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七七级精神的时代颂歌</b></h1><h1><b>——赞《七七级》</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 者:陶 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 片:选自网络</b></p> <h1>吉培坤同志的中篇小说《七七级》,我本无意翻翻,想不到看了第一章,就被它吸引了,随后第二,第三章,欲罢不能,直至三十三章全部看完。能读完这么长的文章,对我来说,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这次不经意我竟成了一个耄耋追剧人。奇文共欣赏,不分老与少。<br><br>读了这部小说,我感慨万千。我对于七七级大学生真是太熟悉了。这部虽然是小说,但里面写的内容就和我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我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这部小说是七七级精神的历史篇章和时代颂歌。<br><br>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刚刚恢复工作,8月15日就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充分听取众多专家教授的意见后,提出当年就恢复高考,后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很快形成决议,11月21日通过广播向全国公布了恢复高考的重要通知。之前已经实行了四年的所谓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荒唐的招生政策终于被推翻了。<br><br></h1><h1>惊天动地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它的后面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大文章。谁敢谁能作出如此翻天覆地的决定,只有小平同志和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只有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能做出这一重大改革。伟人就是伟人。当年12月份高考,第二年春天迎来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他们就是永记历史的七七级大学生。我当时在江苏师院盐城分院数学科任教,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很荣幸担任数学77级的主讲教师和77(1)班的班主任。</h1> <h1>这个班全都是男生,除1人外都是老三届的,被戏称为胡子班,全班30多人,绝大多数是结了婚有了小孩的。小孩加起来有40多个。班会上有位同学的发言很有代表性。没想到十多年了,还能上大学,从此粮油软本子变成硬本子,民办变公办,告别平生无大志,只想二十四。我不解其意,民办教师都知道。<br><br>每个同学的家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困难重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他们能坚持到底完成学业吗?我暗中担心。<br><br>班主任工作不算太难,班委会自主管理,学习不需督促,大家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争分夺秒地努力学习。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自己加码。他们都是大龄青年,生活上自会照料。当年一周休息一天,学校规定周日回家须写假条,经班主任批准。每逢周六,几乎人人都给我递条子,原因不外乎修房子,父母生病,猪生病,忙农活等老生常谈的问题。拖家带口上学不容易,何必过高要求呢?只要能按时到校,我都准假,并且周六下午早点放学,让他们如箭归去,处理家中事务,享受天伦之乐。比起在外地读书的同学,他们可幸福多了。可惜周一上午,同学们面露倦容,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效果不太好。<br><br>培坤同志在小说中叙述的大学岁月的那些特殊故事,都是真实的。我们这里也有,有的更奇葩,略举二,三说给大家听听。</h1> <h1><b>退 学</b>。开学才个把月,有位家住西乡的同学向我递送一份退学报告,公社要求他回去当人武部干事。我极力挽留,我说考上大学不容易,机会难得,应当珍惜,我不急于签字,给你一周时间认真考虑。一周后他坚持退学,无奈之下签了字,转报学校,最终退了学。我从教多年,经手退学的只此一人,颇感失落。退学的真实原因可能是家庭实在困难,克服不了,急需拿工资养家糊口。另外当时教师地位低,臭老九,传说公社书记在教师大会上讲,你们好好干,将来提拔你们当供销社的营业员!人各有志,随他去吧。<br><br><b>角色转换</b>。培坤同志在小说里讲到学妹成为学兄的老师的故事,这也完全有事实依据。我校留校的一位工农兵学员当老师,而他的中学老师现在就在我的班上学习呢!一下子,学生和老师的角色进行了转换,他们见面非常尴尬。可笑吧?就是笑不出来。那是荒唐时代造成的荒唐的事实,造物主在作弄人。<br><br><b>本转专。</b>现在学生都希望继续深造,读了专科渴望读本科,于是有了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新事物,而当年不是这样子,就想早点毕业。有一对老三届夫妇,同年都考取上了大学,丈夫考在南航,妻子考取我校。突然间家庭收入归零,还要支付上学费用,困难自不用说。坚持一年,男方申请转学到我校。编在我班和他的妻子同年级,这样他们就能靠近照顾家庭,又能节约开支,缩短学制,早点工作,两全其美。算盘打得不错,只是有些遗憾,那也是没办法的事。</h1> <h1>1977年江苏省的高考阅卷工作是分散在各地市进行的。我曾任盐城地区高考阅卷数学组长。阅卷工作任务重,要求细致认真,参加阅卷的老师,每人只批阅一道题目。要知道该题的几种解法,每种解法的解题步骤,结果错了不是简单的叉了给零分。要看错在哪一步,前面正确的要求按步给分。最后还要对试卷复查,综合得分,签字封交。整个阅卷工作紧张有序。后来由省里统一组织,在南京举办。我们参加阅卷达到四,五年左右。<br><br>培坤笔下不是平常的大学岁月,确切地说是老三届的大学岁月,或者说是七七级的大学岁月。他让我们重温那个火红的年代,心酸的年代,难以忘却的年代。七七级大学生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一届空前绝后的老三届大学生,精神真是可歌可泣,他们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br><br>这批大学生虽然迟到了十多年才上大学,但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毕业后都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永载史册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假如当年不发生文革这样的惨剧,他们能顺利地读书,完成学业,必将对祖国,对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无法假设,只有严酷的现实。这个年代留下的经验教训很深刻,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警示。<br><br>从全国意义上来讲,七七级同学形成了伟大的七七级精神。什么是七七级精神?我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他们无论是在入学前还是入学后,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一定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态度。他们立志要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他们拼命地读书,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图书馆和教室里从早到晚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人。这种刻苦学习的风气,现在大学里很难看到了;三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在读书期间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们下定决心,从不低头,排除万难,砥砺前行。这就是七七级精神,这就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坤的小说,就是七七级精神的历史篇章和时代颂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r><br>后天又逢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1977。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开启中国强盛之路,造福全中国,我们永远怀念他。培坤同志已过七旬,古稀之年尚有如此力作,难能可贵。祝他继续发挥潜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与大家分享,记录这段历史,不忘这段历史。<br><br><br><b>注:陶骅同志为盐城师院数学系退休老教师,曾任学院成教处处长。读了《七七级》中篇小说,耄耋老人一口气在手机上写下两千多字的评论文章,实在令人感动,再次向陶骅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礼!</b></h1> <h1><b>《七七级》小说散文集已由环球出版社出版发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