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游行‍ ‍ ——往事回忆之三

乐天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原天津海河中心广场和检阅台,检阅台中间是主席台、两旁稍低一些的是观礼台。上世纪五十年代节日游行时,在主席台上的是市里各方面的领导,在观礼台上的是劳动模范和社会各界的代表。海河中心广场和检阅台在1959年五一劳动节前同时建成,1994年拆除。原址现在是天津主城区最高的建筑物——津塔,高336•9米,是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节日游行</span></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每逢“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天津市都要组织节日游行。1959年10月1日,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参加了天津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节游行。节日当天的清晨,各行各业的游行队伍从各自单位的门前出发,到达解放桥,沿海河东路按规定的位置排成长长的队伍,等待通过海河广场上的检阅台。上午九点左右游行开始,游行队伍依次经过检阅台时锣鼓喧天、呼口号的声音震天动地,到达狮子林桥(或金钢桥)附近后,各单位的队伍按规定的路线返回各自单位,返回途中仍然是锣鼓喧天、口号声惊天动地。游行队伍回到各自单位门前,解散,游行结束,这时已是中午了。</p><p class="ql-block">‍ 参加游行,对服装有统一的要求,各行业的服装不一样,各工厂的队伍是有产业特色的工装,农民队伍是有农民特色的衣服,铁路、邮局的队伍是各自的制服,……。对小学生的服装要求是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女孩子可能需要穿花裙子,记不准了)。那时候没有校服,参加游行的衣服都要自己准备。关于白衬衣:各家父母给自家孩子准备的白衬衣的布料不完全一样,有普通平纹白布、有稍高档一些的漂白布、也有更贵一些的府绸;都是白色,颜色深浅有区别,有的白得耀眼,有的相对暗淡。关于蓝裤子:有新做或新买的,也有用蓝色染料染旧裤子的,记得我的蓝裤子就是母亲在大盆水里加一些蓝色染料,把旧裤子放在里面浸透,用炉火煮了一段时间,捞出来晾干、熨平。关于白球鞋:我的白球鞋是用旧鞋洗刷干净,再刷上白鞋粉来将就的。那时候提倡勤俭节约,对于游行服装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作为当年参加游行的小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鼓队。学生游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鼓号队。记忆中,这个鼓号队是由国行小学(天津市国家银行子弟小学)的鼓队、市一中的号队(军号)和十六中(耀华中学)的鼓号队联合组成的。</p><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国行小学的鼓队由五十余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组成。当时用的是西洋军鼓,称其为队鼓,分为大鼓、小鼓两种,敲大鼓的有十余位鼓手,敲小鼓的有四十余位鼓手。大鼓是圆形的,直径超过60厘米,用一个粗鼓锤敲击;小鼓也是圆形的,直径约40厘米,鼓面上有一条约三厘米宽、40厘米长的金属丝弹簧带(用若干条细弹簧丝拼成),用两支细鼓棒敲击。大鼓用鼓带竖挂在胸前,左手抓住鼓帮上的把手,右手用鼓锤击鼓;小鼓用鼓带斜挂在腰间,双手各持一鼓棒,敲击有弹簧丝的那个鼓面。大鼓敲出的声音是咚咚的,小鼓敲出的声音是哒啦哒啦的含有金属丝的声音。唱歌有歌谱,敲鼓有鼓谱。游行前一个多月,老师开始组队练鼓谱。我不是鼓手,但喜欢看鼓队练鼓,也记住了一些鼓谱节奏,比如:咚哒啦、咚哒啦、咚哒啦哒啦,咚咚!哒啦哒啦、咚!</p><p class="ql-block">‍学生游行队伍最前面是旗队,由百余名大学生、高中生组成的方队,高举百余面红旗,引领学生队伍前进。紧接着就是鼓号队,通过检阅台时,鼓号齐鸣,鼓声隆隆,号声嘹亮。鼓号队后面是徒手队伍,呼喊口号的声音震天动地。本人既不敲鼓、也不吹号,只是走在呼口号的队伍中。</p><p class="ql-block">‍游行中有两件事印象比较深:一是冷,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到学校集合等待出发,秋天的清晨气温低,薄薄的衬衣裤子挡不住寒气,冻得瑟瑟发抖,一个多小时后,太阳升高了,才渐渐暖和一些了;二是憋尿,从学校集合出发、到游行出发地等待、到通过广场检阅台,到回到学校,这期间三个多小时没有机会排尿,憋得难受,不停地原地颠脚,刚回到学校,游行队伍解散,立即跑进厕所,积尿排光后,感到无比舒畅,感觉是这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是大鼓和鼓锤,注意:鼓上面有一个把手。</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是小鼓和鼓棒,鼓面上有一条浅灰色的金属弹簧丝带。</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下载的军鼓鼓队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节日口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当年节日游行相关的还有节日口号。那时每到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报纸上都要刊登节日口号,每年大约都有二十多条,其中有几条口号每年都相同,多数口号与当年的中心任务、重要工作、国际国内形势有关,每年都不一样。</span>第一次在报纸上刊登节日口号是1948年五一劳动节,人民日报第 1 版,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北京(北平)、天津还没有解放,报纸上标注的出版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日”。各单位安排人员将这些口号用毛笔写在彩纸上,制成许多标语,张贴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天津市再也没有这种形式的节日游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报纸上不再刊登节日口号,也不再到处张贴彩色标语口号了。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都不记得或不知道什么是节日游行、节日口号、节日彩色标语口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