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借张明霞《高墙里的采访》笔触,绘就人性与社会百态

诗易潭

<p class="ql-block">张明霞,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工作17年,出版《记者岁月》、《风骨幽情》散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张明霞《高墙里的采访》笔触,绘就人性与社会百态</p><p class="ql-block"> 文/鲁崇民</p><p class="ql-block"> 2月25日,“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这明媚温暖的春日景象,与张明霞《高墙里的采访》笔触所展现的压抑、沉重的世界形成鲜明反差,也恰恰映衬出文章中对人性与社会复杂面挖掘的深刻意义。当我在这样的情境下阅读此文,反复研读四五遍,内心被深深触动与启发。《高墙里的采访》是一篇别具一格的纪实文章,凭借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将高墙内的世界及背后复杂的社会生态缓缓铺陈开来,既饱含人文关怀,又引发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文章在结构与叙事上独具匠心,以时间为脉络,先是娓娓道来作者早年对高墙采访的强烈渴望,以及首次踏入监狱时战战兢兢、受限颇多的经历,为后文正式的采访做足铺垫。之后详细叙述2007年对袁炳涛案的深度挖掘,从接受任务、艰难打通采访渠道,到最终狱中面对面交流,情节连贯自然,环环相扣。这种叙事方式,就像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探秘之旅,每一步都充满悬念与期待,让读者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故事发展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p><p class="ql-block"> 文章精巧的结构与叙事,如同搭建起一座桥梁,引领我们深入到其深刻的内容核心,去探寻人性、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复杂交织。从内容深度来看,这篇文章远不止是简单的案件记录,而是对人性、法律、社会道德等多层面的深度剖析。袁炳涛案,表面是一起“杀奸伤妻”的刑事案件,背后却隐藏着家庭伦理的失序、法律执行的漏洞以及社会道德的滑坡。作者通过与袁炳涛狱中细致入微的对话,精准地捕捉到他内心的挣扎与悔恨,逃亡时“眼睛里到处都是警察的影子,晚上做恶梦,都梦见警察追赶,常常想着自杀”的恐惧,以及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愧疚。这些内心独白,不仅让袁炳涛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更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一个原本连鸡都不敢杀的“好娃”,在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下,如何在一念之间跨越了“好人”与“罪人”的界限,引发人们对社会环境塑造人性的深刻反思。</p><p class="ql-block"> 细节描写堪称文章的一大亮点,宛如神来之笔,将场景和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初次进入监狱时,对环境的描写堪称一绝:“里面黑蒙蒙,就像步入一条幽深的隧道,房顶端挂着几个小灯泡,映出的光就像老家年三十给新坟送的‘鬼笼灯’”,短短数语,便将监狱阴森、压抑、恐怖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那种毛骨悚然的寒意。在采访袁炳涛时,对他的神态、动作描写同样细腻:“两只大手捂住全部脸面,泪水顺着指缝流了出来”,一个简单的动作,将他对女儿的思念与内心的痛苦展露无遗;“他高高举起,一张灿烂的笑脸,平和的眼神,洁白的牙齿,显露出纯真和阳光之气”,又让读者看到他在困境中仍怀揣希望的一面,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p><p class="ql-block"> 张明霞的《高墙里的采访》绝非一篇普通的纪实文章,而是一部承载着深刻内涵与文学价值的佳作。它以纪实为基石,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构建起一个关于高墙内世界的多棱镜,让读者得以从不同角度审视人性的复杂、法律的庄严与社会的百态。这篇文章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且震撼人心的故事,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大门。它促使我们反思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中的执行力度,思考社会道德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轨迹的深远作用。相信每一位阅读过此文的读者,都会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期待作者未来能创作出更多如此发人深省的作品 ,持续为社会与文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2025.2.26草拟于西安文景和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