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教育钩沉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2025 年3月1日,为了精心筹备鹤庆一中即将到来的百年华诞(2026 年)校庆活动,鹤庆一中的段宏江老校长、李宏奎副校长以及刘方老师一同前往巍山一中参观学习,杨文高老师全程陪同。</p><p class="ql-block"> 当日下午,在下关组织召开了部分鹤中校友座谈会。座谈会上,段校长着重阐述了编写鹤庆一中百年校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指出,鹤庆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在明清时期,鹤庆的进士数量位列全省第四,这与鹤庆当地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若深入探究鹤庆的文化教育发展历程,鹤庆中学教育史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p><p class="ql-block"> 随后,段校长和李副校长还详细介绍了鹤庆的教育历史。据他们所述,鹤庆地方志中关于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教育情况的资料相对较少。彼时,教育以“私学”为主,“官学”数量稀少,主要的教育形式包括私塾、家学、家馆、学馆等,这些在《蛮书》《南诏野史·段正淳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到了元代,教育格局发生变化,“私学”与“官学”并存。《元史·选举志》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下达诏令:“令云南诸路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送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后面这两种情况,便是私学的体现。鹤庆具有官学性质的“鹤庆州学宫”始于元代,元至元八年(1271年),在鹤庆府治东南2里处设立学庙,开始有学生在此就读。</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鹤庆的书院和私塾蓬勃发展。明洪武二十九年,知府高仲将元朝学庙搬迁至府治南;正德十一年,副使朱衮把元化寺增辟为学庙。同一时期,府治东南有宝山等书院和龙溪书院,县境内众多寺庙也兼作学舍。明清时期共设立社学34所,分布于各个乡镇。康熙五十六年设立中区学,雍正七年分别设立南区、北区、西区、东区学。康熙年间,知府卢崇义等捐资创设义学 12 所。乾隆五十一年建成鹤阳书院,咸丰、同治年间将军需局改为学舍,仍命名为鹤阳书院。光绪十五年,本地人捐资兴建玉屏书院,同期牛街建起庆云书院,辛屯则有五峰、梧桐书院落成。此外,还有大量形式多样的私塾,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生考取童生后便有资格进入书院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教育方面,清代鹤庆的小学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清光绪年间,法国传教士在黄坪乡均华村下大坪开办了男、女天主教会学堂,主要招收天主教徒子女,以讲授《圣经》为主,后续增设了多门课程,这所学堂一直开办到1949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公立高等小学在玉屏书院旧址创立,开设11门课程。宣统二年,张惠鹤捐资开办女子小学,民国5年学校迁址,此后不断发展,民国23年更名为云鹤女校,民国 13 年,张咏梅出任校长。1911年,赵灼捐资开办鹤庆南区私立小学,舒良佐等人开办鹤庆中区私立小学。此后,陆续有众多小学及义学开办,部分私塾也进行了转变。这一时期,教学开始提倡白话文,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学制为初小4年、高小2年。省县加强了对教育的督导,并通过行政手段对私塾进行改造。1940年废区扩乡,设立中心小学,到 1944年,全县小学教育发展态势良好,至1948年,已有众多中心国民学校等。</p> <p class="ql-block">  两位领导介绍,鹤庆一中的前身包括原玉屏书院、鹤庆县立初级中学、鹤庆师范学校等。</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1926 年)春,鹤庆县立初级中学于原玉屏书院旧址创办。首任校长李锡桐走马上任,学校当时配备了 8 位教师。办学经费为 5000 银元,这笔资金足足占了全县教育经费的一半,其他费用则通过向富户募捐而来。</p><p class="ql-block"> 初级中学初办之时,每年仅招收 1 个班级,学制三年。到民国三十年之后,改为春秋两季各招 1 班,每班 50 人。民国三十五年,学校的教职员已有 23 人,还设立了教务、训导、总务等处。从民国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学校共招收 29 个班级,其中有 2 个女生班。1 至 15 班的学生人数已无从查考,16 至 28 班这 14 个班共有学生 995 名。</p><p class="ql-block"> 此外,鹤庆县立初级中学还先后开办过 4 种师范班,即速成师范、乡村师范、女子师范和简易师范各 1 班。其中,简易师范有 64 名学生顺利毕业,另外 3 个班的毕业生人数已难以确定。该校学生来自鹤庆、剑川等四个县。</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云南省立鹤庆师范学校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各方为此积极筹备、四处奔走。终于,在次年(1937 年)春天,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学校校址选在县立初级中学西院以及元化寺的大部分房舍,一共有 38 间,这些古朴的房舍从此肩负起培育师范人才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随着学校的发展,为了增设附属小学,1942 年,县初级中学拿出 14 间校舍划给鹤庆师范学校。1943 年夏天,元化寺又划出 6 间禅房归鹤师使用。至此,鹤庆师范学校的房舍总数达到 58 间,办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p><p class="ql-block"> 省立鹤庆师范学校的招生范围十分广泛,面向鹤庆、丽江、剑川、兰坪、维西、永胜、邓川、洱源、宾川、云龙、漾濞、福贡、碧江等十三个县。从 1937 年春天到 1949 年秋天,学校先后招收普通师范班(正师)14 班,简易师范班 3 班(其中一二班为女生班),累计招收学生 797 名。截至 1946 年 7 月,共有正师 8 班、简师 3 班的学生毕业,毕业生人数为 356 人。不过,1946 年因学生运动,一部分学生被迫离校,未能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1940 年秋季起,鹤庆师范学校增设附属小学 2 班,分别是初小复式班和高小复式班各 1 班,每年在校学生大约 100 人。