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北欧的向往,最初来自安徒生的童话及众多北欧纪录片中的“高冷”风光,还有春上村树《挪威的森林》,尽管书中内容与挪威、与森林风马不接。至于冰天雪地里圣诞老人坐着九只驯鹿拉的雪橇送圣诞礼物的期盼,对于我们这代人早已夭折于襁褓中。因而整个北欧的旅程最为期盼的风景还是白雪覆盖的高山松林,说白了就是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那才是北欧的风光,北欧的气魄。冲着北欧的纬度,11月份下场雪应不为过!然而这些天一直天气寒冷,阴云垂垂,时不时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冬雨,却未落下一片雪花。生命中许多期待并非皆可如愿以偿,而不期而遇的风景也许会胜过期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乘坐两个小时的游轮,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来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时刚刚18点半,这座世界著名的科技之都已是夜色朦胧,但城市里却没有那些虚张声势、红红绿绿的灯火,也没有车水马龙,我能想象到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首都那些经典的场景都没出现,倒像远古的火把星子般散落人间。赫尔辛基是这样平常、这样平静!这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赫尔辛基的第一感觉让我喜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欧五国中芬兰经济不是最发达的,它的人均GDP5.47万美元,世界排名16,这数字已让许多国民震撼,虽然还远远落在挪威冰岛丹麦的后面。然而它的幸福指数,却世界领先,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不可攀!</span>2024年《世界幸福报告》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球最幸福的国家排名,</span>芬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7年蝉联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于芬兰的了解曾从许多年轻人那里听到冰球、F1方程式赛车;小丑队、狮子队;飞人、冰人都是谈起来神采飞扬的热门话题。</p><p class="ql-block"> 而芬兰的防核弹系统在全世界也最为著名,似乎没大听人谈起。他们所有的地下室、地下超市都可以防弹,一旦有战争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地下。首都赫尔辛基还建造了500多个“核末日地堡”,听着好可怕的名字!这些地堡可容纳90万人。所以造这么多地堡,只是因为旁边有个俄罗斯。芬兰与俄罗斯的边界长达1340公里,是欧盟国家中最长的。历史上曾多次与之交战,即使冷战期间,芬兰保持了中立,也长期受到苏联的政治军事压力。这个国家能有今天,前提是割地给苏联,而且不能加入欧盟,因而不得不建起这些强大的防核弹系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去看赫尔辛基市的几处著名建筑,大巴换成更为舒适的沃尔沃。芬兰的司机如教授般儒雅、绅士,上下车时,总是站在车门旁搀扶一下每一位下车的老人、女士。赫尔辛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看得出来,让人舒服的,让人感动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刻板的表演,而是自然而然的语言与行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落脚点是参议院广场。广场北面赫尔辛基大教堂,又称白教堂。这是我站在大教堂的台阶上,拍下的广场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是一座路德派教堂。希腊廊柱支撑的乳白色教堂主体和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高高耸立在几十级台阶上,在银灰色天幕下,若空中庙堂,气宇非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出自德国建筑师恩格尔之手。当冬日里,大雪覆盖了整个广场,暖暖的灯光在教堂里亮起,这里是一片圣洁的神域,人们会感叹恩格尔独具匠心的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宏伟的建筑内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芬兰建筑史上的经典,也是赫尔辛基市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 教堂西面是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这里是其四个图书馆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赫尔辛基</span>大学前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芬兰古都</span>土尔库皇家学院,建于1640年,1828年迁至赫尔辛基,这是一所古老的极富盛名的高等学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赫尔辛基大学主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芬兰首相(总理)府</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面是首相(总理)府、博物馆。