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河北老家,对我来说是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陌生是在地理和环境上,一生中我很少去过那里。熟悉是在心田和灵魂的深处,那里是我父母兄长出生,成长,最后又落叶归根长眠于斯的祖地。随着人逐渐地老去,夜深人静时,思绪常常会情不自禁地飘向那片土地。田野间,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挺拔,枝叶间仿佛还回荡着先人们的声音。院子里的枣树上挂满了枣子,每一枚似乎都凝结着过去和现在亲人们无数的记忆。无论走多远,老家的呼唤始终在我的心底回响,像天上传来的声音,召唤着我踏上回家的路。那里有亲人的温暖,有乡音的亲切,更有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愁。</div><div>2024年夏季,在侄子的殷勤邀请下我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div> <b>赵县</b> 赵县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古为赵州之地,位于石家庄东南部。<div>据史书记载,赵县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商朝时赵县为方国。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古时也称为平棘县,为赵州州治,是东汉时刘秀称帝的地方。</div><div>在这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县城里,最为著名的景点有:</div><div>位于县城中间的陀罗尼经幢,高16.11米,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石经幢;<br> 县城南面的安济桥(赵州桥);金代修建的永通桥;大观圣作之碑;还有柏林寺和柏林塔。</div> <i><b>柏林寺和柏林塔</b></i> 柏林禅寺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现存寺庙建筑(除柏林寺塔外)于1992年相继建成,占地90余亩,是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br>柏林禅寺沿中轴线共分布有五进殿宇,分别为山门韦陀殿、普光明殿、观音殿、无门关(禅堂)、万佛楼 。<br><div>2006年5月25日,柏林禅寺内的柏林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div>柏林禅寺被称为“祖庭”,除了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外,还因为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始终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传,著名的玄奘在西行取经前,曾经在此师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住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也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div> <div>柏林寺塔,位于柏林禅寺前院内,是一座八角七层的密檐式砖塔。它与被称为“赵州和尚”或“赵州古佛”的从谂禅师是分不开的。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从谂禅师圆寂,同年被赐谥号“真际禅师”。从谂禅师圆寂后,观音院内建起了一座塔来供奉他的舍利。又名从谂禅师舍利塔、真际禅师塔。该塔现存塔身建于元代,曾于1966年的邢台地震中被震掉塔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1974年之后曾被多次重修。1965年,柏林寺塔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i><b>赵州大石桥</b></i> <div>赵州大石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式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碑纪念。它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div> <div>对于赵州大石桥,梁思成在文章《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中这样写道:“这一次考察赵州,不单是得见伟丽惊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并且得认识研究这千数百年前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div><div>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也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div><div>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则认为:“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公元)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div> <div>谈起赵州桥,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唐代起就开始流传的民间故事。