1942 年和 1945 年,学校曾分别招收附中两班,但可惜由于经费困难,这两个班中途并入了县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鹤庆师范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学生结业和新生入学,每年在校学生有三、四个班级。学校开办之初,教员仅有 8 人,到 1945 年,教员人数增加到 20 人。正师班设置的课程丰富多样,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国文、历史、地理、英文、公民、党义、军事、教育、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体育、卫生、伦理等 16 门。之后又增设了地方自治、农村经济及合作等两门课程。</p><p class="ql-block"> 鹤庆师范学校的学制规定,正师为 3 年,简师为 4 年。学校的经费均向云南省教育厅领取。学校内部管理架构完善,设有校长、教导主任、训导主任、事务主任、会计等职务。学生实行军训制度,全校设立 1 个军训大队,下设 3 个中队,每周军训 2 小时。</p><p class="ql-block"> 在鹤庆师范学校开办初期,正师 1、2 班和简师 1 班的毕业生,均由学校直接委派到滇西各省立小学任教。从第 3 班开始的毕业生,则改为由学校介绍回各县分配工作,服务期为 3 年。1947 年统计,毕业生在服务期满 3 年后,继续升学者占 5%,改行者占 20%。1949 年 8 月,鹤庆师范学校并入鹤庆人民中学,此后,鹤庆未再设立专门的中等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李和中老师(左)</p> <p class="ql-block">  在一场温馨且充满回忆氛围的座谈会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便是李和中老师。李和中老师身份特殊,他是李宗义老师的儿子。时光回溯到七十四年前,那时三岁的他便跟随父亲的脚步,一同来到了鹤庆中学校园。</p><p class="ql-block"> 李和中老师眼神中满是回忆的光芒,缓缓讲述起自己在鹤庆一中的成长历程。1949年8月,时代的浪潮推动着教育资源的整合,遵照县政务委员会的通知,鹤庆县立初级中学与鹤庆师范学校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并,从此,鹤庆县人民中学诞生了。当时的鹤庆县人民中学可谓规模初显,初中部共有7个班级,496名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高中部则有2个班级,119名学生,他们风华正茂,向着更高的知识殿堂迈进。</p><p class="ql-block"> 到了1951年底,学校迎来了一次更名,正式定名为鹤庆中学。1950年至1954年期间,学校的教学安排,初中部实行春季始业,高中部则是秋季始业。鹤庆中学高中部的招生范围十分广泛,在1958年以前,它的招生触角延伸到了剑川、永胜、维西、华坪、兰坪等多个县,吸引了各地的莘莘学子汇聚于此。</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的鹤庆中学,拥有三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当你迈进学校的大门,沿着宽敞的甬道前行,甬道的尽头至排场地以北,便是历史悠久的玉屏书院。这座书院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成长与辉煌。再往前走,便是庄严肃穆的文庙和别具特色的蒋家(西院)建筑群落。在这片建筑群中,泮池(月牙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泮池的南边是一座高大的照壁,照壁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没有正门,只有照壁两侧的侧门。东侧的那扇侧门,偶尔还会开启,打开这扇门,外面便是热闹的马弯头。过了泮池,沿着往北的甬道前行,便能看到先贤祠。先贤祠被划入学校后,便成了校团委的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 李和中老师回忆起刚到学校时的情景,眼中满是温情。他家刚到时,住在北院的尊经阁。尊经阁高大而古朴,承载着知识的厚重。地震后,他家不得不搬至东院。从学校的大门甬道往西走,能看到一座精美的牌楼。牌楼的楼下两侧,各有一间门房,门房里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地守护着学校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走过牌楼,眼前豁然开朗,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的西边,有一座建筑,那便是学校的总务处。总务处的工作人员们默默奉献,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着坚实的后勤保障。广场的北边是北院,这里曾经是玉屏书院的所在地,书香气息浓厚。广场的南边是排球场,每到课余时间,排球场便成了同学们挥洒汗水、释放青春活力的地方。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布着一间间教室,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是校园里最美的乐章。而南边的大成殿,则彰显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李和中老师感慨地说,鹤庆中学的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犹如璀璨的星辰,汇聚在这片教育的天空。他如数家珍般回忆起刘莹、李杰、赵玉生、王文经、杨翰池、牛勤、李毓槐、白世杰、舒暾、刘建勋、牛维道等老师。这些老师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和蔼可亲,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他还提到,在1966年前,剑川籍学生约占全校高中学生的三分之一。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在鹤庆中学这个大家庭里相互学习、相互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鹤庆中学的发展历程中,还留下了附设中师班的足迹。1953年春,鹤庆中学招收附设中师 1 班,35 名学生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踏入校园。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到1955年春,31名学生顺利毕业,他们带着所学的知识,奔赴教育的一线,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力量。1974年秋,县一中受上级委托,再次招收1年制附设中师班1班,50名学生中,鹤庆40名、剑川10名。