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探记

十月红枫🍁

<p class="ql-block">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迎着二月的春风,专程探坊了河北保定著名的冉庄地道战遗址,触景睹物,有着更深切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冉庄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西南部,始建于隋末唐初,宋朝杨延昭曾遣部将率军戍守,时冉庄农牧兴旺、商贾云集,故有唐村宋镇之说。村南有清水河、九龙石桥,周围设有护村壕,村内以南北、东西街构成十字街,传统院落沿十字街两侧街巷集中布局。</p><p class="ql-block"> 该村的价值特色突出体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冉庄地道战是冉庄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span>其完整的地道战遗址反映了我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战斗形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聂荣臻元帅</span>88岁高龄时欣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先后有电影及电视《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十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脑海中即浮现出经典电影《地道战》的精彩片段,这在我国民众中可谓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也激励和感动着一代代中华儿女。</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挺进平原作战要图》1938.4~10</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党中央指示,我八路军一部挺进冀中平原对日作战,积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许多我党优秀的领导骨干和著名将领,来到冀中平原领导全民抗战。</p> <p class="ql-block">  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将军,1938年秋来到冉庄,收编了“清苑县西片联庄会”为人民自卫军,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  1942-1944年间,日军在冀中平原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扫荡”和惨无人性的“铁壁合围”,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华北大平原上,日军对我冀中根据地的压迫日益残酷。地道战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  《地道战》影片描述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自己,还能更好地打击敌人,也有效配合了八路军外线作战。</p> <p class="ql-block">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p> <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22日《中共冀中区党委关于加强目前地道斗争的指示》。</p> <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冉庄女民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开国上将杨成武,曾先后担任过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司令员。在冀中平原严峻的抗战环境下,于1945年5月亲自编著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油印册,有力总结和指导了对敌斗争。其亲临实际、细致入微的严谨风格,从编撰内容上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村村都有地道,家家都有洞口”。地道的规模不断扩大,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p> <p class="ql-block">  地下休息室。原始地道空间狭小,每隔一段就会挖出一块较宽敞的地方用于休息。如遇紧急军情,百姓全部转入地道,为了防止地道拥堵,百姓会聚集在地下休息室躲藏。</p> <p class="ql-block">  青神庙。是村民祈盼五谷丰登,祭祀青苗之神的场所。后由民兵改造为作战工事,墙角设多处暗枪眼,地下通地道。</p> <p class="ql-block"> 隐蔽的马槽地道口……</p> <p class="ql-block">  冉庄的地道网络尤为发达,共有4条主要干线和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多个村庄,全长30余华里‌。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和坚韧。</p> <p class="ql-block">  陈树仁,保定市容城县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冀中九分区卅三团二营副教导员,河北肃宁县武委会主任、清苑县武委会主任等职。</p> <p class="ql-block">  图为陈树仁同志当年作战用的图囊和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  李仲玉,曾任清苑县抗战大队长。此为李仲玉1943年与战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时任清苑抗战大队总支书记的刘政(左),清苑县抗战大队政委马志谦夫妇</p> <p class="ql-block">  回首战争,珍爱和平。追忆流逝的战斗历程,缅怀为革命矢志不移的先烈英雄,更不能忘记无数战斗在烽烟岁月里的播火人,他们是凝聚民众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脊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王霞作为点燃冉庄村革命烽火和酝酿建党建政创始人之一,就是共产党人播在冉庄的红色火种。</p> <p class="ql-block">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冉庄人民自制刀枪弹药,使作战器械不断得到补充。这在影片《地道战》中末及充分展示。</p> <p class="ql-block">  冉庄兵器工厂制造的连环地雷。</p> <p class="ql-block"> 冉庄人民自制的匣枪。</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支援的枪支和冉庄民兵战斗中缴获的枪支。</p> <p class="ql-block"> 缴获的日本山炮陈列……</p> <p class="ql-block">  清苑县武委会奖给冉庄的短枪。</p> <p class="ql-block">  巧妙神勇的冉庄地道战,打的敌人心惊胆颤,堪为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据史料记载,地道战发展后期,当年保定的日军出城南进,宁肯绕道黑风口,也不敢轻易路经冉庄。冉庄人民地道战,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种奇观!</p> <p class="ql-block">  当年老村长牺牲的百年古杨树下,激荡的钟声似仍在人们的耳畔回响。</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当年拍摄电影《地道战》时,这尊古杨尚健茂。几十年风雨沧桑,如今虽已古去,却枝干依然挺立,洪钟赫然在目。它是冉庄乃至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英勇抗战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日本军队做为侵略者,实在有恶。”—— 浅尾公平。侵华日军老兵浅尾公平,寄给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负责人的信件。</p> <p class="ql-block">  当年驻扎在清苑县张登(黑风口)据点的侵华日军浅尾公平于1987年来冉庄参观,对以前自己所犯的罪行深表忏悔。图为浅尾公平(左三)及其孙子浅尾和彦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日战争的胜利,再一次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人类和平进步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一切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终将被正义的洪流席卷而去。</p> <p class="ql-block">  影片《地道战》以冉庄为原型挖掘出了革命战斗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充分体现了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智慧,是毛泽东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这部电影于1965年拍摄完成,导演任旭东是一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他利用自己的作战经验指导表演,使得战斗场面和影片细节真实可信、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时光,永恒的留念。白杨有幸留作古,红土情深慰忠魂。《地道战》剧组和冉庄人民结下了难以忘怀的世代情缘。图为剧组演职员工在唐庄大杨树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此后四十多年间扮演王霞的刘秀杰和扮演民兵队长的朱龙广等主要演员曾几度数次故地重游,看望冉庄人民并与王霞后人往来交流,这是一种深厚的情谊。这些绝版《地道战》剧照就是朱龙广先生亲自赠与王霞故居的镇宅之宝。</p> <p class="ql-block">  王霞的丈夫及次子李恒俊,抗战中参加民兵对日作战,先后牺牲。长子李恒源参加八路军作战勇猛无比,至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时已是志愿军营长。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母亲,可谓满门忠烈。</p> <p class="ql-block">  王霞家的灶台地道口……</p> <p class="ql-block">  重温历史,追思战争岁月,是为了牢记历史,开创未来,激励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作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实地探访冉庄地道战遗址,深为冉庄和冀中大地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智慧所震撼。同时也颇感当年影片《地道战》的经典。那冉庄村前的九龙石桥,村中碾盘下的射击孔,大杨树上的洪钟,马槽下的地道口,长达数里的跨村地道,乃至人物的原型塑造等,都可从影片和实景中找到归宿。优秀作品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精华,凡有生活源泉的地方,都有凝聚之珍珠,但必须伏身下去体验和采撷。较之当今一些无根之源的文学影视作品,冉庄的教育意义,才真正令人信服和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