因为那时老百姓不知道这座桥的真正制造者,他们将其归之于传说中的能工巧匠鲁班。</div><div>传说鲁班造好赵州桥之后,盛誉传天下,正好让张果老和柴王爷听见了。他们就想试试这座桥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心动之下,柴王爷推上小推车,装上<b>三山五岳</b>,张果老倒骑毛驴,揣着<b>五湖四海</b>,要一起过桥。<br>鲁班听说了之后怕这桥出事,于是赶紧站在桥下,伸手托住整个大桥,张果老和柴王爷由此过桥,安然无恙,皆大欢喜。但是因为神仙经过必留神迹,所以现在在赵州桥面上还有一个驴蹄印和一个车辙印,桥洞下还有手印留下。</div> 这就是留在桥面上的驴蹄印和车辙印。 而源于这个民间传说的河北民歌《小放牛》更是将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那个栏杆什么人留<br>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麻咿呀嘿,<div>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div>玉石那个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br>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麻咿呀嘿” 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我父亲就教我学会了这首河北民歌。后来,我在市少年宫跟口琴名家石人望先生学会了口琴演奏后,我便用口琴来演绎这首民歌。记得1964年(正好是一甲子前)我随父亲第一次回老家,在绿皮火车上对面座位的旅客也是河北人,他先听我唱了一遍《小放牛》民歌,然后又让我用口琴演奏了一遍,便笑咪咪地用河北话评价:唱的不是咱家乡口音,口琴倒是吹出了老家的味儿。 <div>文革初期,我爷爷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他老人家爱唱戏,曾经反反复复地用老家的方言给我演唱完整版的《小放牛》。时至今日,我自己也已经是两个外孙女的“grandpa"了。可每当我想起河北,想起老家时,那位两鬓如霜,满脸皱纹,身着老棉袄,脚上扎着裤腿的老人家,佝偻着腰,踏着舞步,不时地用左手捋着胡须,神采飞扬地在屋子里转着圈给我表演《小放牛》的场面就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div> <div>赵州桥上倚栏而立,抚摸着桥栏上的石狮子,视线从桥面上的驴蹄印和车辙印看向周围。桥下的河水静静地流淌,倒映着两岸的垂柳。民间流传,这河里有一条青龙。当年建桥时,它曾兴风作浪,被鲁班用铁链锁在桥下。每逢大雨,还能听见它的低吟。</div><div>赵州桥畔听风吟,风声穿过桥洞,发出阵阵回响,仿佛龙吟,仿佛呜咽,仿佛低叹,仿佛呢喃,仿佛轻歌,更仿佛是在叙述。。。叙述我亲人的故事,我村庄的故事,还有古燕赵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的往昔,赵州桥啊,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部立体的传说,一首流淌的史诗。</div><h5><b>(以上图片都摘自网络)</b></h5> <b><i>祖地,老家</i></b> <div>老家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一望无际的平原,只有向西远眺时,才可以见到远处地平线上朦胧起伏的太行山麓。现在田野里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当年还有大片的高粱,玉米,形成了抗战时期著名的青纱帐。在抗日战争时期,老家的父辈们,采用地雷战、地道战、组成小分队,飞虎队……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用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div><div>当侄儿驾车带我驶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保卫黄河》雄壮的歌曲在我脑海中不断地回响,尤其是那句“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歌词,更是让我止不住的热血沸腾。眼前幻化出父亲那一代人年轻时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姿。流血,牺牲,却从来不屈不挠。</div><div>小时候陪父亲在澡堂里洗澡,帮他搓身时,曾经用手指抚摸过他肩窝和脖子上的弹孔,听父亲讲述当年和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的往事……</div><div>“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这里,是一片英雄的土地!</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你可能不知道老家对你意味着什么,直到你踏上了这片土地。当与你父母口音相似的乡音一声声地在耳边响起时,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让你不禁的泪目。当一句句“叔叔,爷爷”甚至“太爷爷”的亲切呼喚直击心扉时,一种血脉相联的触动,如同电击一般刹那间直贯全身。