毕业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县份,开启了自己的教育征程,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b>郜成义老师</b></p> <p class="ql-block">  郜成义老师曾是鹤庆一中77级至80届的学生。他是大理一中的一名历史老师。他抱来七八本大理一中的校史书籍,座谈会上,郜老师详细地介绍大理一中校史的编写方法。他条理清晰地讲述了编写过程中文字的组织与架构的搭建,如何用生动且严谨的语言呈现学校的发展历程。郜老师结合鹤庆一中的实际情况,对鹤庆一中校史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周锦国、杨文高、杨荣华老师</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上,周锦国、杨文高、杨荣华三位老师是曾经于鹤庆一中任过教的老师。他们的思绪被拉回到七、八十年代的鹤庆一中。三位老师地分享着往昔的点滴,同时也围绕鹤庆一中校史编写工作,毫无保留地提出诸多宝贵建议。</p><p class="ql-block"> 1958 年秋,鹤庆中学正式更名为鹤庆一中。进入一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傲然挺立的松柏。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宛如忠诚的卫士,以无声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踏入校园的访客。校园的南边,文庙庄严肃穆,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一不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校园的北边,一湾池塘如同一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微风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池塘边,婀娜多姿的柳树垂下柔软的枝条,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与旁边古雅的亭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画卷之中。池塘后面,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假山,怪石嶙峋,或如猛兽奔腾,或如仙人指路,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回顾一中的历史,1957 至1965 年间,学校除了招收普通初中、高中学生之外,还开办了 4 个初中民族班。这些班级主要面向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子女招生,旨在为少数民族培养优秀人才。学校在录取分数上给予适当放宽,并且在经济补助和生活救济方面从优对待,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与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1966 至1968 年,因文革,学校被迫停课。1969 年,全体教师前往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学校停止招生,这一停便是 4 年之久。直到 1970 年秋季,学校才恢复教学活动,当年招收高中 4 个班,初中 3 个班。此后至 1985 年,学校每年都按照分配计划招收高中 4 个班,初中 2 个班。到 1985 年秋季,在校生总数达到 20 个班,其中高中 14 个班(含补习班 2 个班),初中 6 个班,学生总数为 1081 人。</p><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师还深情回忆起在四合院生活的往事。在校区的西南角,有一处被称作“小西院”的地方,那是一座精致绝伦的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建筑。这座建筑布局精巧,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着白族工匠的智慧与心血。雕梁画栋间,尽显白族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曾是教师们温馨的宿舍,承载着他们无数美好的回忆。这座四合院原是民国时期鹤庆茶商蒋荣的故居。蒋荣故居的四合院呈走马转角楼样式,没有小厦,却显得格外宽敞明亮。房屋的雕梁、装饰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财富。大门开设于东北漏角且朝东,对应的西北漏角原设有向南的小门。小门过道靠东面的墙上原有着五六个空格,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在西房的西面,原存有一个宛如小花园般的小院落,其设计巧妙,以凑足六合同春之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小院的南面建有三间平房,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小西院的旁边,还规划有篮球场、排球场以及美丽的花园等活动场地。课余时间,师生们在这里尽情地挥洒汗水、放松身心,享受着校园生活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b>周锦国老师</b></p> <p class="ql-block">  在座谈会上,洪永忠老师与张树忠结合鹤庆一中的实际状况,分别就校史编辑工作提出了见解。洪永忠老师着重针对校友风采录部分,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张树忠则聚焦于校史的起算节点。他建议将起算节点确定为1891年。若把起算节点再往前推至1271年是不妥当的。</p> <p class="ql-block"><b>作者与德高望重的杨文高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通过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对鹤庆教育散记。鹤庆教育还有二中、三中两所普高,以及各公社及大队小学与中学教育。此外,鹤庆还曾先后开办过“黄坪高级中学”,“鹤庆县立乙种蚕桑学校”,“鹤庆县医院附设医士班”,“鹤庆县工业中学”,“鹤庆县农业中学”,“鹤庆县职业中学”等特色学校。这些学校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为鹤庆县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每一所都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不是这次座谈会内容,本文暂不对上述学校展开具体介绍。关于它们的详细情况与发展脉络,将会在我后续的其他文章中予以呈现,为您更为全面且深入的讲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