥身呈“几〞字型分布,从二榭开始至湖心亭为五折。九曲桥不仅是东湖标志性景观,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站在桥上环顾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尤其是站在桥上向北望去,湖西波光粼粼,亭阁楼榭与石桥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走过回环曲折的九曲桥,便来到湖心亭。湖心亭始建于康熙年间。</p><p class="ql-block">《湖心亭》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流瓦,翘角滴翠,整个亭子构建精巧,气度宏伟,为全湖览胜之佳处,古今游者留下许多诗联更增添景点的韵味。其中有几副楹联值得玩味。请看:</p><p class="ql-block">亭立湖心 四面湖光供啸咏;</p><p class="ql-block">湖增亭色 三层亭影仰巍峨。</p><p class="ql-block">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p><p class="ql-block">好水好山 出东廓不半里而至;</p><p class="ql-block">宜晴宜雨 比西湖第一楼何如。</p><p class="ql-block">湖心亭造型精美,别具一格,亭角雕龙饰凤,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艺术才能。</p> <p class="ql-block">东湖春日绽芳华/翠柳垂丝钓锦霞。</p><p class="ql-block">波影轻摇舟似叶/风传笑语入渔家。</p> <p class="ql-block">九曲桥上留念。</p><p class="ql-block">东湖漫步意悠悠/水色天光一望收。</p><p class="ql-block">楼阁亭台添古韵/山峦起伏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赞东湖</p><p class="ql-block">东湖美景映心间,好比瑶池落世间。</p><p class="ql-block">杨柳依依随风舞,繁花点点竞争妍。</p><p class="ql-block">轻舟荡漾玻光闪,游客欢歌笑语传。</p><p class="ql-block">如此风光谁不恋?反问诸君心可甜。</p> <p class="ql-block">在湖心亭中摄影者是摄影大师龚国荣,他系宁波报业集团高级摄影记者(职称),获得过好多全国报业集团摄影大奖,我们宁波文化之旅高空摄影都是他随身携带的航空摄影机拍摄,他的参与,提升了宁波文化之旅平台的品位,也提高旅友的文化乐趣。</p> <p class="ql-block">当时景区里正在文娱演出,身着古装的王妃一伙人正从湖心亭游园、从湖心九曲桥中款款而来。</p> <p class="ql-block">湖心景区内的“骆临海祠”,这是祭唐朝时骆宾王的祠。这里的骆即是骆宾王的姓,这里的临海,指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所以在这里建祠。他在七岁时曾写过咏鹅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约640一?)当初有初唐四杰之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p> <p class="ql-block">《亘世一檄》与骆宾王塑像。</p><p class="ql-block">唐朝武则天专政,排斥李唐,徐敬业揭竿举事,请骆宾王代写传檄天下文,斥武后罪诏,檄文中列举武则天滔天罪行,有根有据,掷地有声,号召天下人氏反武拥唐”。据说.武则天正患头痛病,看到檄文,武则天大汗淋漓,不觉头痛病也治愈了,后来徐敬业兵败,骆宾王过着逃亡生活。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嘻笑自若,当读到“一杯之土末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p> <p class="ql-block">骆临海祠北面是《樵云阁》,意为楼阁之高可以触到云端。有诗云:钩月樵云共白头,也无荣辱也无忧,相逢话到投机处,山自清清水自流。 《樵云阁》 是景区里面最高建筑,其气势之宏大,是文客骚人登阁观景,咏诗作赋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上联:左右逢源皆活水;</p><p class="ql-block">下联:襟怀脱俗似闲云。</p><p class="ql-block">横批:逢願亭</p><p class="ql-block">我有些不明白:在东湖小小一块田,两个建筑相距不过百米,所宣扬的情操绝然不同,可以说是两个极端:</p><p class="ql-block">一个是不惜抛头驴,洒鲜血,造反讨武;另一个是左右逢源皆活水,襟怀脱俗似闲云。</p> <p class="ql-block">上联:前路莫徘徊堤上有橋通化境;</p><p class="ql-block">下联:平心無執著世间萬事总逢源。</p><p class="ql-block">后湖樵云洲逢源亭,因亭子南北两侧纵堤中各有一座逢源桥,桥洞又沟通东后湖和西后湖,有左右逢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樵夫祠遗址。</p> <p class="ql-block">《后湖区》由淇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组成。</p> <p class="ql-block">临海东湖游览后,脑子里老是在想:人的立身处事有三个极,一极是象湖心区所宣扬骆宾王、方孝孺式的大义凛然,舍身取义,对帝王的忠义,这是大多数老百姓所敬崇的。另一极是象前湖区所宣扬的钱氏审时度势的明智,当唐未亡时,钱镠平叛立功,获唐昭宗的免死金牌的奖励;当唐亡时,他就做起了吴越王;当宋大军压境时他又纳土归宋,做大宋顺民。他这三项举措保一方安宁,很得民心,受人民的拥戴。再一极是后湖区逢源亭所宣扬的“左右逢源皆活水/襟怀脱俗似闲云”的逢源和脱俗。这当然也是人的一种活法,但在中华字典中对逢源二字说是贬义的。</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您的光临!</p><p class="ql-block">美篇中好些照片来自宁波文化之旅的旅友们发的照片,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