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漳州市龙海中山公园“中山亭”</p> <p class="ql-block">“中山亭”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石码街道中山公园,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中山亭最初建于1924年,由北洋军阀张毅部驻石码时兴建,原名“益思亭”。1926年,北伐军入闽时,何应钦部驻石码,将其改称为“中山亭”,以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p> <p class="ql-block">“中山亭”不仅是石码镇的象征,也是当地居民休憩交流的心灵港湾。它坐南向北,平面为委角四方形,由12支钢筋水泥柱支撑,通高20米,面阔进深各5.22米,建筑占地面积25平方米。1997年10月,中山亭被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事件中,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第一军团第四军进驻石码,并以中山亭为中心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红四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中共福建省委临时书记罗明和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林和尚等多次在中山亭召开千人以上的群众宣传大会,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性质,积极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和捐献钱财支援中央苏区。</p> <p class="ql-block">如今,中山亭仍然是石码镇的重要地标,周围环绕着两株巨大的树,夏天是纳凉的好去处。亭顶有个“讲古寮”,每逢下午,老艺人们会用闽南语讲古,吸引了许多听众。中山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九二零路</p> <p class="ql-block">打石街</p> <p class="ql-block">打石街“宛南亭”</p> <p class="ql-block">“宛南亭”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的打石街24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五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宛南亭”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p> <p class="ql-block">1924年石码建骑楼街时,宛南亭被精心保留,成为了街心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亭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宛南亭”这座充满故事和历史的建筑,将继续见证漳州市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漳州市龙海区政府所在地石码镇,九龙江南岸,2020年4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p><p class="ql-block">石码街区历史悠久,唐末至宋初,街区所在区域即初步形成“古乡十社”聚落,明代石码随月港而兴,街区也因港兴商,由商兴市,成为闽南的商贸繁华地、内外物资集散中转地。历史上石码与石狮、涵江并称闽中“三大重镇”,是明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见证地和福建的商贸重镇。1932年4月,红四军攻占漳州后曾进驻石码;抗日战争时期石码是闽南抗战的前沿阵地,抗战胜利后,石码为侵厦日军洽降地。石码街区的商贸、港航、红色、对台对外交往等历史功能在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街区至今仍保留了东西向“两横”、南北向“两纵”为主骨架、众多支巷有机串联相通的历史街巷格局,以及成片民国时期建设的骑楼建筑,还有石码关帝庙、施琅功德碑等涉台文物和杨氏大夫第等华侨建筑, 及闽南大厝、竹篙厝、番仔楼等众多地方特色建筑,是闽南骑楼文化特色的重要展示地、展现闽南侨乡建筑风貌的重要窗口。 </p><p class="ql-block">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锦江道、新华路, 西至天水宫路、中山公园、公园路、集古巷附近-龙海区人民政府北侧-农贸街,南至锦港路、天灯路、琵琶街-带,北至五福禅寺-浸水埕一龙海区实验小学北侧,面积47.4公顷。 </p> <p class="ql-block">附:“中山亭”&“宛南亭”位置</p> <p class="ql-block">说明:相关文字说明参考“百度百科”等,如有不妥,敬请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