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4日,星期二一早,红石榴战队和清华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修班的学员们,在通州万象汇下沉广场晨练太极拳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同时准备毕业前的考试,重点是西柏坡精神。</p><p class="ql-block"> 万象汇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往北是云集了7000多位艺术家的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往南是坐拥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的绿心公园以及张家湾设计小镇;西南方向,则是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p><p class="ql-block"> 地铁6号线B口可以无缝连接通州万象汇和东夏园交通枢纽,并且通过地下通道,已经实现全流程无障碍。</p><p class="ql-block"> 袁大拿双掌心微凸,中指挺直,肘关节微微弯曲,肘尖自然下垂,沉肩垂肘,远眺七层星空码头,向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讲解如封似闭的呼吸方法说:做穿掌翻手和后坐收掌时吸气。做丁步推掌时呼气,意想内气从百会穴行至两手劳宫穴。</p> <p class="ql-block"> 裴迅瞧了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水面泛起波光的外立面铝板,向同学们示范动作说:我们做如封似闭时,两臂随着身体后坐回收时,肩肘部微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内气按摩肺经上的尺泽穴。两手前推时,两臂间的距离与肩同宽,内气按摩心经上的极泉穴。</p><p class="ql-block"> 闹同学劲从脚出,用力蹬地,用全身之力,攻击裴迅,补充讲:这个式子为什么叫如封似闭呢?两手呈斜十字交叉,像是贴封条的形状,称为“如封”,属于防守法;继而沉肩垂肘,两掌微收向里引进,以化解敌力,分后即合,以闭劲向前按出,似乎关闭门户,称为“似闭”,属于进攻法。可见“如封似闭”这个式子,是先防后攻、防后反攻。如封似闭的竞技含义就是里吞外发,先吞后发,后发制人,进步拥身以后,发出整劲。这个式子的武练法也可以这么练。我们索性去西柏坡准备考试吧。刚好大神通解放前曾经在西柏坡工作生活过,让他给我们当导游吧。</p><p class="ql-block"> 裴迅一挥手,满天星驾着穿石号神器载上大家,飞往河北。</p> <p class="ql-block"> 神器飞临平山上空时,大神通俯视着脚下的滹沱河,缓缓地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滹沱河,古时候又称虖池或滹池,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繁峙,流经恒山五台山之间,再横切太行山蜿蜒而下,贯穿平山境内。滹沱河12条支流,像展开的叶脉,铺满平山全境。滹沱河流经平山县境时,在太行山东麓余脉拐了个弯,在滹沱河北岸环抱起一个静谧的小村庄,这就是西柏坡。</p><p class="ql-block"> 裴迅呼应道:毛主席真会选地方啊!前有河,后有山,一块平原在中间。</p><p class="ql-block"> 裴迅接着问琴同学:进京赶考,到底是哪一天?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琴同学捋了捋秀发,干脆利落地答道:1949年3月23日,滹沱河畔阳光明媚。这一天,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p> <p class="ql-block"> 上午八点,神器降落在大家心驰神往的圣地——平山县西柏坡。</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走下神器,抬眼望去,满眼青翠,前面临着碧波荡漾的西柏坡湖,后面倚着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湖也叫岗南水库,是石家庄的饮用水源地。水库面积较大,水质很好,盛产鱼虾。</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远离尘世喧嚣的美,使大神通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p><p class="ql-block"> 大神通指着路旁矗立的一块上面刻有“西柏坡村”四个红色大字的巨石,告诉同学们:刚才大家一路都看到了,西柏坡村位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西扼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地形地势优越,攻守进退皆宜,是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村派来的讲解员手指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补充道:我们西柏坡村,始建于唐代,原名“柏卜”,因为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后来因为与东柏卜隔苇地相对居西,取名西柏卜。民国时,我们村教师齐玉军将“卜”改为“坡”,于是演名为西柏坡。一个“坡”字,道出了我们西柏坡的地理特征。我们西柏坡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严格来说,它所处的位置是一片山坳。这里背靠太行群山,安全性好,村前有芦苇地遮蔽,村中有适合建造房屋的地基,这些都是当年中央工委选址西柏坡的原因。如果把视线从西柏坡放大到整个平山县,就会发现这一区域的地理条件特别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柏坡村,但见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家院整洁漂亮,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污水处理、文化长廊、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大神通的带领下,沿着宽阔的大道“迎宾路”,步行走到大道东南方向的西柏坡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上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的青铜雕像,雕像上有格外耀眼夺目的原文化部部长黄镇题写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首先在五大书记铜像前敬献鲜花,虔诚鞠躬,以示缅怀思念;穆神通凝视雕像,伫立良久,沉思不语;军神通高唱革命歌曲,歌颂领袖的丰功伟绩;凤舞拍照留念……此情此景,使诗词通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臧克家的铿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吃水不忘打井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裴迅问霍保安:保安,我先考考你,西柏坡时期到底是指什么时间?</p><p class="ql-block"> 霍保安不假思索:西柏坡时期,是指从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宣告正式成立,一直到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迁往北平,是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转折期。这一时期,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政策和纪律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等,在全党全军干部中开展了一次范围广泛、内容全面、意义深远的学习,极大地促进我们党的政治成熟,大规模地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为建立新中国和全国执政做好政治、思想、组织准备。