在赫尔辛基不管走到哪,抬眼间总会看到博物馆、艺术馆或图书馆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心,竖立着建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他身着戎装,昂首远眺。底座四周分别有四座小雕像,分别象征着法律、和平、光明和劳动。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国家在从俄罗斯统治中独立出来后,大都将俄的遗迹清除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像为什么还能安然矗立于此?</p><p class="ql-block"> 我翻阅了一下芬兰历史:自14世纪起,芬兰便被瑞典统治,直到19世纪初。1809年俄瑞战争,瑞典失利,芬兰被割给俄罗斯帝国,成为其辖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后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他对内改革,对外扩张。于是在国内下诏废除了农奴制;在黑海等地扩张失败后签订了《巴黎和约》,被迫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停止向欧洲扩张。然后重心转向中国,与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及《伊犁条约》等,夺取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时亚历山大二世兼任了芬兰大公,尽管是异族统治者,但他给予芬兰较广泛的自治权,使得芬兰在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得以独立发展,芬兰人对他的统治相对认可,1894年竖起了这座铜像纪念他。1917年在沙俄结束了100多年的侵略后,芬兰独立了,铜像依然保留在参议院广场,由此看到芬兰人的客观与宽容。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1939年11月,俄罗斯毫无缘由的袭击,然后是关乎国家存亡的1000多天的冬季战争与继续战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参议广场走出来我们便乘渡轮去了芬兰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叫苏奥曼斯纳城堡,</span>在赫尔辛基外海的一串小岛上,是瑞典时代的产物,建于250 多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芬兰不仅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在他的西南海域,还有众多岛屿,渡轮从岛屿间驶进芬兰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748年瑞典人为了防御势力日益增大的俄国侵略,在近海岛屿上修建了芬兰堡,扼守芬兰湾进入赫尔辛基的海上要道,成为抵御俄国海军进攻的重要防线。</p><p class="ql-block"> 自建造以来,芬兰堡经历了四次重要的战争:1808年的芬兰战争,然后芬兰堡成为俄罗斯的海军基地,长达110年;1855年的克罗米亚战争;1918年的芬兰内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里是防空部队和潜艇部队的基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也是芬兰最为重要及著名的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堡里的教堂,也兼有灯塔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芬兰堡,有教堂、军营、城门、城堡等古迹,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海上军事遗迹。由瑞典工程师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负责设计,方案受到当时欧洲著名军事工程师沃邦的影响,并以星堡样式为基本构架,将芬兰堡和在大陆上的防御工事一起构筑了一个防御体系,使进攻方很难抢滩登陆。</p><p class="ql-block"> 1991年,芬兰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了保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处是坚石壁垒,到处是18世纪的遗迹与现代的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设计修建芬兰堡的瑞典工程师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墓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潜水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遗留的炮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岛上风景优美,却看不到几个人。其实岛上还有近千名居民,他们宁愿每天乘船去市区上班,也不舍得离开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芬兰堡回来,一下船便在码头上开始了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南码头露天自由市场。市场北边紧靠码头,海里停泊着开往瑞典、俄罗斯等国的大型豪华邮轮。</p><p class="ql-block"> 在船来船往的码头与人来人往的自由市场对面有几座楼房,第一座是芬兰总统府及官邸,不远处是赫尔辛基市政厅,正是王者与庶民共处,政治与经济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岸边的这座黄色小楼,如果不说,没人能看得出是总统府。这里没有高墙大院、没有高楼大厦,与我们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差不多。