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重庆行(5)丰都鬼城

丽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7年前,我曾乘坐轮船游三峡。那时三峡大坝尚未开始修建。轮船从重庆一直开到宜昌,经过丰都、万县、白帝城、万宝寨等。那次,轮船在丰都停靠1个来小时,我们上岸溜达了一阵。只记得那是一条小小的街,很热闹,也知道丰都城是鬼城,但并没有看到鬼城的模样。三峡大坝筑成后,很多地方都被淹没在水中。不知丰都城是否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涪陵的第三天,与竹梅决定去看看这个鬼城。一大早,老韩送我们到涪陵高铁站。上了车,椅子还没坐热,仅19分钟就到了丰都站。我们打了一辆车,向车站左的方向去,一路沿着长江蜿蜒前行。穿过一座大桥,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丰都鬼城景区。司机师傅说,原来的丰都城早没了,这个景区倒是以前就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鬼城景区的外观很气派,临江背山,门外广场宽敞。广场两边有红柱青瓦的廊檐,廊头清楚地标明“丰都”,还立着白无常的雕塑。真真是到了鬼城!好奇、胆怯、怀疑、不信,相互交织出一种复杂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啥中国老百姓非常信鬼神?为啥这里称为鬼城呢?网查有很多原因。归结如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道教传说。据《丰都县志》和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位方士曾于平都山(今丰都名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阴间之王),居所即为“鬼都”。到宋代,两人名字被人们简化连读为“阴王”,即传说中的阎王。随着传说的流行,人们逐渐认为这里就是阴曹地府的所在地,名山也逐渐修筑起了鬼国的各种建筑,进而形成了鬼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音译,是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的王。佛教沿用此概念,称其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也称“平等王”,能平等治罪。在佛教传说中,丰都被认为是阎罗王掌管的地方,有十八层地狱,这进一步加深了丰都与鬼城的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道教的鬼帝(土伯)之说。上古时代科学不发达,巴族和蜀族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相互渗透产生共同宗教神土伯,他是巴蜀鬼族第一代鬼帝,住在幽都(即如今的丰都),这里还留有遗迹。这种古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为丰都鬼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是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的仁、义、礼、孝、智、信等思想也借助阴间的概念在丰都有所宣扬,强化了其在人们心中与幽冥相关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个历史文化因素。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神秘事件,往往归结为超自然力量,认为有鬼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网上的这段分析也使我模糊不清的简单猜想,有了确定而清晰的思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孔子承认鬼神存在,但不提倡过度议论,而是以“敬畏”的态度看待鬼神。另一方面,孔子更强调关注现实人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还没有把活人的世界搞明白,又怎么会明白死人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也是这种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大门,便开始上山。上到一个平台,指示牌标明这个景区由两座山组成,一座叫名山即鬼城,另一座叫双桂山。我们自然先去名山鬼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名山,如果除去“鬼城”的名称,倒不失一处好风景。山下有城,有江,山上有树有草,山水相依,生态和谐,自然景观很美。当然,加上由鬼神文化演绎而建在中轴沿线上的各种庙宇建筑,便构成了天、地、城、人融为一体的风景名胜。走几步,便有一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庙或亭台楼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进入“幽冥世界”后,先遇到了“哼哈祠”。哼哈二将原是佛教护法,在《封神演义》里被汉化为商朝的大将,其形象威武凶猛。死后进入封神榜。其图像常作为山门的守护者,在民间镇宅守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古香古色的山晓亭,雕门轩窗,再登上两旁伫立着盘根错节大榕树的几十个石阶,便看到一座报恩殿。此殿原建于民国,殿里供奉地藏王目莲。因其母青提不敬佛门,被打入地狱,目连为救度母亲,设盂兰盆会,历尽艰辛,将其母救度出来,这就是后来佛教盂兰盆会的起源,也就是我们国家的鬼节,在道教里面称之为“中元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上是一个稍平阔的广场,广场之北是寥阳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为朱元璋的儿子蜀献王朱椿的香火殿。殿前是奈何桥。关于奈何桥的传说很多,归结为一点,就是要行善做好事做好人,否则就会成为石头立在桥头,而不能进入生命轮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旁有座小院,为孟婆庄,里面出售“孟婆汤”饮料。据说喝了孟婆汤,就会忘记一切人世烦恼。我们还想好好活着呢!活着就会有烦恼。有烦恼自己化解才有幸福感。