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张玮

丝路花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的温度》是系列丛书,本书是我看过的第二本,500多页,裸脊锁线装,每一页都可以180度平铺,阅读感极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张玮,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后就职于《解放日报》。其因为在注册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上每天推送历史故事而拥有大批粉丝。在读者的期待、支持和鼓励下,将部分文章收录编撰成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作者为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重点和历史脉络注入了鲜活的血肉,一段话,一个名字,都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面孔。通过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让背后所隐藏的内容走入了前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众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更向我们传递了一份正向的,积极的历史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它会让你热血沸腾,让你心生寒意,更会像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你的心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是有着两面性的,不能非黑即白,更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用上帝视角去评价人或事。深入了解同样一段历史、一位人物,换一个角度,会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本书护封中的一段文字: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到了别人,有的人看到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课本中对血战台儿庄战役的描述非常多,但仅限于那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在“血战台儿庄”一文中,让我知道了台儿庄只是一个方圆2公里的小村庄;知道了第二集团军的总指挥孙连仲把军指挥部设在离台儿庄不足2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里;知道了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把台儿庄当成自己的坟墓;知道了中国军队有29万人参战,最终伤亡了5万人;知道了影片“血战台儿庄”是自1949年以来中共第一次正面承认国民党的抗战功绩,蒋经国看完这部电影不久,决定允许在台湾的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正式公开互动由此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群四川人不该被忘记”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川军的血性与英勇顽强。据统计,全面抗战八年来,一共有40万川军出川抗日,参加了抗战中所有的正面战场战役,其中26万川军埋骨他乡,再也没有回来。1937年到1945年,全军征兵总数为1400万,其中四川贡献兵员320万,占全国总兵员的1/5强。不仅仅是出人,还有出钱。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全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大约30%,1937年至1945年,四川负担了中国财政总支出的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认识的一个男人叫刘翔”一文中,以时间轴论述了刘翔夺冠、伤病、康复、退赛、结束生涯的整个过程。作为第一位在雅典奥运田径比赛获得冠军的亚洲运动员,当时的我对他也极为崇拜,不仅仅是比赛成绩,而更多的是他的自信、阳光和率真。但在网络环境容忍度非常低的那个时代,铺天盖地的不解与谩骂下,大多数人最终只记住了刘翔的两次和退赛,却不知道他忍受了多少伤病的痛苦、艰难的抉择和巨大的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了解了爱迪生的侧面,他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他的一生也在打压竞争对手,对垄断也分外的执着。课本中经常被提到的袁世凯,总是“与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联系在一起,但他在小站练兵时能叫出每一个班长的名字,经常和士兵同吃一锅饭,同睡一条炕。李鸿章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前去商讨签订合约,在下榻处被日本人打中一枪,但他还是执着于日本人讨价还价,争取少一些赔款,为国家省了一大笔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每篇文章结尾作者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语言质朴,彰显了作者的包容和客观,更能感受到“有温度”带给我的感动。比如张衡的地动仪,原本是后人还原的,而且被现代科学多次质疑。作者说:“我们应该早已跨过了需要过分夸大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来满足民族自尊心的时代,那样做,只会映射出自己的自卑。有,我会证明, 没,我会承认。这才是最大的自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在刘翔的故事后,他说:“刘翔曾被身不由己的捧上云端,也曾被毫不留情的踹下神坛,他经历了远远超过常人所能承受的成功和失败,也得到了常人所不可能得到的锤炼和磨砺。无须向他道歉, 当然,他也从来无须向任何人道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从来没有绝对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有的,只存在纸上,或者在每个人的心里。它从来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逻辑。它因无数怀揣理想信念的人而闪耀迷人,被吸引,去追随,为昨天,更为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望向窗外,初春时节,草木回芽,花苞初绽,根深而蒂固,生命绵延不绝,律动声声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暖暖的,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