而且总统在时,门前有两名士兵站岗;总统不在时,哨位也没人了。</p><p class="ql-block"> 这座楼始建于1814年,最初是为富裕的黑登斯特劳克家族设计的商住合用的府邸。1820年建成后,改为俄国沙皇在芬兰的行宫。芬兰独立后,重建为芬兰共和国总统府及官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总统府毗邻的淡黄色建筑是芬兰最高法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高法院旁边是瑞典大使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瑞典大使馆西侧是赫尔辛基市政厅,从1830年建成至今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这里也没有岗哨,无需登记、安检,游人也可以随意出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片政府机构楼前,有一座青铜喷泉雕塑——波罗的海的女儿,芬兰人给她的昵称是阿曼达(Amanda)。喷水池基座上还有四只海狮,向着池中心喷水。雕塑落成于1906年,11年后,芬兰获得独立。雕塑成了这座美丽城市的象征,赫尔辛基也从此被称作“波罗的海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总统府向东望去,高坡上有一座红砖砌成、绿檐金圆顶的教堂,去过俄罗斯的人很容易识别出它的莫斯科建筑风格,这正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规模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乌斯别斯基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 Gornostayev设计,完成于1868年。错落有致的13座尖塔上的十字架一律面向东方,这是因为教堂建于俄罗斯帝国统治期间,采用了典型的俄罗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以建筑语言传递宗教象征意义,因为信徒的救赎与神的临在均来自东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的绘画都是由俄国画家完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督像及12门徒的壁画,</span>完全保留了传统东正教堂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雕琢的穹顶和花岗岩石柱是乌斯别斯基大教堂的两大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葬有芬兰民族英雄马达汉将军,他曾率领芬兰军队抵抗俄国入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芬兰议会大厦位于曼纳海姆大街附近,建于 1926 年到1933年之间,是芬兰唯 一一座代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古典主义建筑,前廊由14根科林斯式圆柱支撑,极有希腊之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议会大厦前草坪上前任总统佩尔·埃温德·斯温胡夫武德(Pehr Evind Svinhufvud)的塑像。斯温胡武德出生于186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1931年至1937年曾担任芬兰总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路上看到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我们俩快步跑去,一直进到站台上,竟无人检票。原来芬兰火车与我们的公交车一样,上车后扫二维码,如果是自由行我们便可以乘一段火车去旅游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曼纳海姆大街东边,是芬兰的铁路中枢。每天在这里上下车的乘客约20万人,使得中心火车站成了芬兰最繁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海边有一座为纪念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建造的公园。走进去便看到在青松翠柏环抱中的不锈钢雕塑,作者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的雕塑,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吟咏着</span>音乐家的不朽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公园里赤石上的塑像,一颗沉思的头颅闪耀着银色的光辉,<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赫尔辛基议会大厦与中央火车站之间,停泊着一艘知识的巨轮。覆满云杉木的船形建筑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顶层玻璃幕墙如流动的极光,这座被市民称为“城市客厅”的颂歌图书馆,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公共空间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这艘“巨轮”既有饱藏诗书的雍容,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势。主入口处的巨大悬挑设计,形成一片杉木色温柔的“灰空间”,那俯冲式的结构,如同巨翼庇护着广场延伸至图书馆内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公共空间,</span>模糊了二者之间的边界。踏入此地,便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仿佛被温柔地拥入怀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图书馆,竟觉得少了什么程序。