<br><div>那天去祭祖,近42度的高温,在无遮无挡的麦地里,当我的叔伯兄弟国君和侄子志刚,志广指着一处处地方告诉我说,那就是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兄嫂乃至先人烈祖安息之地时。我凝视着蔚蓝天空下那一大片金黄色的滾滚麦浪,恍惚之中我仿佛嗅到了先人的气息,如同那芬芳的麦香一般。我的心灵在极度的颤栗中,好像与他们在冥冥之中相互感应:“回来啦,国建!”。亲切中充满了关爱,却如暮鼓晨钟般响彻天地。</div><div>一瞬间想到了在母亲病榻前她唯一一次清醒过来时紧紧地拽住我的手说过的那一句话:“国建,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看我的!”,我能深深地感到她的殷殷的期盼。那时的我,从成都赶回上海,守在她的病榻前,心如刀割,几不欲生。现在的我,从多伦多来到河北,跪在她们长眠之地,泪水磅礴,哽咽难语。…</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我全身心地跪在被压伏倒地的麦杆和麦穗上,不顾麦芒扎在皮肤上的疼痛,五体投地虔诚地向先人们,向父母,向兄嫂表达我的思念和景仰之情之意。<br>往事如烟却永远无法隨风而去。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灵魂之中,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天人虽永别,可苟活在尘世间的凡人却永远都会怀念栖息在天堂里的英灵!<br>人生如舟,飘浮水中,如浮槎来,似浮槎去,全不由己。如李清照言: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磋砣坎坷,贯其一生。纵然如此,总有多少美好,让人留恋,多少亲情,让人难舍。只是光阴如水总怱怱,难阻流年暗中换啊。 <h1><b>正定</b></h1>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地处太行山东麓,距石家庄市15公里。据说很快地铁一号线就会联通石家庄与正定古城。正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尤其在唐代,是河北中部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军事要冲,同时佛教文化也很发达,临济宗就是起源于正定。 <h3>正定古城是一个旅游热点。其闻名程都甚至超过了省会石家庄市。其有名的地标和景点有正定古城墙、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正定文庙大成殿、临济寺澄灵塔、府文庙等。</h3> <i><b>古城墙</b></i> 正定古城墙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代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br>正定古城墙的年龄有1600多年。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最初名叫“安乐垒”。公元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登上真定城墙,北望滹沱河北岸的一处军事堡垒“安乐垒”,又因其在河之阳可避开水患,便将郡城迁到此,从而开启了正定城的历史。 <div>城墙周长24华里,其四方各开城门一道,均为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正定古城墙,反映了正定作为军事重镇的城防体系。其中月城是加筑在瓮城外的一段弯月形城墙。也就是说,出入城内,要经历三座城门。这种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帝王之都以外,极为少见。</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div>城墙属于府级规制,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为迎旭门,南为长乐门,西为镇远门,北为永安门。四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四角又建城角楼。整座城墙西北偏高,东南稍缺,轮廓呈“官帽”形,取《易经》中所讲的“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又有“为官长久、贵人多出”的意思。</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踏上正定古城墙,脚下青砖铺就的路面,诉说着千年风霜。微风拂面,古城的静谧与厚重扑面而来。<div>城墙蜿蜒而行,远眺滹沱河水波粼粼,近观府文庙、隆兴寺等古迹错落有致,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墙垛间,红灯高挂,仿佛仍在守望昔日的繁华与喧嚣。</div><div>漫步其中,耳边仿佛回响着战马的嘶鸣,望着那雄伟的敌楼与箭窗,不禁感叹,这不仅是一道城墙,更是一部承载着沧桑岁月的史书。</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墙在灯光映衬下愈发壮丽,金碧辉煌,仿若时光倒流。漫步在金色辉煌的青石路上,嘚嘚的脚步声沿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城墙向远处传去,在黑暗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深远沉静。让人仿佛沉醉在这份古韵悠长的宁静之中,聆听着一首缓缓悠悠的古曲。 <b><i>寺庙</i></b> <div>隆兴寺应该是正定古城最著名的寺庙了。该寺又别名大佛寺, 是中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还名列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呢。