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陈景润

古塘桥人

<p class="ql-block">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在那天的晚上,我在当年供职的湘潭县河口医院的宿舍里,流着泪水读完了它。它震撼了我的心灵,也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时,我还很年轻,20出头,多年养成的慵懒习气,使我得过且过。正是这篇文章,正是文中的主人公陈景润将我唤醒。几天后,我在卧室的墙上贴了一张表格,表格上将一个月的日期从1号到31号分别填上,在备注栏里要求自己每天读5小时书,自己给自己划“正”字,1小时一笔划,遇上下乡、出诊没能读完5小时,第二天再补上。</p><p class="ql-block">我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每月1号便在卧室的墙上贴上这个表格,一小时、一小时的读,一笔划、一笔划的记,要求自己不偷懒,不作假,无论怎样辛苦,也要咬牙坚持。后来,我从河口医院调到湘潭县卫生局,一直沿袭着这个习惯。一直到1986年调湖南省卫生厅工作后,才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作罢。</p><p class="ql-block">长年的坚持自学,使我慢慢的获得了收益。我这个13岁失学后拜师学医的年轻人,在1979年文革后全国卫生系统第一次业务统考中,获湘潭县中医考分第二名;1983年,又在湘潭市3000多名机关干部夜校学员统考中获考分第一名;1985年,又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获单科考分全省第三名。</p><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如今,我依然感谢陈景润,感谢徐迟,感谢《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猜想》唤醒了我,男人不可懒惰,应该好好读书。至今,在我的书房里,仍然保存着那份早己经发黄了的人民日报。</p><p class="ql-block">如今,徐迟和陈景润早己作古,我也己经老了,白发苍苍,少年的壮怀激烈早己不在。却当我今天在百度平台上又读到陈景润时,竟然会依然地泪流满面。这篇写陈景润的文章,标题叫做《绝望中跳楼自杀:真实的陈景润》。文中的一字一句,都在向世人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苦难,讲述着一位数学家的艰辛和不屈,令人不得不流泪。所以,我将此文转发到了朋友圈,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读一读。也许,这于年轻一代的读者,会有某种震撼和收益。</p><p class="ql-block">人,活着真难,真苦!但无论如何,活着,就要读书,就要奋斗,就要努力上进,至于成功与否,倒也不必太在乎。这于我而言,只希望在某一天,当我的短暂的一生终将结束时,能平静而无愧地对自己说:在这几十年的生命里,我努力了,没有偷过懒,没有有意地害过人,没有成为社会和人世间的累赘!</p><p class="ql-block">如此,足矣!</p><p class="ql-block"> (2025.3.3.夜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