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一

童趣

<p class="ql-block"> 回忆录(爱人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慎终思远 亲恩永存</p><p class="ql-block"> ---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就想写点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可是每当提起笔时却总是会感到很沉重。今天我终于拿起了笔,但又不知从何处写起。父亲逝世四十八年来,母亲逝世三年来,无论我身在孤独寂寞的雪域高原,还是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父亲母亲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总会浮现我的脑海中。困难迷惑时总会给我力量,给我勇气,给我安慰,给我智慧,也给我的人生道路指明着前进的方向。父亲母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也将伴随我走向永远!</p><p class="ql-block">一、父亲</p><p class="ql-block">1.父亲是位命途多舛的人。父亲出生于辛酉1921年9月8日,逝世于丁已1977年7月11日。享年57岁。上世纪二十年代,世道混乱,匪贼横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已不国,内忧外患不断。父亲出世前家里遭遇土匪抢劫。我的大爷爷、祖父和当天刚从县城上学归来的三爷爷遭遇毒手,不幸罹难。原本一个靠着勤劳和智慧,有着数顷良田,家庭幸福的一家人一夜之间突遭灭顶之灾。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悲惨与悲哀。以后的日子又会是多么的艰辛艰难和不易。父亲七八岁时又遭遇秦岭上的土匪“吃大户”,被劫上五丈原,限时索要财物。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拼尽家财,加上岐山五星村父亲舅家,眉县新庄村五坳村两个父亲的姨母家亲人们的竭力帮助,才将父亲解救回家团圆。</p><p class="ql-block">2.父亲是位自强不息的人。母亲说,她当年刚到家里时曾见到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写过一首“小子读书不用功,不知书内有黄金。若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下苦功”的小诗鞭策自己。我们祖上一直注重教育,有一代祖先曾考取“贡生”,并由当时的朝庭“恩荣封赏”“敕授修职郎”官匾悬挂古宅堂前。先人䅁两旁至今还保存着“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的家训和“世德永留”的黄绸缎墨宝。在那个危机四伏,荆棘载途的很苦岁月里,祖母和父亲还能坚守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足以见得我们家族传承在骨子里的志气,融进血脉和镌刻在生命中的自律自强,奋楫笃行,奋发图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3.父亲是位善学多才的人。父亲毕业于积贫积弱、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民国时期在县城设立的唯一一所“国立学校”。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楷书、隶书、板书、篆体和漫画等都很精彩。作为当时的社会95%的人都还是文盲的广大农村,有一个能识文断字的“文化”先生,也是一件少有的事情。那个时候,乡里乡亲红白事,邻里家中有难事大事,总会出现父亲为别人排忧解难的身影。建国初期父亲受聘于县教育部门,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教师。响应号召,建设新学校,举办夜校。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奋斗在十里八乡,为扫除文盲,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当时国家实行农民吃饭靠劳动力挣工分分口粮的政策。家里只有母亲,大姐,二姐在参加集体劳动,而且男女同工不同酬,参加劳动的妇女只能算半个劳力。由于家中姊妹多,就常常有青黄不接,饿肚子的时候。父亲拿着工资也换不来工分,更分不到口粮。迫于政治运动政策和养家糊口的需要,父亲就回到了人民公社农业生产第一线。八十年代拨乱反正,县上还曾派专员来家中了解情况,落实对新中国教育事业有贡献人员相关待遇政策。可惜,人已去,一切都晚唉。父亲生活的年代,不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就是新中国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日常生活中的不少琐事都得靠自力更生。为此,父亲在家里备有两个“百宝箱”。一个是药箱。里面装着常用药品药水,针灸用品等药具。家中姊妹谁有个小病小难,父亲就用自学的医术处理。《内科学》、《针灸学》、《伤寒杂病论》等书籍常放在枕边。母亲说,早年常看见父亲在自己身上对着穴位图练习针灸。家里的衣柜、书桌、门板等处也都能看到父亲用毛笔书写的中医常见病诊疗处方。