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院的传说

艾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店院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自传体长篇小说第二部《少年情怀》第三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居住的这个四合院,叫店院,顾名思义,就是住店的院子,也就是说过去是旅店、客栈,或者说是骡马店更准确些,因为房子是住人的,主要住南来北往的商客,院子中间拴牲口,客人的大板车、架子车要留到院子里,老板要负责照看好,客人的驴、牛、马、骡子或者骆驼,就拴在料槽旁,夜里店主人要照看它们,给它们添喂饲料,直到客人走了为止。</p><p class="ql-block"> 这个四合院是由几孔石窑洞和一些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砖瓦房组成的,我曾经数过,大大小小住着14户人家。石窑洞窑面石上的凿痕已经变得灰暗模糊,不那么清晰了,证明修建的时间有些年月了。砖瓦房大都是人字形的,也有几间靠山做后墙,呈单面斜坡型的,我家就属于后一种。房顶上大都铺的是蓝瓦,呈黑褐色,有的缝隙里长出稀稀拉拉的野草,也有一些房顶上铺的是红瓦,一小块一小块的,没有连成片。蓝瓦年代久远,红瓦应该是新翻修时补上的。</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住户要生火烧煤做饭取暖,所以家家户户门前和院子中央堆满了像小山一样的煤块和柴火,使院子显得满满当当的,十分拥挤,十分杂乱。</p><p class="ql-block"> 听老人们讲,30多年前,这里还没有这么多的房子,还没有形成四合院。当时有一户很普通的人家住在这里,他们只有两孔低矮的土窑洞,一家三人口住着。老头子有60多岁,靠驴拉车给城里人拉货物维持生计;母亲是个小脚老太婆,本分老实,在家默默做着家务。他们有个独生儿子已经快40岁了,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后遗症,一条腿瘸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加上家里一贫如洗,所以一直没有说下媳妇。儿子有时也帮父亲赶着毛驴车拉活挣钱,一家人日子过得虽说清贫点,但是也没有什么大的波折,安安稳稳的。谁知好日子不声不响悄悄地敲了他们家的门,让他们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 原因是中央红军进驻延安后,他们居住的这条荒凉的山沟变得热闹起来,这里兴建起来一个新的商贸市场,使得这条无名的小山沟,也有了新名字,叫市场沟。市场沟成为边区政府最大的农贸交易市场,沟里陆陆续续有了粮行、布行、鞋帽行,有了铁匠铺、铜匠铺、肉铺,有了商店、饭馆、旅店等等,南来北往的商人,流水一样到这里进行贸易,形成商业一条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人来,就有人需要吃饭、歇脚、住宿,饭馆、旅店、客栈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因为这家人住在沟口的山脚下,紧靠南关正街,出入方便,市场刚形成的时候,当天有回不去的亲戚就投宿在他们家,他们晚上帮忙照看牲口。后来,投宿的人多了,他们就在自家窑洞跟前又盖起几间房子,趁势办起客栈来,成为一个骡马店。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人流越来越多,住店的人也多起来,这样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好。手里有了钱就想不断扩大家业,他们箍窑洞、盖房子,逐渐壮大起来,但是还没有形成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有钱能使鬼推磨。瘸子也不被人嫌弃了,父母出钱给他多方打听说亲,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热热闹闹给他娶回一个年方二八的小姑娘,他们家眼见着日子越来越好了。</p><p class="ql-block"> 可惜日子刚好起来,儿子也娶亲了,老太婆却得病去世了。父子俩继续经营客店,儿媳管理家务,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一天比一天好。据说小姑娘长得很俊俏,漂亮极了。住店的人有的住下就不想走了,有的来住过一次,还想来住第二次,第三次。有个别大胆的商客爱慕小媳妇的美色,进行言语挑逗,但是小媳妇心气比较高,并不想与他们乱来,所以他们只不过耍耍嘴皮子,饱饱眼福,逗逗乐而已,还没有哪个人真正上手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又当老板又当长工的父亲,终于累病了,他找城里的名医看了,也吃了许多副中药,一直不见好,渐渐的身体垮下来,每天躺在炕上直哼哼。他不能晚上正常起来喂牲口,不能巡查店里的情况了,儿子的腿脚又不方便,他心疼儿子,也忧虑这个正在兴旺的家,就把儿子叫到跟前,看着儿子,郑重地对他说:</p><p class="ql-block"> “我看咱们家的生意还不错,只是我这把年纪,帮你干不了多少活了,你一个人忙不过来,还是雇上一两个人吧,这样你就能省点心,也用不着要死要活地忙碌。一定要选个年轻力壮、老实本分、没有什么坏毛病、能干重体力活的人。再雇个年纪大点的,懂得照料牲口的人,这样你就帮助他们照看照看就行了……”老头子不放心,又再三叮嘱儿子,“你一定要把媳妇看好,别让她跟客人胡搅蛮缠,打情骂俏!”</p><p class="ql-block"> 这样他家就雇来一个年轻小伙子和一个老头子两个雇工,帮忙打理店里的生意。</p><p class="ql-block"> 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两口子经营这个骡马店。