</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同学们走进倚山而建的西柏坡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纪念馆的馆名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陈列主题,以时间为主线、突出重大事件,设立了12个展室,每个展室都展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珍贵文物,系统形象地展现中共中央领导人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以及饱含红色回忆的革命文物,引领着同学们穿越时空,追寻历史足迹。</p><p class="ql-block"> 序厅引人入胜的是大型浮雕。</p><p class="ql-block"> 大型的人物群体扇面紫铜浮雕,雕塑了77位七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簇拥在毛主席左右与身后,个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昂首向前。他们是中共精英,风流人物,云集在此,气若长虹。</p> <p class="ql-block"> 一面颜色发白的锦旗引起龙飞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锦旗上,五个字清晰可见——“土地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段火热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村召开。翻身农民欢呼雀跃,平山县下盘松村的老乡将“土地回老家”几个大字绣在锦旗上,敬赠给中央工委。</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的展品,有毛主席乘坐过的吉普车,先烈们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敌后兵工厂生产的地雷、手榴弹,支前队伍使用过的小推车……纪念馆还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用虚拟成像和声光技术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一个名为“不夜的山村”的蜡像景观展现了毛主席当年指挥作战的情景:深夜,雪静静地飘落,小平房内灯火通明,毛主席等人或坐或站地俯身在一幅作战地图旁,屋外一位战士手拿电报正准备汇报敌情。电报声声,喊杀阵阵,相对应的是三大战役作战场景:我军奋勇杀敌,国民党反动武装纷纷缴械投降,一座座工事转眼化为废墟,顽抗之敌如摧枯拉朽般被歼灭……观后令人心情振奋。</p> <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在西柏坡纪念馆第六和第七展室之间,一条刻着37封电报的长廊吸引了玉兔姐姐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触摸墙壁上的电文,耳畔仿佛回响起此起彼伏的发报声。70多年前,“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把一次次的战略部署从西柏坡传递到大江南北的各大战场上,掀起了大决战的高潮。</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周恩来曾经说“在这里,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持续142天。位于西柏坡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往前线的电报共计408封,西柏坡的机要人员平均每天收发电报四五万字,142天,408封电报,24场战役,一共歼灭国民党军队22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龙飞听后不由得心潮起伏,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西柏坡,毛泽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指挥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大小战役24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根本上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了中国革命必胜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诗词通不禁吟诵道:</p><p class="ql-block"> 当年嘀嗒的发报声</p><p class="ql-block"> 已化作欢快的鸟鸣</p><p class="ql-block"> 当年隆隆的枪炮声</p><p class="ql-block"> 已化作喜迎新春的爆竹</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故事已成为英雄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号角依然高奏胜利的凯歌</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誓言还响彻在几代人的耳旁</p> <p class="ql-block"> 玉兔姐姐做着动作,口中念叨着如封似闭的口诀:臂下穿手十字封,后坐分掌闭于胸。两臂推按腹前下,跟步助劲显奇功。</p><p class="ql-block"> 然后问东乡:东乡,我考考你,《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东乡笑道:这难不倒我!《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是1948年底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的新年献词。文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们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反动派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为了让善良的人们清醒,毛泽东行文时还特意讲了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睡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中国大部分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p><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大神通指着纪念馆后的山顶上,高高耸立的掩映在苍翠松柏之间的纪念碑,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纪念碑通高28米,寓意中国自1921年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28年,也代表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28年。碑文是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大神通沿着迎宾路大道南行转而向西,走进西柏坡的中央大院。</p><p class="ql-block"> 中央大院前边是一条河,后边是一座山,四周由低矮的白色围墙围起来,总建筑面积1.644万平方米。大院里面是一处又一处错落有致的小院落。大院入口的标牌上书写着“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大院中北部有一座小山,山中开凿修筑有防空洞。五大书记旧居和其他机关用房都建在山前平地上。所有房舍,大多为四合院式的小平房,冀中平原常见的平顶房,屋顶可以晒粮食。房屋门窗都是陈旧的木板木条制作,刷以无色防腐的油漆,显得修旧如旧,洁净而素朴。墙是土坯砌筑,粉刷过的墙面呈土黄稍白的颜色。门旁的墙壁上都有“某某旧居”的标牌。这里的房屋标明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人“旧居”。标明机关用房的有,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新华通讯社旧址等。室内都摆放着当年的办公和生活用具。陈旧简朴而洁净。