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东梅,中国作协会员,河北小小说沙龙副主席兼秘书长。2016年度全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在《长城》《天津文学》《芒种》《小小说选刊》等多家刊物发表作品,并有多篇作品入选各类丛书。出版小说集《山坡上有块地》。</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时代变迁跃然纸上:评王东梅微型小说《将军道》。</p><p class="ql-block">王东梅的《将军道》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动的情节,勾勒出一幅小村庄在时代浪潮中逐步蜕变的画卷。主人公“我爹”作为这变迁历程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乡谣,让人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小说的开篇便以田二爷的菜园子和我爹的土坯房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之中。那矮矮的土坯房、密密的紫穗槐、高高的篱笆墙,还有那雨季里汹涌的河水,都构成了乡村独有的风景。这些细腻的描绘,让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河水的潺潺。</p><p class="ql-block">作者以质朴的乡土语言,生动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小说开篇便点明矛盾——“我爹”因猪圈和茅房紧邻田二爷的菜园子,引发田二爷的不满,但田二爷无可奈何,只能加高篱笆墙。随后,一场大雨让“我爹”陷入困境,土坯房被河水逼近,而菜园子外的斜街又无法挪动房屋。就在“我爹”焦急万分时,菜园子里的大柳树意外倒下,砸坏西房山。然而,“我爹”并未追究,反而借此机会将房基向外移一间房的距离,巧妙化解了矛盾。故事语言简洁,却充满乡土智慧,展现了乡村邻里间复杂又微妙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而“修路”这一主线,更是将乡村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斜街的改造到出村大路的修建,再到双向六车道大路的建设,每一次修路都是乡村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这些修路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乡村人们对交通便利的渴望,更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与智慧。我爹作为其中的领军人物,他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充满了前瞻性和领导力,仿佛就是那位引领村庄走向繁荣的“将军”。</p><p class="ql-block">在描绘乡村变迁的过程中,小说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我爹的经商经历、村庄的热闹景象、新工厂的建设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时代的快速变迁。那背着牛仔裤敲开北京大商场门的勇气,那全村老少齐上阵修路的热闹,那新工厂楼房的高大气派,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此外,小说的语言也充满了乡土的韵味。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喜怒哀乐,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融入故事情境,感受到那份纯朴和真挚。那些地道的方言、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小村庄之中。</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将军道”不仅指那条修得宽敞笔直的大路,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勇往直前、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乡村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爹和村庄人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激励着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p><p class="ql-block">总之,《将军道》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和时代感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迁,展现了乡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懈努力,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乡村精神。这篇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魅力和力量,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也随着“我爹”的脚步,走上了那条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将军道”。</p><p class="ql-block">看官请跟随王东梅,不,“她爹”的步伐一起去日新月异的小村庄看看“将军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王东梅微型小说《将军道》</span></p><p class="ql-block">我爹惦记上了田二爷的菜园子。