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冬雪识戏楼

秋树

<p class="ql-block">【题记:乙巳二月初三,济南下了一场罕见的雪。清晨先是细雨霏霏,继而转为小雪,渐次密集,且伴有大风,雪花遂转成碎银似的纯雪漫天横飞,眼瞅着很快就覆盖了整个泉城。</p><p class="ql-block">今日网上盛传“济南大暴雪下了387个大明湖”,一查果真如是。在20小时内,降雪量29.3毫米,折合4.64亿立方米水量,而大明湖蓄水量约为12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这场雪下得恣肆酣畅,好像把含蓄了一冬的雪一股脑都下在了泉城!瞧着、踩着这雪,不由地想起二十多年前雪后陪友人踏雪大明湖后写的一篇文字。】</p> <p class="ql-block">久居泉城,平时却很少去大明湖,尤其在冬季。记得那年冬天,一位同学携夫人由西宁去保定老家,在济南短暂停留与我一晤;他俩一个干体育的,一位做文艺的,邀他们去大明湖踏雪寻芳倒是颇有意思的欢聚。</p> <p class="ql-block">济南刚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大明湖被覆盖成了白色世界,人迹寥落,色调单纯,却有一份雅致、清丽,似乎比其它季节显得开阔深远许多。钟楼上偶有游人撞响大钟,钟声幽幽地传得很远。湖里枯黄的衰荷三五簇拥,顶着一头白绒绒的雪默然伫立,七八个半大孩子坐在岸边石栏旁写生,静静的没一点声响。冬雪后的大明湖,让我这个本地人忽然有种新鲜感。</p> <p class="ql-block">沿着北岸边走边聊,来到东北岸,见一院落,写着“南丰祠”,祠内有间戏楼,隐约传出人声,走近看,哦,是“南丰戏楼”。戏楼门脸不大,素雅端秀;庭院不阔,朴拙幽静。步入戏场,见小舞台上正有艺人说单口相声,一二十位茶客喝着茶,磕着瓜子,呵呵笑着聆听。</p> <p class="ql-block">好生新奇,便四处打量。戏楼由大殿、戏厅、水榭、游廊组成,皆为木质榫卯结构。大厅有200多平米,错落摆放着十数组八仙桌椅,东西二层设有厢座,北面是正门,南面为戏台。发现戏台后面还有一扇门,便推开一看,竟是碧水荡漾的大明湖,戏楼就像是从湖水下面长出来似的,与明湖自自然然地融为一体,真是巧筑妙构!</p> <p class="ql-block">这“南丰祠”是为纪念北宋嘉佑进士、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而建;公元1071年他任齐州知州,推行新法,惩治恶霸,减轻徭役,改革教育,亲民勤政,百姓安居乐业,交口称赞。大明湖上的“曾堤”就是他提议并组织百姓修筑的。他在任时齐州出现了“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犹无警里闾安”的升平景象。</p><p class="ql-block">曾巩离任后,百姓没有忘了他,在大明湖畔东北角择地建祠纪念他,初名“曾公祠”;因曾巩为江西南丰人,又自号“南丰先生”,后人便将此祠更名“南丰祠”。1894年,在祠院内建起别致秀丽的戏楼,赋名“南丰戏楼”。</p> <p class="ql-block">询问管理者得知,南丰戏楼常年有演出演奏活动,既有梨花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吕剧等地域特色的曲目,也有京剧、豫剧、黄梅戏、相声等剧种,还有古筝、琵琶、二胡、竹笛、葫芦丝等民乐演奏。</p> <p class="ql-block">济南不仅是个集山、泉、湖、河于一体的城,更与京津并称中国曲艺“三大码头”,民众喜爱并懂得曲艺,早有传统,素有“曲山艺海”美誉,但凡说相声、做曲艺者,没来过济南这个“码头”展现技艺,接受这儿观众的“检验”,那是无法称“角”的。可想而知,南丰戏楼这个展演平台有多重要,它曾见证过多少艺坛和艺人的兴衰浮沉,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我与同学夫妇在戏楼院子里小坐,合影留念,畅叙同窗趣事,欢欣不已。</p><p class="ql-block">未曾料想,在这银装素裹时节的大明湖,竟撞见如此有趣之所,让我和同学夫妇一同初识了“南丰戏楼”,我们顿感周身的寒气消遁无迹。</p> <p class="ql-block">平日里,若邀三二知己,到这恬静清雅戏楼来,品茶观戏听曲,岂不是一桩乐事美事!以往怎么没有发现它呢?</p><p class="ql-block">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对千里、万里外的事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却对身边事熟视无睹,浑然不识,甚至对门邻居是谁也一概不知。这是当下人生活中普遍具有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触手可及、抬脚即到的地方,就不乏许多眼前一亮、趣味横生的事物和快乐。还是罗丹说的对:“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