</p><p class="ql-block"> 四间不起眼的地处大院东部的低矮土砖房,就是解放军总部兼军委作战室。当时是中央机关干部职工自己动手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四间房,总面积只有35平方米。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起组织指挥了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24场战役,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裴迅问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西柏坡的党中央靠什么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组织进行有效地管理,牵引,并指挥三大战役呢?</p><p class="ql-block"> 茹同学答道:靠的是打通了端到端的流程,使正确的思想与战略得到了有效的,无误的传递。这使得解放军庞大的作战机器,可以按照区域运行,也可以随时打破部门墙,跨区域顺畅地运行。比如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无缝对接,合成淮海前敌委员会。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可以提前结束休整,秘密入关,与华北军区联合起来对国民党华北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雷霆一击。西柏坡可以通过电话、电报清楚地看到全国每个重要战场所发生的大势,从而能够从战略层次进行有效指导,调配好资源。具体的战役指挥,是大胆、合理授权于更了解战场具体情况的现场指挥员。比如辽沈战役中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的阵地选址,便是胡奇才等根据这一原则,现场灵活机动作了临时调整,才使10万拥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国民党援军无法越塔山一步。反观国民党,虽然有美帝国主义援助的大量武器与物资,有地主财阀集团的金钱支持,但他们流程是割裂的,组织是山头林立,没有互相间的无缝配合,见死相救。比如,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陷入绝地,李天霞就是见死不救,相隔20里,坐看七十四师覆灭。而南京要么是政令没有办法出作战部,要么是一个指令电报得抄送一线几百号人,上至集团军司令,下至师长。结果,大伙都想别人应看到这电报了吧,我装聋作哑也没关系吧。结果逼得蒋介石大元帅,经常坐着飞机,四处空降到一线指挥部直接指挥,连个阵地,一挺机枪布放都要指挥。这有什么屌用,你怎么可能比前线指挥官更了解一线具体情况?一线希望他管的,他没法管。一线不希望他管的,他乱插手。所以国军内部评论:蒋介石顶多是个营团长水平。</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沿着青石板铺成的甬道,踏着平坦洁净的黄土地面,路过高大的树木,大神通又带大家走进七届二中全会旧址。</p><p class="ql-block"> 一座长条形的土坯房,就是当年的会场。</p><p class="ql-block"> 掀起门口的棉布大门帘,进入会场。</p><p class="ql-block"> 会场十分简朴,会议的桌椅都不是统一的。几张旧沙发摆在前面,后边的座位是临时凑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静静地坐在会场内,仿佛可以听到毛泽东主席那浓重的湘音穿越而来。</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两个务必”是啥呀?</p><p class="ql-block"> 董教授笑着回答: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p><p class="ql-block"> 史老师不甘示弱:会议还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通过六条具体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几条规定尽管没有写进会议决议,但在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提倡和坚持下,已经成为党的规矩。毛泽东主席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半,大神通带同学们参观了毛泽东旧居。</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旧居紧靠小山南端。旧居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甬道西边有磨盘和楸树。夏天,毛泽东同其他领导,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商讨军国大事。</p><p class="ql-block"> 在石磨前,讲解员讲了一段趣事: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来到西柏坡,住在房东阎受朝家。当得知警卫战士为了保持院落清洁,要把猪圈、磨盘一起拆掉时,毛泽东深情地告诉大家“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我们走后,将来老乡还是要用的。”没想到日后的楸树下、磨盘旁竟然成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商谈重要事情的地方。所以,西柏坡便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办公室在北房。办公室内现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办公桌上还有一盏油腻腻的煤油灯。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在这里居住了三百多个日夜。</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看到毛泽东寝室门口的老式大衣柜朴素、整洁。随着时间的流逝,表面油漆已经斑驳,柜门合页出现了些许松动,上面镶嵌的穿衣镜随之略微倾斜。</p><p class="ql-block"> 龙飞发现,这一微妙的变化,带来了奇妙的效果:走近走远都能照见全貌。</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面远近都可以照全的镜子,龙飞告诫同学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这面镜子前,我们清晰地看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崇高风范。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后,条件虽然好于陕北,但毛主席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舍不得添置一条新毛巾。他说“我多一条毛巾可能贵不到哪里,可是全军如果每人节约一条毛巾,省下来的钱或许能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p><p class="ql-block"> 透过穿衣镜,龙飞看到,同学们每一道仰视的目光里,都流露着激动、崇敬,每一句赞叹的话语中,都写满了自信、坚定。</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还是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融会诸家,通变古今,独具特色,自成一体,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和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哈星还沾了主席留在西柏坡寓意“平安、顺利、成功”的“三笔之福”。</p><p class="ql-block"> 哈星兴奋地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历史选择西柏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口。直到今天,在平山老百姓中,毛主席引导农民插稻秧的故事仍然广为流传。