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碛口

润心居主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年后,还是在正月里,我又一次走进碛口。</p><p class="ql-block"> 黑龙庙依然雄踞于卧虎山顶;古朴大气的晋派建筑依然错落有致地环绕在卧虎山周围;黄河之水浩浩汤汤流经至此依然发出着闷雷式的轰鸣……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沿河岸铺装了石板路;广场的墙壁上镶嵌了“九曲黄河第一镇”七个红色大字,由黄土画派创始人、人民币主席像的创作者刘文西先生题写。请这样一位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厚情感的大家来题字,我觉得十分合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碛口,为什么会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碛(qi)口,地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黄河几字湾东岸,西岸为陕西省地界。</p><p class="ql-block"> 黄河水到这里已经形成了由北向南的走势,与由东向西流淌的支流湫河交汇,黄河泥沙与湫河的砂石在此碰撞堆积,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形成了广阔的滩塗。</p><p class="ql-block"> 河流中的险滩,即为“碛”字的含义;过往船只无法前行在此停靠卸货,又行成了长长的码头,碛口遂成为黄河中上游航道的终结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碛口名声大噪的历史,在清乾隆到民国时期。那时候,黄河漕运繁盛,船只行至碛口遇阻后不得不由水陆改为旱路,因此,在后来的200余年间,碛口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卧虎山黑龙庙山门的这幅楹联赞颂了碛口壮美的风光和辉煌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碛口既是晋商发源地之一,走西口的起点之一,黄河两岸贸易的窗口;也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央前委机关由陕北东渡黄河到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的登陆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悠久的商业街仍然保持着古风古貌,以其特有的晋商气质真诚地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类似于现代物流和押送货物的“十义镖局”仿佛还在讲述着那段沧桑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德顺福”是当时规模最大、名声最大的骆驼店。如今是碛口古镇保存最完好的客栈。</p><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和堂”,过去一直从事着粮油贸易,也曾作为八路军120师从事船只货运、繁荣边区贸易的基地。现在也已改为碛口客栈;</p><p class="ql-block"> 古镇驴市巷的墙壁上一排排拴马桩,似乎还在告诉今天的人们,当年晋蒙、晋陕之间马驴牛驼贸易是多么的兴隆。</p><p class="ql-block"> 碛口虽风光不再,但古巷蜿蜒,店铺林立,那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字号牌匾无不彰显着晋商的诚信品质、见证着碛口的悠悠岁月和不凡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规模虽小,但宗教文化发达,反映出那个年代商人们要经受水运风险和贸易风险,祈愿寻求神灵护佑、得到心灵慰藉的现实需求。</p><p class="ql-block"> 除了巍峨的黑龙庙之外,古镇还有古朴的西云寺、秀丽的礼拜堂,至今仍静静的矗立在老街的巷口。它们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透过这些建筑遗存,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年它们存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碛口之行又有了意外之喜。入住永裕民宿的主人又为我们推荐了两个同属于碛口古镇的宝藏式古村落,一个叫西湾村,一个叫李家山村。</p><p class="ql-block"> 沿着碛口古镇东行一公里左右,我们首先来到了西湾村。</p><p class="ql-block"> 西湾村东临湫水河,西傍卧虎山,环境清幽,建筑考究,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看便知都是当年富庶人家的宅邸。</p><p class="ql-block"> 果然,西湾村是当年陈氏家族靠着黄河船运发迹后历经300年逐步修建起来的。陈氏祠堂处村里核心位置。由金、木、水、火、土五条街巷将村庄连为一体,院院相通,户户相连,仿佛一座城堡,可谓山是一座院,院是一座村;房屋随山就势,样式多变,沉稳大气。陈氏家族的建筑风格也反映出晋商文化的严谨和晋商对家族荣誉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真是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在回味着西湾村的古建之美,车子早已穿过湫水河大桥,沿着凤凰山盘旋而上,走进了另一处隐秘村落——李家山村。</p><p class="ql-block"> 如果无人指点,有谁会想到在黄土高坡的深处居然会有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村落,使人不免产生穿越时空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它与繁华的碛口仅隔一山,却仿佛与世隔绝。走近村口,满眼是依山而建的窑洞,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一家的屋顶就是另一家的庭院;一家的庭院就是另一家的屋顶,层层叠叠,密密匝匝,被称作黄土高原的“小布达拉宫”,它也进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始建于明,兴盛于清。李氏家族世代繁衍,拥有了百十间院落和窑洞群,而现在只有十几户人家在此居住,依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1989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来此写生,意外地发现了它。通过吴先生的画作,李家山村逐渐为外人了解。</p><p class="ql-block"> 刘文西先生这样评价李家山:“太好了,我们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式窑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往昔如烟,碛口尤在;又见碛口,心绪难平。</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些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不禁在想,那些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并且弥漫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古建固然令人欣慰。而那些老旧空置、残破不堪、难以为继的建筑又该如何存续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入住的永裕民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民宿主人夫妻俩退休后回乡二度创业,舍得投入,将祖宅改造成地域特色鲜明的窑洞式民宿,同时注重网络宣传,深受游客青睐。</p><p class="ql-block"> 其次,碛口古镇也在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与环境建设上,有了一些可喜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从文旅角度看,碛口尚属小众,游客不多,因此,当地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在守住古建改造底线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当地和外来人员投资兴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政府职能与民间积极性相互作用下,使碛口古镇尽快地焕发青春,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和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4日</p><p class="ql-block"> (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