这里没有保安的面孔,没有安检,更无刷脸,宛如一步迈进家门,满是温馨与自由。大门敞开着,无论是锦衣华服者,还是筚路蓝缕者,皆可自由出入,在这里所有人都享有同等使用激光切割机与《卡勒瓦拉》史诗的权利。这便是他们的办馆宗旨:平等、尊重、舒适、承诺。他们为市民打造了一个生活的“第三空间”,一个既非家庭也非工作场所的自由天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本非为读书而来,然而踏入此地,便有开卷有益之感。在支撑顶部的桁架间,在不规则的台阶上,在一长溜面窗的小桌旁,坐满了以各种方式获取知识的人。久违了,这些埋头读书的面孔;久违了,这青春奋进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共分三层。第一层的影院、咖啡馆及各类饮食,我们未曾细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层则是多功能空间,创客空间、儿童乐园、沉浸式放映厅、游戏室、演奏间、影像编辑室、数字化工作室……应有尽有,且皆可免费使用。不仅如此,这里还能借吉他、溜冰鞋、耳机、网球、麦克风、激光切割机、缝纫机、血压仪、3D打印机等设备与工具,几乎也都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知识游乐场的多元宇宙,你可以约上朋友来录歌曲或DIY,可以在会议室里烘焙,或者一边摇着红酒,一边看PPT。你还可以享受制作器皿、雕琢玉石的乐趣,切磋缝纫刺绣的技艺。老人用3D打印机复原维京古船模型,姑娘用缝纫机制作蒸汽朋克风长裙;孩子们则在智慧墙上触屏互动,看剧、编曲、涂鸦,或者戴着VR设备漫游银河系。这种刻意制造的“知识混响”,让科技与人文、娱乐与学习形成奇妙的共生,从小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人们将知识应用于不同领域,将学习从书本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没有它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数据揭示着这座乌托邦的活跃度:在总人口不到70万的城市,却有日均万人的流量,开馆首年接待游客超巴黎埃菲尔铁塔。当全球图书馆困于纸质书借阅量下滑时,颂歌用事实证明:知识的载体在变,但人类对精神领地的渴望永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楼是阅读空间,也是唯一符合传统“图书馆”之名的空间。它分为成人阅读与儿童乐园两部分。木色的地板、白云般起伏的天花板,四面的落地玻璃幕墙,使你不仅能享受到360度的自然光线,还能欣赏到赫尔辛基市的城市美景。大小不一的圆洞天窗射下的光线,如同云隙间的光束。望着一边带娃一边阅读的妈妈;独自点一杯咖啡品读的姑娘;在阅读舱里,沉浸于书中世界的银发老人,我想起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耗资9800万欧元,合7-8亿人民币。却仅有10万册图书,它节省了许多物理空间,然后网络联通全市的其它图书馆,借阅图书可达340多万册,这样就相当于我们一座大学的藏书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经带孙子孙女走进北京“三联韬奋书店”、“钟书阁”以及在教堂里、在杨梅竹斜街不同历史空间里的“模范书局”,设计特色与文化品质颇有新韵,且各有千秋。然而颂歌这样的图书馆却是第一次看到。美国西雅图图书馆捷足先登,在2004年开放时提出了“城市客厅”的概念,是城市中不需预约的公共空间。在纸质书备受冷落的今天,图书馆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存在?怎样才是“天堂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临走时特意在双螺旋楼梯口拍了几张照片,楼梯内侧镌刻着建馆时向市民征集的“图书馆应该为谁而建?”的400个答案:“为了星体存在主义者”“为了受歧视的人”“为了妻管严者”“为输掉离婚诉讼的丈夫”“为听不懂笑话的外星人”…… 这些充满北欧式冷幽默的宣言,构成了当代《社会契约论》的鲜活注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有市长“这是赫尔辛基给世界的早安吻”的留言,恰与1935年赫尔辛基市“每个贫民窟居民都有权享受热水澡”的市政档案形成时空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今之世,我们的社会如同坐在飞驰的高速火车上,追求速度,追赶光速,以至于看不清路人的脸,看不清周围的环境,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放松的心情。科技是有温度的,科技可以决定人类奔跑的速度。而爱、文明与悲悯才能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看看芬兰人则像坐在旧时的马车上,一路欣赏着风景,享受着生活,享受着时光,这才是人类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顾在赫尔辛基短短的时间里,让我铭记了许多一瞬间:走下游船的那个夜晚,这座被森林与海湾环抱的都城里不事张扬的灯光,没有我想象中的“资本主义”景象;温文尔雅的司机;隐于闹市的总统府;不用刷脸、无人站岗、自由出入的市政厅;所有人机会均等地获得资源的图书馆,镌刻在楼梯内侧的“民主密码”,那里已不仅是藏书之府,实乃承载人类精神的方舟,文明的渡口…… 这些看似微小却闪耀着平等与尊严光芒的细节,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灵魂之光!才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芬兰人</span>世界排名第一的幸福感之源!正如赫尔辛基市长所说,“颂歌是赫尔辛基朝向世界的面孔,代表了对于知识以及知识在更加平等的社会中应有作用的集体承诺。这样的社会,鼓励所有人机会均等地获得资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