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岁月深处家乡情》

李友忱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岁月深处家乡情</b></p><p class="ql-block"> 李友忱</p><p class="ql-block">雪,轻柔地从天而降,覆盖在泥土上,奏响冬日的终章。在这银色的世界,我的思绪飘向远方——那是承载着岁月厚重与时代轻盈的家乡,宛如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让沉淀的回忆缓缓舒展在我的眼前。 </p><p class="ql-block">那是四十多年前,我穿上军装离开沈阳,奔赴遥远而寒冷的祖国边陲新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的营房装扮得银装素裹。厚厚的积雪,却难以掩盖战友们围炉而坐心中涌起的思乡之情,纷纷赞叹那片神圣之地一一家乡。</p><p class="ql-block">“於铄盛京,维沈之阳。大山广川,作观万方。”乾隆帝在《盛京赋》中如此描绘沈阳,这里不仅是龙兴之地,更是无数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p><p class="ql-block">乡音在炉火旁汇聚,这是语言最美的交响。坐在工具柜上的北京老兵面带笑容,自豪地说:“我们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有雄伟的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那可是历史的见证。”精瘦灵巧的河南兵虽身材不高,却一身武功,称自己的功夫来自嵩山少林。比我早两年入伍的邻铺兄弟,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具有皇家气派。而站在炉子边正在烤着大头鞋的四川新兵,急切地描绘九寨沟的仙境之美。 </p><p class="ql-block">听着大家对自己家乡的描述,我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不服气地拿出同学寄来的明信片,向战友们展示并赞美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沈阳。 </p><p class="ql-block">几天前,同学来信还问我“除了想念亲人,你说想家,到底是想什么?”我一时没能回答上来。随后不久,这位同学便寄来了一套12张印有“家乡古迹”的明信片。我指着明信片用浓重的东北话问身边战友:“你们都说啥呢,清朝建都最早在沈阳知道不,沈阳故宫的建筑特色你们知道吗?”战友投来了齐刷刷的目光,我接着又问:“都瞅啥,清朝奠基人最后葬在哪里?”他们一脸疑惑地摇头,我便兴奋起来,同样以自豪的状态介绍起有着悠久历史且独具韵味的沈阳故宫和努尔哈赤建都“凤凰选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相传清朝初年,凤凰落在沈水南部“奉集堡”,努尔哈赤欲在此建都。施工时,凤凰飞至沈水以北的沈阳城,并向努尔哈赤频频点头。努尔哈赤视此为吉兆,认定沈阳是风水宝地,遂在此建都,初名“凤天”,后改“奉天”,寓意吉祥与繁荣。 </p><p class="ql-block">在离开沈阳之前,为释放心中积蓄已久的冲动,与要好的同学相约寻找故事答案,来到故宫。那时园内没有导游,更无法想象如今的无线声控讲解器,全凭在图书馆书中看到的图片及文字介绍,了解到精美绝伦的大政殿、崇政殿、十王亭等建筑。我们走进园内,东瞅瞅,西逛逛,进了这个殿又入那个宫,看了东边又去西边。将书中的图片与眼前的实景进行对照和转换,宏观地知道了这里是处理政务、颁布诏书、召见大臣之地,充满了政治色彩,虽很庄严但缺少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沈阳文旅以“一路向北,沈阳最美”为主题,成绩斐然,数据一路飘红,沈阳也成功跻身中国最幸福城市之列。沈河文联与作家协会组织部分作家编撰《沈阳方城盛景》一书,为沈河区的经济发展贡献文学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与妻子一同踏上深度探寻之旅,再次走进这座古老的宫殿,是源于我要完成“大政殿”和“十王亭”两个点位的采写任务。</p><p class="ql-block">象征皇权的红漆大门,横竖排列着81颗金色的铆钉,上方“沈阳故宫”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便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p><p class="ql-block">离开沈阳时与同学前来浏览,怎比今日久别后的心潮澎湃,仔细阅读着介绍词之余,还与身边的妻子用手机拍下了许多瞬间。让我油然产生一种感觉:这里不仅是城市的代表、家乡的象征,更是我们沈阳人寻根溯源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走进故宫,我们直奔核心位置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下令于1625年建造的大政殿,我们拾级而上只见大政殿,红墙黄瓦绿剪边,飞檐斗拱极具特色,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门廊上的二龙戏珠,行龙在浮云间若隐若现,姿态秀美,雕工精巧。八角重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们好似在诉说着努尔哈赤用十三副铠甲打天下的传奇故事。 </p><p class="ql-block">再往中路的清宁宫走去,看到具有典型满族建筑特色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隔壁小炕上好似端坐着文韬武略的皇太极,遥望着心爱的宸妃海兰珠寝宫的方向忧思难忘。他不仅成功巩固了后金政权,还志在入关开创大清王朝。这对父子的丰功伟绩,给我烙上了家乡的印迹。 </p><p class="ql-block">在我梦里的沈阳,冬天白雪皑皑,好似给这座城市披上了洁白的轻纱。“翠山烟生,碧水潮起。杨柳轻飘,扶摇直上云霄。”