</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div>在贯穿正定古城南北的燕赵大街旁边,有一座开元寺,根据记载创建历史可到东魏,寺内的钟楼是我国仅存的八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等营造学社成员两次考察正定古迹,留下《正定调查纪略》,在这篇调查报告中,梁先生说开元寺钟楼“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那时我国尚未发现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进入大家视野是1937年的事了。</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div>我还在“叨叨三国事儿”发表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发现的正定开元寺钟楼 》中意外地看到了这张林徽因在开元寺钟楼梁架上的老照片。</div><h5>(图片摘自网络)</h5> <div>被称为“海内孤例”的广惠寺华塔。该塔是一座4层八角形华塔,始建于唐代,重修于金代大定年间。整座塔下方3层为楼阁式,第一层和第二层有阶梯,第三层内的塔心室供奉有2尊佛像。第四层为花束形塔身,上有力士、象、狮、菩萨等造像。</div><div><br></div><div>夜晚灯光中,华塔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塔身在暖黄色灯光的映衬下,愈显古朴典雅,雕刻精美的塔檐在光影交错间仿佛在展示着千年以来所经历过的风华岁月。夏日的晚风里,塔铃叮咚作响,似乎在低吟着远古前的禅意梵音。远远望去,华塔犹如一座灯火辉煌的琉璃宝塔,静立于古城之中,与夜色星光交相辉映。</div>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经历代变迁,寺内仅存宝塔一座。塔高40.98米,塔身分九层,一至三层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为木构。该塔就是被誉为“存世千年,木塔典范”的天宁寺凌霄塔。 <b><i>侄子的家</i></b> 在正定老城居住期间就住在侄儿在正定的别墅里。这次回老家探亲祭祖,如同2019年那次一样,再一次地感受到了老家亲人的热情。几十年来,两个侄儿一个侄女对我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叔叔一直是保持着家乡小辈对老一代人的孝顺和尊重的传统。 <div>坐在大理石地砖的沙发上,不由得想起了他们仨年幼时的情景。尤其是老二,很小时就在上海住过。那时的他,长的就像年画里的小娃娃那样,一副小模样特讨人喜欢。还记得楼上的刘阿姨成天就抱着他不愿撒手。他小嘴又甜,一口一声“刘奶奶”,稚嫩的声音还带点河北腔,喜的那刘阿姨不停地给他糖吃。。。。</div><div>半个世纪过去了,转眼间他们一个个也都出息了,世界改变了很多,难得的是他们几个对我们这些老人还是始终如一未曾改变!</div> 夜晚的正定古城,当华灯亮起时,流光溢彩,光辉璀璨。在灯光洒落的石板路上漫步,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古塔巍峨,城墙肃穆,历史的痕迹在砖瓦间静静地流淌。隆兴寺的铜铸千手观音慈悲庄严,临济寺的古刹钟声悠远绵长,每一步踏下去仿佛都回响起自唐宋以来千年以降留存下来的佛语禅音。 <br><br>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向东流至河北献县与滏阳河汇合处的“献县枢纽”,其下为子牙河。从发源地到献县枢纽全长685公里(一说588km)。如今的滹沱河,已经被治理的如同旅游胜地一般。两岸的绿植郁郁葱葱,长达上百公里以上。夏季成了石家庄和周边人们休憩游乐放松度假的地方。 正定古城,不仅有历史的遗存,更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温润和宁静。这里没有喧嚣的浮躁,只有岁月静好的从容,如同琼浆玉液的陈年佳酿,让人沉醉不醒,又似山明水秀的水墨丹青,让人流连忘返。 <b>平山-岗南水库</b> 岗南水库又名西柏坡湖,就在西柏坡下。我们去时水库的水蓄满了,一眼望去,碧水蓝天,无边无涯,周遭绿树成荫,远处山影重叠,湖上小岛起伏,游艇破开水面。整个世界郁郁葱葱,莽莽苍苍。凉风从湖上袭来,驱去夏日的暑气,天高水阔,胸襟为之一开。 岗南水库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滹沱河干流上,与黄壁庄水库联合运用,可全部控制滹沱河的山区洪水,是治理滹沱河的重点工程之一。1958兴建,1959拦洪。 该库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及库区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由水电部北京设计院设计,岗南水库工程局施工。 整个水库,呈现出的是一派北国山水的壮丽风光。群山环抱,碧波万顷,山势雄浑。如铁铸铜浇,水波浩渺,似海纳百川。站在堤坝上远眺,但见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北方山水,以气势取胜,一眼望去令人胸臆间豪情顿生。 <div>回想起前些日子在南方游览的光景,忆江南山水,别是一番韵味。山如眉黛,水似眼波, 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烟雨朦胧中,白墙黛瓦若隐若现,昏黄灯光里,青石小路曲径通幽。南方山水,以秀媚见长,令人心醉神迷。<br>南北山水,各具风韵。一如北人豪迈,南人婉约,天地造化,本无高下。