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细读《孔明泪斩马谡》空格街亭失守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但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又不接受王平劝阻,反而舍弃水源,上山扎营,导致被魏将张郃切断水源,大败于街亭。街亭失守后,蜀军丧失了有利形势,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因此失败。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泪斩马谡”是著名的情节,展现了诸葛亮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的一面。刘备曾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派马谡去守街亭?这是因为当时蜀汉人才匮乏,马谡在军事理论上表现突出,常与诸葛亮讨论策略,深受其赏识。诸葛亮可能认为马谡具备足够的才能来承担这一重任。尽管刘备曾提醒过他。但诸葛亮可能希望通过实战锻炼马谡,培养新一代将领,为蜀汉储备人才。然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放弃水源,选择上山扎营,导致大败。这一失败不仅影响了北伐,也迫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正军纪。这一篇章中出现的人有赵云、王平、蒋琬我们来一一细品。顾全大局的赵云赵云在街亭之战中并未直接参与,但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他在整个事件中保持了冷静,体现了其稳重和忠诚。“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足见赵云的雄才奇略。但是始终服从诸葛亮的指挥,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和对军令的尊重。面对马谡的失误,赵云没有表现出个人情绪,而是以大局为重,支持诸葛亮的决定。在诸葛亮要对其嘉赏的时候。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倍加钦敬。”他的行为不仅维护了军纪,也巩固了他在蜀汉军队中的地位。深明事理的王平马谡不听诸葛亮当道扎营的命令,执意要将兵马驻扎在山上。王平一眼就看出此计的弊端,他深知一旦被敌军切断水源,军队将不战自乱,于是再三规劝马谡,但马谡自恃熟读兵书,对王平的建议不屑一顾。这充分体现了王平对军事战略的准确理解和判断,以及他坚守正确作战策略的坚定态度。王平的建议符合实际,显示了他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与马谡的纸上谈兵形成鲜明对比。王平始终忠于诸葛亮,严格执行命令,并在关键时刻尽力挽救危局,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马谡的错误决策导致蜀军大败,士卒逃散。但王平所率领的一千兵马,面对强大的魏军,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鸣鼓自持、严阵以待。这不仅使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还让王平有机会慢慢收拢各营逃散的士卒,率领他们平安撤退,为蜀汉保存了一定的有生力量。战后,王平如实向诸葛亮汇报战况,不推卸责任,也不夸大事实,展现了诚实与担当。爱才惜才的蒋琬蒋琬后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但在诸葛亮准备斩马谡时却是这样的表现: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为什么呢?有人推测说和马谡同属蜀汉政权的外来荆州派系,他们之间有较为亲近的关系。这种亲近的关系可能使得蒋琬在马谡面临生死关头时,更愿意站出来为其求情。但我认为更重要说的是蒋琬对人才的爱惜蒋琬作为蜀汉政权后期的重要大臣,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马谡虽然因街亭之败而负有重大责任,但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蒋琬可能认为,马谡虽然犯错,但仍有挽回的余地,应该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尽管蒋琬站出来为马谡求情,但诸葛亮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军法处斩马谡。这主要是因为街亭之败对蜀汉政权的打击实在太大,为了严明军纪、稳定军心,诸葛亮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孔明挥泪斩马谡》让我们看到了军纪严明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情感与理性、个人与组织之间做出正确的平衡,如何坚持法治原则,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些教训在任何时候对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