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月朗风清

<p class="ql-block">惊蛰 月朗风清 25年3月5号,正值农历惊蛰 春去春又来,春天最具气势的节气非惊蛰莫属。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上冻的时候,许多小动物,例如水里的青蛙.小鱼,草丛中的小蛇.小虫子等躲在巢穴里,藏在向阳一点的冰崖下,不吃不喝,长长地睡上一大觉,称之为冬眠。春天来了,刮了几天东南风,又淅淅沥沥地淋了几滴答贵如油的春雨,一天比一天暖和了,小动物懒洋洋地起床了,动作是那么缓,节奏是那么慢。 突然,一片颜色稍重一点儿的云彩飘过来,“咔嚓.轰隆隆”,振聋发聩,春天的第一次雷声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冬眠的小动物们立马精神了,象上足了发条,象打了鸡血,四处觅食补充能量,又忙着产卵繁育后代。纯天然的河流不太明显,近年来的橡胶坝下面,小鱼顺着水泥斜坡奋力往上游,成群结队.不惧任何危险.用尽一切办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力把孩子带到上游去。据说克旗达里湖的华子鱼,也回游产卵,为此渔民还在上游铺上了草帘子。说来也怪,鱼儿离不开水,鱼儿的远大目标应该是海洋,可它却要把自己的孩子尽力带到上游山间的小河勒沟子去,不知为什么。听说长江上鱼类代表---中华鲟,这一习性更明显。为此,修三峡大坝时,还特意留了中华鲟上游产卵通道,不知中用不中用。鲤鱼为什么跳龙门,也可能是为了找个理想的下蛋的窝吧,本没有俗人说的什么一步登天.飞黄腾达的意思。 上小学前后,南河套和小河套的交口处有个二道河子,长流水不断,惊蛰了化动了,经久不息的蛙鸣,现在看来值得回忆,当时觉得没什么好的。偷偷地拿出老娘做饭笊篱,全家人共用的唯一的洗脸盆子,捞蛤蟆蝌蚪.小鱼崽子。虽然满载而归,但绝无表扬,挨骂是常事,挨几下揍也不敢辩驳,因为炊具得清洗好几遍,洗脸盆子几天都有腥拉巴几的味儿。更有一次还丢了棉袄,懊悔至极,至今难忘。几天后,几个鸭子吃了这盆鱼腥,下蛋也不歇窝了,并且明显大了,有时还下个特大的双黄蛋显摆,自己劳而无功的委屈的小心情才稍稍得以平复。后来这块儿童玩耍的天堂,先改造为稻田,又改造为旱田,现在没水了,烦人的蛙鸣也没了,鸭子的美味也没了,遗憾不?说来也怪,即便是山坡上,有个小坑,平时无水,下几天雨积点水,也会起鱼,小魚成群结队,欢乐至极。老乡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真有道理。 小草早就萌芽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小雨就喜庆,挖出婆婆丁蒲公英和苦麻子嫩白的根,蘸点儿酱就饭吃,相当下火。春天贪睡热炕头的人,往往口舌生疮,吃些婆婆丁苦麻子就好了。稍后还有青(qing)麻菜芽,也属上品。小鸡崽儿,喂点小米喂点水,有时容易拉稀,赶快喂一小点青麻菜叶好了,拉出了青白相间.不稀不降的巴巴。 春天是调整大牲口的季节,把不中用的有毛病的卖出去,把骨膀硬的能干活的买进来。一买一卖之间,就有了专门的经济人。手上搭着个口袋,问完卖家问买家,不直接说价格,而是两只手在口袋底下捏估比划,口里说:“这个大数,这个小数。”“不行,你得再降点儿”,“不行,你得再添点”。讨价还价,再讨价再还价,经济人就挣上拼缝的钱,你说能耐不?骡马驴买好了。首先得 挂马掌,就是给牲口穿上新鞋,唐家兄弟是行家里手,有时吹着口哨,有时唱着小调,一条大绳三绕两绕把个大马放倒了,烫蹄子.削掉老化部分.钉上新掌,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放学时看到打马掌的,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炒干豆腐算得上是春天的一道美食,东北人的最爱。把干豆腐切好,在开水焯个一二分钟,切好的肉片肉丝腌制好,码好绿色的韭菜段或尖椒磙刀块,起油大火爆炒一二分钟,用马勺的最好颠勺出点明火串一下味道,土豆淀粉薄薄勾芡,大功告成。生活贫困,少见大鱼大肉,来了客人,到街上称上半斤干豆腐,就不算怠慢,老家的话说得好:庄稼人吃啥?其实西桥的豆腐片是相当出名的,相比其他地方的稍薄,又有少许盐分,可炒.可炖,更可直接卷几根小葱直接吃。在锦山标明西桥豆片,要多卖一块钱的。 惊蛰之后经常吃的主食是山药(土豆)干饭.山药粥,因为可以陆陆续续地挖山药楔子了。生产队的保管员,从山药窖里每天取出几筐山药蛋,在芽眼周围一公分左右下刀挖出来,拌点草木灰等待发芽,而多余部分则让社员们自己带回家做饭做菜吃。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虽然贫困艰苦,却也有无穷的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