无论雄伟与秀媚,都是自然的馈赠。正如人生百态,各有千秋。</div> <div>在这赤日炎炎的天气里,跃入清凉澄彻的绿水中,感受着与碧波一起荡漾的律动,体验着与鱼儿追逐嬉戏的纯真,望着无边无际的水面,该是多么惬意舒服爽快的享受啊!</div><div>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口中颂着庄子《逍遥游》里的名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男儿的壮志当可在此时肆意挥发,一时间豪情无两!</div> 侄儿包租了游艇让我们驰骋于湖上。隆隆的马达声,伴着绿浪翻滚的哗哗声,让人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水阔凭鱼跃的豪迈。这一库的水,都是周边山上淙淙细流汇聚而成的。到七月雨季,这些水,还有其它水库的水都会被泄洪,浩浩荡荡,波涛滚滚地流到山下的滹沱河里。那条河,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亲父老。从涓涓细流,汇集成滚滚长河。小河有水大河满,此言不差亦。 由滹沱河,想起了《滹沱儿女》这个由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平山团》改编而来的战争剧。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屈的燕赵儿女,前赴后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多少英雄儿女将生命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p class="ql-block">想起了我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卢姓发小,她的老家就是平山县的,她的父亲是30年代初期的老党员了,在那战争的年代里,想必与《平山团》的勇士们一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抗击侵略者洒过热血。</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太行山,平山团,青纱帐,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早已成为历史和小说中的存在,而那一代伤疤累累的老战士们,也都尘归尘,土归土了。可是父辈们的事迹,如同他们的音容笑貌一般,永远留在了我们这些银发老人的心中,每当想起他们,就会想起那些个枪林弹雨残酷年代中的英雄故事,心底就会响起那一首首属于他们峥嵘岁月时的壮烈歌曲!</p> 西柏坡纪念馆,就位于西柏坡湖畔,是介绍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驻扎西柏坡期间历史的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这是当年朱老总的住处。记得当时侄儿提起第一站去西柏坡纪念馆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因为相比较各种人文历史纪念场馆,我更喜欢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但一站站参观下来后,对当年的历史确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div>在那里我见到了当时从延安过来的主要领导人居住和工作过的一家家小院,照片上的他们看起来戮力同心,生死与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一个个坚定,自信,从容,豪迈,大有那种“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的昂扬的王者之师的气慨!</div><div>恍惚间便让我想到了后来的那场“十年探索“。忍不住私下里幽幽:当年这些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会不会想到十几年之后在那场大“探索”中他们自己的命运呢?</div><div>辩证法教导我们说事物总是“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的。友耶,敌耶,大概也是这样辩证着的吧,不断地轮转,世事无常。</div> <b>灵寿-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b> 为了躲避石家庄42度的高温,我侄儿决定带我进深山高海拔处去避暑。一路上山连着山,岭叠着岭。直到路尽头(因为山水,公路被冲断了)。好在路边有一个旅馆,其实是一个拿出半边楼供游客短期居住的民宿。旅店名称“雨山前”。好名字啊,当山里下雨时,哗哗的雨水顺着楼后面的山崖石壁倾泻而下,这座旅店就犹如矗立在瀑布前的一座玉雕,可不是”雨山前“嘛。 行走在寂静无人的山路上,真的为北地风景的雄壮感到震惊。一路上但见群峰叠嶂,巍峨险峻,如同大地上起伏不息的脊梁,绵延不绝,直插云霄。远望去,苍山如海,云雾缭绕,山峰时隐时现,宛如一幅壮丽的水墨画。 这里的山势险峻,峭壁如削,怪石嶙峋。千仞绝壁间,松柏顽强地扎根在岩隙之中,枝干虬劲,傲然挺立。<br>当时正是夕阳时分,余晖洒满山谷,层峦叠嶂被染上瑰丽的色彩,壮美而深邃。到了夜晚,山谷寂静,星辰点缀夜空,与山间的萤火相映成辉,一片寂静中,唯有虫鸣唧唧,更增添了一番神秘幽远的意境。 <div>厚重的山脉,厚重的土地,厚重的人文,厚重的历史,让这块燕赵大地自古以来多出慷慨悲歌之士。尤其是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各地抗日英雄更是层出不穷。从文学作品中走出的燕赵大地抗战英雄就有史更新、张嘎子、肖飞、杨晓冬,马本斋等人。