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五台山~普寿寺

 庸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当我来到五台山,心中怀着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决定去拜访那座闻名遐迩的普寿寺。还未踏入寺门,就已被那庄严肃穆的汉白玉牌楼所震撼。青砖砌筑的台阶,单檐五脊顶,一正门四侧门,正面的石匾上书有“普寿寺”三字。山门两侧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寺庙的使命。然而,普寿寺不同于五台山其他寺院,它长年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保持着清静圣洁的风貌,只作为中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而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普寿寺的历史悠久,创建于北宋时期。在宋元佑年间,它曾是大华严寺的一部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寿寺重建后献给了十三世达赖喇嘛。文革期间,寺庙遭受了严重破坏,殿宇佛像毁坏殆尽。直到1991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瑞法师和妙音法师秉承先师上通下愿老法师的遗愿,恢复重建了普寿寺,兴建了十方尼众道场。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所培养尼众僧才的摇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普寿寺历史悠久,创建于北宋,在宋元佑年间,普寿寺属于大华严寺的一部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后,献于十三世达赖喇嘛。文革期间,该寺殿宇佛像毁坏殆尽。1991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瑞法师、妙音法师秉承先师上通下愿老法师之遗愿,恢复重建普寿寺,兴建十方尼众道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来到了普寿寺。整座寺院依山而建,气势宏伟壮观,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宜人。新建的普寿寺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一万九千九百八十八平方米。寺内分为东西两院,东院前面是秀丽的汉白玉牌楼,下层为青砖砌筑,上层为木构建筑,单檐五脊顶,四出廊。山门正面额上嵌有一书有“普寿寺”三字的石匾。西院则由四个小四合院组成,每一进院落都别具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走进西院,第一进是天王殿院。天王殿正面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置木龛,供奉着石刻弥勒佛,背面供奉彩塑韦驮将军,两山间彩塑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为钟鼓二楼。东西楼二十四间,东配楼为客堂,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其中包括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一副对联“恒顺众生究竟清凉普贤道,勤修梵行愿生安养寿僧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二进为讲堂院,正面讲堂五间,单檐卷棚顶,内置排排桌凳,是学僧听课的教室。东西配楼二十四间,为僧舍。东北角耳房为祖师堂,内挂通愿法师的法相,并供有通愿法师舍利塔,通过小镜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舍利。这里不仅是学僧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之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三进为普光明殿院,正面为普光明殿,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内供木雕“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右为观音菩萨,左为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面前供奉着缅甸玉佛和带箭铜铸文殊像。东西配楼,计二十八间。普光明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之一,象征着光明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四进为五观堂院,正面为二层楼房,上下各七间。一层为五观堂,是僧人食斋的地方。门旁联写道:“有戒德,知惭愧,斗金易化;不学修,无行持,滴水难消”。二层为法堂,内置一排排蒲团,是僧众坐禅念佛的地方。东西配楼,计有二十八间。五观堂不仅是僧人们用餐的地方,更是他们修行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普寿寺尼众佛学院成立于1992年。1998年,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本学院隶属于中国佛学院,更名为“中国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学院占地面积为7600平方米,教研及生活设施的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藏经楼、如意寮(可提供中西等医疗服务)、缝纫室、供应室、录音室、计算机室、观堂、以及僧寮(即学僧宿舍)一应俱全,可供几百名僧尼修学与居住。佛学院不仅传授佛学文化知识,更注重尼众在僧团中的学习和锻练,通过学修并重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基本出家僧仪及僧格的学僧和住持正法的僧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在普寿寺,上香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上香三支为宜,表示戒、定、慧。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每一支香都承载着信徒的心愿与敬意,仿佛在与佛祖对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离开普寿寺时,我不禁回望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寺庙。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精神家园,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希望。普寿寺的清静与庄严,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