这个小药箱,不仅及时的为家人解除了病痛,还能为有需求的乡亲救难解困。父亲曾说,“牙齿是人的门面”,我们姊妹们牙齿都很整洁,小药箱应该功不可没。这个小药箱还为我的童年平添过一幕难忘的经历。那是一个和风惠畅的夏日,家里来了一个给小猪做结扎手术的匠人,只见他三下两下就干完手中的活。等大人们走后,我便拿来小药箱中的手术刀具,消毒紫药水、缝合针线等,牵来自己已经养了好几个月的义兄父亲张叔送给我的小羊。没有一点医疗卫生常识的我,竟然给小公羊做起了结扎手术。结果是该做手术的东西切掉了,不该做手术东西也给切掉了。小羊血流不止。父亲见状不仅没有责怪我,还惬意的帮助我给小羊处理好了伤口。父亲无声的肯定,鼓励了我成长道路上敢想敢干、一往无前的勇气。另一个是理发箱。那时时代人们的日常理容主要靠手艺人担着“一头热”的担子,走巷串户解决。父亲用这个手艺不仅解决了自家的问题,还时常为村上的乡亲们自愿提供服务。小小理发箱承载着我们姊妹和许多乡邻日常生活不少美好的记忆。受父亲的影响,十一二岁的我便也早早的学会了给别人“理洋楼”、“剃光头”。这个技术,直到现在我还在为自己的孙子发挥着作用。</p><p class="ql-block">4.父亲是位注重家教的人。在那个生计和生存远大于生活和理想的岁月里,父亲还很注意对我们的教育培养实在难得。78年以前,兄长们上学时国家政策是凭家庭成份上学,贫农很吃香。上学就业也主要是组织推荐贫农子女(从我中学毕业开始国家教育改革,上学得凭自身实力。我是村上同龄人中自己考上高中的三个人之一)。我们家是中农,如果平时不注意就会被边缘化。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父亲总是会积极争取,或征求兄长们的意见另行他图。父亲曾说,要把我们兄弟培养成为工、农、商、学、兵五个行业中能各有一席之地的人。(虽说造化弄人,但现实亦可告慰亡灵)。平日里,父亲不仅各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也从未放松过。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复杂,“运动红”们会时常给家里找事;家中姊妹多,可能也是顾不上的原因,作为父母最小的孩子,我是从来没有被偏爱或溺爱过的。日常生活里,小到言谈举止,大到为人处事总是肯定的少,批评教育的多。记得有一次我与兄长发生矛盾,自己有点生气,就开始出言不逊。父亲发现后就狠狠的揍了我一顿。这也是记忆中唯一的一次挨揍。男孩本性就是爱争强好胜,可父母给我平时教导最多的是不能在外惹事不能与别人打架。73年三哥参军临行前,父亲不仅千般叮嘱,还写了一个让三哥在部队需要注意和做好的行为规范二十条。在我80年参军离开家前一个偶然机会让我发现了父亲的手迹。虽已物是人非,但父亲嘱咐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我立刻拿过来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带在了身边,陪伴我东奔西跑,纵横驰骋几十年。这个写给三哥的行为规范不仅当年给予了我莫大的能量,也成为了现今父亲留在世间唯—可看到的“传家宝”。</p><p class="ql-block">5.父亲是位热爱生活的人。早些年运动多,社教宣传多。经常能看见父亲起早贪黑,白天领着大伙忙农活,晚上还得为村上办板报、写标语和与其他村干部一起组织村民进行政治学习的情景。父亲担任村干部十多年,直到生命的终点还在管理着村上的事务。经手过的财务、账目、发票无一不是井井有序,一目了然,整整齐齐,明明白白。我清楚的记得父亲记录往来账目的情况。有一个字写错,父亲都会用刀片轻轻刮掉后重写,直到满意为止。老宅四合院,后院中间曾有一颗粗双人两庹抱不住,正身高三丈,开三叉升六枝,总高有二三十丈,常年有两对喜鹊做窝的古槐树。有一年树上飞来一群土蜂。父亲小心翼翼将蜂收下饲养。从此父亲有了数年业余养蜂的经历。在贫困年代家中一年能无意之中收取到数斤蜂蜜,也是件很高兴的事情。七十年代中期,民生凋敝,物资匮乏。农业还全靠人力劳作,生产力极度低下。农业社生产的粮食,国家实行统购统消政策,生活必须品实行凭票凭证购买。一家人辛劳一年,壮劳力多的家庭可以不愁吃穿。劳动力少,小孩多的家庭往往会吃不饱饭。我曾见过三年困难时期兄长们的照片,用营养不良和骨瘦如柴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父亲母亲的身体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都已出现了浮肿。当时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生产队年终分红,大多数家庭不仅没有收入,常常还会“到贯”,即到欠集体的钱粮款。极度贫困下,一年到头老百姓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猪肉。年三十,家家户户吃一顿豆腐粉条猪肉做的年夜菜是人们普遍的渴求和奢望。那些年,家乡盛产红薯,用红薯淀粉做粉条就成了一个技术活。为了让乡亲们年关及时吃上粉条,父亲就在家里自学习练做粉条的技术,然后就为大家制作粉条。由于做出的粉条好的出了名,当时的人民公社就安排父亲带上一帮人去帮助别的乡村制作粉条。父亲这种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做事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样潜移默化影响到了我的成长。在外工作四十多年,无论是在部队基层,部队机关,还是在地方政府部门,地方党委机关,我都从未由于工作马虎出现过任何差错,而且工作上总是立足出彩做出成绩。</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