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1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取意于云南“一颗印”式的传统民族建筑。外观颜色为红铜色,意在体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喻意“石林”,蕴含石林风化体态,散发着自然的风采。 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宋大理国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金镶红蓝宝石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作为古滇国的一件祭器,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宋大理银鎏金镶珠金翅鸟<br>大理国时期作品,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是上过《国家宝藏》那只金翅鸟。传说金翅鸟原来是一种很凶的大鸟,可慑服诸龙,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使龙族苦不堪言。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座金翅鸟鸟头饰羽冠,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力,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饰水晶珠5粒。制作时,先将头、翼、身、尾分别锤刻,再焊接为整体,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br>大理国时期作品,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是佛教传入大理国后世俗化的结果。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静,略带笑容,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貌如时人,透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被称为“云南福星”。 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像,也是大理国最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 明金镶红蓝宝石冠<br>此冠造型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50多粒。冠两侧各有小孔两个,用四支金簪穿入冠内发髻之中以固定冠身。名贵的宝石以其艳丽的色彩与黄金交相辉映,更显得富丽华贵。从工艺制造角度而言,该金冠集中融汇多种工艺技法,如捶煤、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水平的高超,更显现出明代王候之物的华贵。明代开国功臣沐英被朱元璋追封为黔宁王,沐氏子弟承袭“黔国公”的封爵,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朝灭亡,共计12代。沐氏家族累世为官,身世显赫,此件金冠就是证明。 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 鎏金猴边圆形镶石铜扣饰西汉(前206—公元8年)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是西汉时期滇国的青铜器,1955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现藏云南省博物馆。<br><br>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形似铜鼓而有底,鼓面可开启,是为器盖,器内贮海贝十余公斤。器高21厘米、口径24.5厘米、盖径31厘米。器身腰部一周,有线刻人物。器盖上铸造立体群雕,表现一祭祀广场上的礼仪 建筑、器用设置,及其人物活动。计有1碑、1表、2铜鼓、52人、1猪、1犬、筐篮17、罐11、布帛5匹、纹锦1幅、鸡1只、鱼2条、薪当三捆, 以及主祭者乘坐的肩舆1部,施用于刑徒的栓桔、绳索,执法者佩戴的长剑、盾牌、盔甲等物。<br><br>2013年8月19日,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