所以我们没有“喝”孟婆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登上一段较陡的台阶,左侧是百子殿。殿内供奉着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观世音菩萨,寓意保护妇女生育平安,保障儿童健康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侧则到了鬼门关。这鬼门关始建于汉代,是传说中划分阴阳的分界线,是阴曹第二道关卡。两旁有十六鬼王和把门小鬼看守,于此盘查过往亡魂。在世作恶的亡魂会苛刻盘查,再打入地狱受刑。这是鬼城代表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俩细细看那些小鬼的雕塑,什么酒鬼、夜叉鬼、欲色鬼、才鬼、淘气鬼、罗刹鬼、 食蔓鬼、 千眼鬼、食气鬼等等,都夸张可怖又可笑。竹梅擅跑,在疾行鬼前多停留了一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我们就进了鬼门关。经过一条30米长的“黄泉路”,路上有若干古代石刻,为文物。过了黄泉路,便到了鬼城的最高处。这里参差坐落着望乡台、天子殿、五云楼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乡台始建于西晋,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后来成为神话传说中,人死后眺望阳世家乡和亲人告别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中的天子殿实际上为阎王殿,是地府鬼城最高权力机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五云楼则是一座七层的仿古高塔,为名山的制高点,能够俯瞰长江的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云楼取自神仙得道,生祥云的意思。东汉时那两个方士就是在这里升天成仙的。建楼塔以示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竟是在“阴曹地府”走了一遭,必须破破这“晦气。于是我们请一个游人帮忙拍了一段小视频:我俩仰天大笑出了“鬼门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名山鬼城的到访,深切理解了中国人的鬼神文化。可以说,这座山上的一切,集中体现了2000余年来,佛道儒相融共生,以“惩恶扬善、唯善呈和”为核心的文化内核。是中国宗教文化多元化的代表景点之一,集东方鬼神文化之大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山到了那个分界的平台,走过连接两山的百米索桥阴阳桥,来到双桂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鬼城名山是阴间,双桂山就是阳间世界了。这个世界草木茂密,满山葱茏。因两棵千年桂树而得名的不大不小的山,与名山共享盛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拾级而上,在山腰迎宾门上端,有座“恩来亭”。怎么周总理也来过这里吗?仔细看说明,的确,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率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及中外专家一百多人一行乘江峡轮抵丰都视察,指示要保护好名山文化古迹,并将丰“酆”改为“丰”。同年报经国务院批准之后,正式改“酆都县”为“丰都县”。1986年修建恩来亭。亭形三角,简朴大方,亭中伫立周总理塑像,一身正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紧靠恩来亭上方左侧,有座贺龙阁。是为怀念贺龙民国12年(1923)任川东边防军警备旅长时驻防丰都而修建的。左中塑贺龙元帅齐胸头像,中间三根柱子上有一“连环对”,即以居中的“干秋怀念德”为上联,与左右两柱上的“万代仰雄风”、“百战建奇功”构成两幅对联。阁右有贺龙纪念碑,描述了贺龙驻防丰都时的业绩并与思想进步的县知事刘侗(刘愿庵)结为友好、引导其走革命道路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上行不远,则是护国亭。系刘伯承民国5年(1916)护国讨袁战斗遗址。据说刘伯承的右眼就是在丰都战役丧失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时过阴阳桥, 眼见右侧山顶有塔有庙,建筑的墙上写着“五鱼山景区”,山腰上还有一座似酒店又似庙宇的建筑,不知是啥,周围亦无人问询。两个好奇心重的人以为可以由此过去探个究竟,其实不然。到此根本无路可行。后来才知,那个建筑是曾经名噪一时的“鬼国神宫”,由于内容恶俗而被取缔,成为被荒草遮盖的破败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惦记着去看那个建筑,而忽略了另一条向东的侧路所引导的鹿鸣寺和孔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鹿鸣寺内有苏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年,为纪念苏氏父子在此不凡的游历。而孔庙内则有唐吴道子所画线雕石刻碑。对两位“知女”来说,不失为一大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想想,任何一次出游都是有遗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了山,在一家饭馆吃了饭,便沿着长江岸边漫步。两位同窗姐妹,一面聊着人生,一面观赏长江的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都年近古稀,人生的阅历使我们波澜不惊,即便走了一趟惊心动魄的“鬼门关”,也会像这长江水,慢慢流淌,却深沉有内力。我们不忘过去,更珍惜当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大约1公里,在一座跨江大桥附近,叫了出租车,一路顺风地到达丰都高铁站。然后,乘坐20分钟后的一趟高铁车回到涪陵。与雅丽共进晚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于2024.1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5.2.2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