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拉雪兹公墓里的雕塑

尔东

<p class="ql-block">  在法国首都巴黎,这座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世界文化中心之一,除了那钢铁巨人般的艾菲尔铁塔,雄伟富丽的万宝之宫——卢浮宫、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情趣盎然的香榭丽舍大街、庄重威严的凯道门、壮观豪华的凡尔赛宫,被称为“建筑之花”的森林宫殿——枫丹白露、塞纳河畔的旧书市和蓬皮杜文化中心……“花都”的众多的名胜古迹中,还有3座墓园十分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它们是拉雪兹神父公墓、蒙马特尔公墓和蒙帕尔纳斯公墓。这些墓园的引人入胜之处与其说是它们的环境、布局和建筑,还不如说是墓园中安息的灵魂:法国各界的巨擘或者著名人士中有许多人埋葬在这3 座墓园中,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就使墓园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遂使谒者如潮。3 座墓园中最大的、也是巴黎最大的公墓就是拉雪兹公墓(Lachaise Cemetery)。</p> <p class="ql-block">  拉雪兹神父公墓不仅是一座墓葬博物馆,而且已经成为巴黎的一大景点,吸引不少游客来此一睹欧洲墓葬风情。学绘画和雕塑的人频频来此临摹、摄影。</p><p class="ql-block">景点简介</p><p class="ql-block"> 拉雪兹神父公墓有多个出入口,在每个入口处都立有公墓平面图,标注了各个墓区和名人墓的地点。在标出的106个名人墓中,有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和演员等。游客若想拜访某个名人墓,只需花1.5欧元买一张导游图,便可按图索骥。</p><p class="ql-block">名人墓地</p><p class="ql-block"> 名人墓大都十分简朴。波兰著名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的墓坐落在一个小坡上。1831年,肖邦来到法国定居。后来,他结识了比自己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甜蜜的爱情给肖邦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1847年,两人关系破裂后,肖邦因心情忧郁,创作力衰退。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因肺病在巴黎逝世。在肖邦墓低矮的墓碑上,有一个怀抱小提琴、沉浸在忧伤中的少女雕像。雕像寄托着人们对天才大师的惋惜和哀悼。</p><p class="ql-block"> 《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墓在95区,墓碑很特别,形状如一本打开的书。“书页”的左边刻着鲍狄埃的生卒年(1816-1887),右边是国际歌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p><p class="ql-block"> 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在美国成名后,为了逃避丑闻、官司的纠缠,1971年3月带着女友从旧金山来到巴黎定居,寻求梦幻般的艺术家生活。同年7月,莫里森因心肌梗塞在寓所的浴缸中猝死,4天后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此后,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歌迷来到莫里森的墓前凭吊。</p><p class="ql-block"> 在拉雪兹公墓安葬的名人还有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王尔德、美国舞蹈家邓肯、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等。</p><p class="ql-block"> 拉雪兹公墓除了名人墓地吸引游客,它的围墙也是游客参观的必到之处。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5月21日,为了保卫公社政权,巴黎公社的社员同凡尔赛政府军展开浴血奋战。5月28日,147名公社战士在拉雪兹公墓的围墙下高呼着“公社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社员墙</p><p class="ql-block"> 社员墙是拉雪兹公墓围墙的一小段,是巴黎公社社员壮烈牺牲的地方。这堵墙高约2米,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后,墙上已经看不到当年枪林弹雨的痕迹。墙上镶嵌的一块白色大理石板已呈灰色。</p><p class="ql-block">平民安葬</p><p class="ql-block"> 拉雪兹公墓里安葬了很多平民。其实,人们只要付得起钱,就可以在公墓中选择墓穴安葬。有不少家族买上一大块墓地,修建小屋、亭台或地下室,将家族中逝去的人集中安葬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享受天伦之乐。那些买不起墓地的人可以买一块存放骨灰的地方安息。</p><p class="ql-block"> 拉雪兹公墓位于巴黎东部,占地44公顷,这里曾是“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忏悔神父——耶稣会士拉雪兹的豪华别墅。拉雪兹深得路易十四的宠信,掌握宗教事务长达34年之久,这幢别墅就是路易十四赐给他的。1804年这里改为公墓,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拉雪兹神父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