我常常回到那些青春洋溢的日子,与同学结伴骑行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路向东攀登东陵一百零八蹬,只为一睹壮丽风景。 </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清福陵那庄严肃穆的神道前行,红墙环绕,参天松柏与依次排列的石兽、石人,共同守护着“天圆地方”的先祖长眠之地。抬头望去,檐角的铜铃在风雪中轻轻吟唱,仿佛将努尔哈赤的雄心凝固在那段征程之上,愈发彰显陵寝的庄重与威严。 </p><p class="ql-block">我们青春的脚步或是在葱郁的林间漫步,或是在阵阵松涛声中驻足。阳光透过松柏,斑驳的光影中,它们如同岁月的低语,每一步都踏响了历史的回音,诉说着这里的古老传说与曾经的辉煌。 </p><p class="ql-block">陵园内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春天绿草如茵,生机盎然;夏天古松参天,郁郁葱葱;秋天铺满小径的落叶好似金色地毯;冬天银装漫舞,遐想无限。阳光透过松柏,斑驳的光影中,每一步都踏响了历史的回音。“翠柏苍松,云霞映照;山川形胜,气象万千。”这里的冬夏春秋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p><p class="ql-block">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乡音交响中,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乡情”。那些关于故宫、少林寺、避暑山庄的描述,虽各不相同,却都凝聚着最深沉的文化认同。当四川新兵的描述让众人屏息时,我手中那张沈阳故宫明信片的轮廓越发清晰起来,那是我此生注定要奔赴回去的远方。 </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裁撤兵种一声令下,我脱下军装投身城市建设二十载,参与金厦广场、时代广场等地标建设,见证双路、南关、万柳塘等小区竣工剪彩,目睹无数家庭从"老破小"迁入新居。</p><p class="ql-block">2001年,沈阳启动了棚户区改造,次年“一宫两陵”(沈阳故宫、福陵、昭陵)申遗工作全面铺开。这一年,因为工作调任我成为城市拆迁管理新兵,有幸见证这场古城蜕变,那些被岁月侵蚀的街巷,宛如饱经沧桑的长者,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将往昔的故事深深埋进瓦砾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依然记得,台上的处长喊破嗓子在嘈杂声中动员答疑解惑,台下的拆迁户期待怀疑矛盾的表情。顶严寒冒酷暑挨家挨户去敲门摸排,一户三代人拥挤在露风又露雨的低矮小房。工作组平了旧事新事又至,大家见面经常会问“钱给出去没?房分了吗?”当耳边听到“拆了,搬了,几号地又平出来了”,才稍感轻松。 </p><p class="ql-block">从最初的拆迁户对政策的不理解,怀疑拒绝,到2004年“一宫两陵”申遗成功,古城焕发生机,琉璃瓦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座城市终于舒展了蜷缩的筋骨。</p><p class="ql-block">张大哥从对补偿款的不满,到拿到安置款后微笑搬家;王大妈拿到安居房钥匙,与老邻居告别时,满心欢喜地说:“新家环境好,面积也大了,这辈子值了。”这些瞬间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时光串成璀璨的记忆,成为城市蜕变的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如今,沈阳人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路边的咖啡厅、茶楼、酒吧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开始倡导“遇事慢慢聊,有事快点办”。</p><p class="ql-block">一位加拿大朋友前来咨询房产变更事宜,我虽已退休多年,仍给单位打去电话询问:“二手房买卖过户需要几天?”对方回答:“双方到场,先缴税后办证,当天就能办完。”我不禁感慨,以前这项业务至少要三天。</p><p class="ql-block">我又问:“商品房又该如何办理?”对方接着说:“现在不用像过去那样携带厚重资料,直接在手机上就能办理。”交谈中得知,如今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人脸识别核验,电子证照可以秒出,从“跑断腿”变成了“指尖轻点”。这位加拿大朋友听后称赞道:“不动产全城就近办,真方便。” </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家乡的变迁如同一首悠扬的乐章,在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奏响着动人的旋律。沈阳,我的家乡,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也让我对家乡的记忆留在了岁月深处。 </p><p class="ql-block">这篇稿子即将落笔时,我对妻子感慨道:“我这一辈子建过高楼大厦、拆过旧街老巷。”妻子笑着说:“这一拆一建,也算是一种平衡,所谓:旧房不拆,新居难来。”望着手中泛黄的明信片,悠悠岁月与浓浓乡情交织。我仿佛听到努尔哈赤征战的战马嘶鸣声与推土机作业声和满屏闪烁“已办结”的提示音重叠,最终在风雪夜中定格。 </p><p class="ql-block">当年战友们对故土的眷恋、古迹建筑的记忆、历史故事的讲述以及彼此间的人文关怀,都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建设发展现代数据洪流中的一串串代码,而那心心念念的,终究还是乡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李友忱,沈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诸多作品刊登在《作家文摘》《鸭绿江》《芒种》《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