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山脉北坡,太乙河流域内,主峰海拔1416.6m,号称“南山之冠”,地质遗迹类型属于山崩地质遗迹,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貌特征:翠华山受上升构造运动影响,不断隆升,太乙河急剧下切,形成了“V”字形峡谷,当地人称为峪(太乙峪)。</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太一宫。故翠华山原名太一山,此峪称太一谷,也称太一峪,后演变出太乙山、太乙峪、太乙宫等名称。</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公元前780年(西周时期)陕西长安发生大地震,山崩地裂,百川沸腾,翠华山的山石崩塌大致发生在这一时期,石海是由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大规模石质堆积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p> <p class="ql-block">翠华山由“天池”山崩科普区、“甘湫池”森林健身区、“翳芳湲”生态休闲区三部分组成,景区集山、石、洞、水、林等景观为一体,山崩遗迹主要由堰塞湖、堰塞坝、崩塌石海和残峰断崖组成,</p> <p class="ql-block">崩塌洞穴:潜在不稳定的岩体受地震力之后,顺着结构面滑崩,由于岩体破碎,块石大小不一,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支撑、挤压和填塞,形成许多神奇莫测的洞穴。</p><p class="ql-block">冰洞:冰洞是指冰川时期的冰蚀洞穴,这些洞穴内部温度较低,即使在夏季也常常能看到冰晶。</p> <p class="ql-block">崩塌体中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块,长75m、宽30m、高10m。地震时以高速陷落,受反弹力作用,底部地面起伏不平,受力不均,沿节理面破裂错位。顶部搭靠,形成底宽1~3m的洞穴。受狭管效应,春夏洞里凉风嗖嗖,称为风洞。</p> <p class="ql-block">翠华山山崩遗迹国家地质公园是陕西省典型的地质旅游景观之一,该地质公园成立于2001年,同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展示该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推动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p> <p class="ql-block">科研与教育地质博物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设有地质博物馆,通过展品和多媒体手段介绍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科普教育基地:公园内设有专门的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各类科普活动,帮助游客了解地质知识。</p> <p class="ql-block">“天池”系崩塌石块堵塞的太乙河水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是数千年前,由于地震、泥石流和火山熔岩引起大规模山体崩塌,水流横向堵塞河谷,阻断河谷水流而逐渐形成。池水碧波荡漾,是镶嵌在秦岭山脉唯一的天然山地湖泊,被誉为″秦岭明珠”。</p> <p class="ql-block">翠华山水资源丰富,“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是天然水池,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3年一1976年间,当地村民修建进入翠华山的第一个风景点正岔水库,库容量达到36万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壮观的崩塌石海。穿过玄关,别有洞天。巨大的崩石常沿节理裂崩,裂面平整似刀切,气势如浪翻腾,崩石不仅量大体巨,而且形态各异、万石争奇,犹如石头的海洋。石海中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石刻、墨香阵阵、风格不同,或洒脱,或俊秀,或雄浑,或娟美。</p> <p class="ql-block">翠华山始自中国秦王朝,是历代王朝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秦始皇在此狩猎休闲,汉武帝设立祭天道场,祭拜太乙真人。秦圣宫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宫。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渊源二千多年的传说渊源,被人们称为“三秦”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终南毓秀太乙钟灵,始悟翠华招汉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冰洞垂凌龙湫池玉,应知胜景在长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