1948年秋季的一天,毛主席在西柏坡村外散步,发现稻田里的秧苗很细弱,便问一位农民“你们这里种稻子,为什么不插秧呢?”农民说“俺们这里都是直接往地里种。”在得知直接播种产量不高时,毛主席说“我的家乡也种稻子,先育好秧再往大田插秧,这样种出的稻子产量高,你不妨明年试一试。”稻子生长需要丰沛的水源,在华北地区,能够种稻子的地区少之又少,平山恰好是其中之一,这一切与滹沱河密不可分。河流带来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也带来了适宜耕种的土地。在滹沱河常年冲积下,平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十六滩,片片滩地都是肥沃的良田。面积比较大的有东黄泥滩、西黄泥滩、蒲吾滩、庄坡滩,皆在千亩以上。滩地上,一年稻麦两熟,还盛产玉米、谷子、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抗日战争时期,平山有25万人口,在当时是人口大县,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口,足以说明这个地方物产丰富。解放战争后期,中央部委机关驻扎在平山的人数1.1万人,基本依靠平山本地的物产。</p><p class="ql-block"> 凤舞在毛泽东旧居前院的楸树下,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楸树笔直,质地细腻,不容易翘曲变形,用其制作棋盘,是棋具中的珍贵名盘,称为楸枰。我是围棋业余四段,我喜欢下棋者,可以和要切磋切磋。1948年5月,当毛泽东第一次踏进这个院落时,便对这棵楸树打量沉思了良久。历史往往对世事巧做安排,这棵楸树,仿佛寓意了毛泽东将在这里下一盘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棋局。</p> <p class="ql-block"> 在刘少奇旧居参观时,同学们看到刘少奇坐在桌边批阅着文件,旁边放着跟随他转战南北的旧木箱。</p><p class="ql-block"> 大神通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为让千百万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西柏坡时期还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同全国千千万万农村一样,西柏坡村村民也分到了土地。农民们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补充说:解放后,国家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决定在西柏坡村边的滹沱河上兴修一座大型水库。和当年支援前线一样,西柏坡村人二话没说,让出来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搬到了山岗上。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平整土地,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荒坡高岭上重建家园。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西柏坡村响应党的号召,在全县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村里还陆续办起了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们走上致富路。从1981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后来集体弄的制钉厂、养貂厂等等,搞点副业。一直到1991年,逐步地靠旅游业,还有党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还看到任弼时正在寝室内翻阅一摞摞的书,身下铺着在延安大生产时织的破旧毛毯;周恩来坐在屋内沉思,可折叠的简易书架高低错落地摆放着各种书籍;朱德总司令的行军桌收拾得干净利落……</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大神通又带同学们参观了西柏坡岭上的石刻园。</p><p class="ql-block"> 石刻园,红瓦盖顶、白墙合围,绿树掩映、墨宝荟萃。</p><p class="ql-block"> 题词中有的回忆当年难忘时刻,有的抒发对西柏坡的眷恋之情,有的赞誉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当大神通看到黄镇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时,精神为之一振。从南湖红船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斗争到遵义会议,从延安岁月到解放战争,这些革命往事,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大神通告诉清华大学的同学们: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到达西柏坡,叶剑英率中央后委也同期到达,分开了整整一年的前委、工委、后委又会合到了一起。当年5月27日,毛泽东乘车抵达西柏坡。至此,中央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西柏坡这个小山村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p> <p class="ql-block"> 晚上总结时,大神通问龙飞:通过参观,你了解了西柏坡精神具体是什么内容了吗?</p><p class="ql-block"> 龙飞朗朗答道: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它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扎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它集中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体现了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胜利者图强自律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它的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它的实质是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凤舞补充道:我哥哥讲的对!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中,产生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两个“善于”的科学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适时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提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所以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方打老蒋,后方搞土改、建政权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总之,实事求是是西柏坡精神的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诗词通激动地吟诵道:</p><p class="ql-block"> “两个维护”凝聚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三个 务必”永远牢记心上</p><p class="ql-block"> “四个自信”引领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p><p class="ql-block"> 依偎在你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我深情地向你凝望</p><p class="ql-block"> 你璀璨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把第二个百年的奋斗之路照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