《烈火金钢》,《小兵张嘎》、《战斗的青春》、《平原枪声》、《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当年陪着我们这一代人一起成长,给我们留下了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象。</div><div>这里的大山啊,不仅承载着千百年的风霜雪雨,也镌刻着人们的奋斗和传奇。它们屹立在天地之间,以其磅礴之势,彰显着大自然的伟力与壮美,颂扬着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英雄烈士们的美名。</div> 河北其实太低调了,它有着许许多多堪称五星的景点,或者鲜为人知,或者藏在深闺人不识。只是在省内口口相传,故景点人不多,外地客甚是罕见。而且很少人工雕琢,多是天生地长的原生态景色。尤其是沿太行山自北向南一路,奇峰异石,流泉飞瀑,云海雾山,深谷幽潭。<br>比如此次我侄子志广带我去的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处引人入胜,让人沉迷的风景区。 <div>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部山区,南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北与佛教圣地五台山隔山相望。公园属河北省漫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总面积120平方公里。2000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div><div>乘坐好像是大于50度角的观光缆车沿着脚下陡峭的山峰一路往上,沿途峭壁如削,脚下怪石嶙峋,还有从石头缝里挣扎着冒出来的青松翠柏,真有登临黄山的感觉。</div> <div>一俟出了缆车向外望去,扑面映入眼帘的,就是山! </div><div>山峦叠嶂,龙腾蛇舞。山外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峰外峰,一峰高比一峰险。山岚雾霭中,隐隐约约的不知是云还是峰,云如峰,峰似云。如果再有云海缥缈其间,就像煞了大海上的岛屿,蓬莱,瀛洲,方丈。朦朦胧胧,郁郁葱葱,不似人间,仿佛天上。</div> 在我回乡祭祖之前。侄子已经不慎伤了右脚底,行走困难。可是为了让我能看看家乡的美景,他依然不顾伤痛,坚持陪着我在这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攀行。看着他迈着微瘸的步履在前方带路,我再一次深深地被家乡亲人的热情所感动。美不美, 乡中水, 亲不亲, 故乡人,更何况是亲侄子呢。 天色逐渐暗下来,我们才走到第一个景点,鸳鸯石边就不得不回头了。其实五岳寨真正的风景还未在我们面前展开呢。我从网上下载了包括上面这图片在内的三张美景照片,以展示一下我们未曾探索过的胜景。 <div>据园区景点介绍,五岳寨深林公园有三大景点:</div><div>直通五岳寨的岳峡;</div><div>位于五岳寨通岳峡内,全长2000余米,分七级八叠的连天飞瀑;</div><div>位于凌霄峡内的七女峰,其中玉皇峰永远是一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架势。其它还有神龟峰,南天柱,白马崖等景观。</div> 除此之外,鸳鸯石,亚高山草甸,五岳寨松海,观世音洞,观景亭(前面一图就是五岳寨观景亭,一个打卡拍照的好去处),观瀑亭等。<br>据我粗略估计,怎么着都要用两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在绵延的山峰之间,陆续看遍所有的景点,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回程走在山间的石路上,偶尔也能见到年轻的情侣,男的意气风发,女的小鸟依人,或喃喃低语,或纵情欢笑,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一串串银铃声,在山谷间迴荡。<br>人,一代又一代,都有过这样的缠绵旖旎的青春,或如火般激烈,或似水般温柔。想起了宋代张玉娘的“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我心悄悄。”,言简却情深,语朴而意远。由不住地思绪飞出了层层山峦,飞向高远的靑冥,心神穿越了浩渺时空,在锦瑟年华的记忆碎片中流涟。一时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不竟痴呆在这苍莽的暮色中了。 好亲切!没见过这样淳朴老旧的炉灶吧?半个世纪前我当兵的连队炊事班就是使用这样的炉灶为全连官兵做饭的。 <div>当一桌子饭菜上来后,都是家乡的味道。腌肉烧白菜(没拍进去),老豆腐,酸咸菜,煮鸡蛋,全麦面馒头,还有黄澄澄的碱水玉米糊,解渴又充饥。走的又累又渴又饿的我们叔侄两,不管不顾地捧着大碗稀里哗啦地喝着玉米糊,不知不觉地喝了人家半锅粥,闹得后来的人每人只有一碗的分量了。啃着咸菜,嚼着馒头,品着腌肉,喝着玉米糊,好熟悉的味道啊,当兵的日子又一幕幕地出现在脑海中。。。</div><div>人老了,一个不注意,就又差点陷入回忆中。且往且住,莫让往事入梦。</div> <div>此次石家庄之行,有一个场面是难以忘怀的。侄儿的一个朋友,也姓马,是一家生物公司的老总,是主攻干细胞技术治疗应用的。他慷慨地offer我和夫人免费干细胞注射,让我能恢复年轻,并殷殷地招呼我,“回来吧,回来一起养老,我们一起打干细胞,一起保持青春,一起活到一百二十岁!”。</div><div>直到今天,他这番话还不时地在我耳边响起,让我笑着笑着就哽咽了。家乡人最让我难舍的就是这份乡情,如陈年老酒,醇且纯,列却净,忍不住一饮而尽,在无穷回味中,沉醉不醒,让那醇厚馥郁,浓烈甘洌,在心底里熊熊燃烧,在空气中绵绵弥漫,经久不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