这时,年轻的店老板已经是位40岁出头的中年人了,因为儿时曾经身患疾病,父母省吃俭用,为他求医拜佛,吃过许多药,也许影响到了身体发育,使他的生育能力受到伤害,所以他和年龄相差20多岁的小媳妇,虽然结婚几年了,一直没有生孩子,尽管他也求医问药,吃过不少药,也不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p><p class="ql-block"> 据说瘸子,个子不高,秃顶,人极瘦,长得不算漂亮,也不算难看。老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瘸子虽然没有读过书,也不是多么精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命运眷顾他,让他有了钱,有了漂亮的小媳妇。他也靠热情和自己的勤勉努力,还有小媳妇善解人意、精打细算的经营,他的腰包比父亲在世时还要鼓得迅速。为了继续父亲的事业,也为了挣更多的钱,他像父亲一样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箍窑洞,盖房子,慢慢的,把个敞开的小骡马店,扩建成现在这样规模的四合院了。</p><p class="ql-block"> 老板娘人不仅长得漂亮,性格也开朗活泼,爱说爱笑,很招人喜爱。虽说她心里看不上瘸子,却也从不跟客人胡来。</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那个一声不响、只知道埋头干活、老实巴交喂牲口的年轻长工,那个20出头,正值青春年少,相貌也长得十分英俊,性格温和、朴实、憨厚、可爱的小伙子,吸引了小媳妇的目光,她偷偷看上他了,爱上他了。吃饭时,她总是多给他舀一勺菜,多给他一个馍,让小伙子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不由得拿充满深情的眼睛瞟她一眼,微微一笑,无声地送去他内心真诚的感激之情。她也眼里含蜜,痴痴地望着他,嗫嚅着仿佛有多少话想说,只是不敢说的樱桃嘴,甜甜地笑笑,回头干自己的事情去了。有时他的脏衣服,她也拿到河里一起洗净,晾干,再折叠整齐,送到他的屋里去。</p><p class="ql-block"> 人是有情感有灵性的高级生物。他们像一家人一样,整天在一起搅和,一来二去,他们两人偷偷好上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店老板外出赌博回来(老板有了钱就喜欢上赌博,经常去赌钱,有时一整晚不回家),发现了他们的私情,他把小媳妇和长工一起堵在一间小屋子里,他大吵大闹,把全院子里的客人都吵醒来了。他以为捉奸捉双,没想到,当着众人的面,强行打开门后,里面只有长工一个人,只是后窗户半开着,一股凉风咝咝吹进来,吹得单薄的花布窗帘在晃动。女人没有来得及穿的衣服,还原封不动放在炕沿上。人们爬到后窗户上一看,暴涨的黑糊糊的洪水,翻滚着,咆哮着,已经把沟渠填满了,像沸腾的开水一样,轰轰隆隆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奔腾而下……</p><p class="ql-block"> 过了三天,人们在下游十几里外的河滩上发现了小媳妇赤裸的身体,据说她的肚子微微鼓起,知晓的人说,她已有了四个月的身孕,命运让两条性命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让人惋叹不已。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个年轻的长工因为失去心爱的人,悲痛欲绝,几天几夜呆坐着不吃饭,不喝水,最后,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拿根细绳子,悄悄地爬到对面山上,找了一棵歪脖树,上吊自尽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又过了几年,瘸子因郁闷成疾,也死了。这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因瘸子无后,财产收为国有。现在这个院子已经没有了骡马,没有了房客,房子和窑洞都成为居民的住宅,产权几乎都属政府房管局所有。不过听说也有几户属私宅,也许是他们的祖上从瘸子的手里买下来的,或许是好赌的瘸子用赌债抵押给他们的,具体情况没人说得清楚,我更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夜里对面山上,黑黝黝的树林里发出的那种怪叫声,就是那个女人和那个男人的冤魂在鸣叫哩,因为民间传说,一个屈死的人,灵魂无处安身,就会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无奈地求助似的发出这样凄厉的哀鸣。</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我没有考证。但是对面山上的怪叫声,院子里的许多人都听到过。后来我不止一次,听到邻居其他女人也在议论这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因为她们也听到过对面山上那种瘆人的怪叫声。没有人说得清楚,这是一种什么叫声,就胡乱猜测,编织故事,让我听到耳朵里,一直没有忘记。</p><p class="ql-block"> 我想,也许这种声音就是我在乡下住时,听到的那种昼出夜伏的猫头鹰的叫声(据说猫头鹰有240多种,叫声也不尽相同)。后来我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肖洛霍夫史诗般的巨著——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里看到过这样的描写:书中描写一战前,猫头鹰在村庄附近的树上,夜夜鸣叫个不停。有人听到这种凄惨的叫声,感觉很烦闷,很不是滋味,就鸣枪想把它们赶走,但是北面赶走了,又在南面叫起来,东面赶走了,又在西面叫起来……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无数的人失去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几年之后,随着对面半山腰上的住户越来越多,这种凄厉的怪叫声就消失了,人们也就不再联想那个悲惨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