他贴着菜园子垒了猪圈,搭了茅房,还密密实实地栽了一排紫穗槐。田二爷气得脑门子疼,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只能把篱笆墙加高再加高。我爹的土坯房只有三间,半米高的矮墙隔在河岸与土坯房之间。我爹想着矮墙应该能够挡得住雨季里汹涌的河水,但是河水比想象的更猛,竟然几次越过矮墙,向土坯房逼近。我爹意识到失策了,想着得赶紧把土坯房向外挪一挪。哪有那么容易?再向外,就是田二爷的菜园子了。田二爷是村里的“五保户”,却固执地守着这块地,要自己栽瓜种菜养老。穿过菜园子,再向外就是村里那条著名的斜街了。我爹的房子被困在菜园子和河道之间,动弹不得。大雨又来了。河水翻涌,水面几乎与矮墙等高,我爹急得直搓手。突然,西房山上一声闷响——菜园子里的大柳树倒了,不偏不倚,砸在了西房山上。田二爷一下子蔫了——一园子的菜也不够赔的呀!让田二爷没想到的是,我爹没难为他。田二爷的侄子出面协商,房子由我爹自己修,只是房基向外移了整整一间房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我爹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 新房子成功盖到了大路边——五间房的大院子啊。房子盖好了,可我爹又有了新的心事——路,是斜的。斗门河从北面浩浩荡荡而来,到了村口突然改了主意,一扭身,向东奔去;走了不远,又觉着不对劲儿,拐向南逶迤而去。村民们依着河岸建房子,因为河道中途拐了弯儿,村里的路也就跟着斜了。看着剑一样刺过来的大街,我爹心里别提多堵得慌。那一年,田二爷的侄子也整天坐在我家门墩上唉声叹气——孩子们小的时候,院子宽得能跑马;孩子们大了,七间房的大院子却无论如何也安置不下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两家各分三间房,小儿子就只能剩一间了。后来,田二爷的侄子就把心思动在了斜街上。田二爷没了,菜地荒了,地边的小路越踩越宽——向南,连上了村里的大路;到了我家房角,一转身向北,奔向村口去了。田二爷的侄子把他的想法和我爹说了,我爹一拍大腿:“好主意。”田二爷的侄子占上斜街的路面盖了两间房子,三儿子的家就有了着落。前院的田四,猪圈也能从院子里搬出来搭在斜街上。而我爹,也可以把西门改成东南门,出门就能上大路,一步将军道,纳福迎祥,好彩头啊!这样一来,不但各家院子都宽敞规矩了,改了道的大街也规整了。想法成了建议,建议上了村委会的办公桌,报给了乡里的领导。顺民情,合民意,一条斜了几十年的街没了,一条崭新笔直的大路闪亮登场。那些日子我爹做梦都能笑出声,只操心怎么变着法儿把日子过得更顺溜了。</p> <p class="ql-block">别看我爹种了半辈子地,可一点儿也不缺乏经商的头脑。生产队刚解散,我爹就拎起他的木匠家什,各家各户地揽活儿。后来他发现牛仔裤的市场巨大,愣是背着一包包牛仔裤敲开了北京大商场的门。我爹成了我们县第一个万元户。我爹到处去做报告,介绍发家致富的经验。县长说:“你一个人富了不叫富,要带着大家一起富。”于是,我爹就带着村子里的人“一起富”。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可是一遇到下雨天,我爹又有了新的愁心事,啥呢?出村的路实在是没法走。</p><p class="ql-block">村北一条出村的大路,一面是粮地一面是河道。不下雨的时候,路有两三米宽;一下雨,挨着河道的一面常被冲出一丈多深的沟,走个人都战战兢兢,更别提装满货的货车。“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县长也说过,我爹觉着这句话说的就是这条路。</p> <p class="ql-block">说干就干,我爹招呼全村老少齐上阵,拓宽了路面,垫了渣土,用碌碡压平压实。再走上去,确实比以前平整了许多。可高兴了没几天,下雨了,雨水冲毁了路面,渣土被冲进沟里,路被冲出一个大口子。修修补补解决不了大问题,得从根上解决。村里出面,村民集资凑了十万块钱,挖开路面,夯实地基,铺上二十多厘米厚的混凝土。一个月后,村里的大小车辆就奔跑在新修好的水泥路上了。路宽了,人的心也宽了,村里人过好日子的门路也越来越广了。我爹开上了新轿车,喜气洋洋。村主任说:“村子对面划成了高开区。”我爹伸着脖子望了望,工厂都修到村边上了。新工厂的楼房高大气派,比村口的大杨树还高,机器彻天彻夜轰隆隆地响。我爹说:“还缺一条路啊,缺一条配得起城市建设的大路。”仿佛领导们又听到了我爹的呼声,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大路修到了村边上。从村里出来,一步就能迈上大路。我爹说:“这将军道,真是豪气。”如今呀,我爹74岁了,没有一天闲着。我爹每天从自家出来,走上大街,一路向北,经过街两边的饭店、旅社、商店、居民委员会、健身广场、街心公园,来到河边的休闲码头,顺着河岸边的长廊,顺着斗门河奔来的方向,一路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感谢王东梅点赞并送花66朵</p><p class="ql-block">她的乡土情结如陈酿般醇厚绵长,在她笔下,故乡的每一道田埂都刻着岁月的年轮。她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北方村落的晨昏四季:春播时老农掌心的老茧,秋收后场院里堆成小山的玉米,冬雪压弯的篱笆上挂着的红辣椒串。那些被城市化浪潮裹挟的游子,总能在她的文字里触摸到记忆中炕头的温度。她擅长将现代性思考注入乡土叙事,用老井、碾盘等意象编织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当多数人选择逃离乡村时,她却用文字搭建起精神原乡,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她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来处。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学力量,恰如她笔下永不干涸的老井,源源滋养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