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上新街重放光彩

夏威夷

<b>济南的百年老街上新街</b>,北起泺源大行,南至文化西路(顺河高架桥)。这条街的地势自北向南,一溜步步上坡,到达青年桥,很符合“上新街”的街名。 经过三年的闭街改造,再走进上新街时,看到不只是一条普通的老街,而是一部鲜活的历史。<br><br>重放光彩的上新街,在保留了原来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br><br>虽然修复还在进行中,招商也在积极推进中,各类文创小店正在陆续开张中,不影响我们观赏与回忆并存!<br><br>据说此街共修缮院落81处,建成商铺120个。<br><br>今将<b>三年前后新旧对比片</b>组成今昔小篇,以飨亲朋好友!<div><br></div> 街北首,红楼匾额,醒目的<b>“上新街”</b>街标。<div><br><div>三年前此街入口处一片狼藉,以前的二层楼的“市井火锅”店,摇身一变换了新妆成了招牌。楼,还是那座楼,建筑更新了,增加了现代的元素,有了韵味。<br></div></div><div><br></div> 现在的街北入口处,显得很洋气。在趵突泉公园南门口抬眼西望就会看到上新街。 街头的清真百年老店“黑记”牛羊肉烧饼,虽已拆迁,这片成了开阔现代气派的街景。 三年时光,上新街老街终于完成了华丽地蜕变。<div>正是:</div><div>往昔繁华今更盛,<br>一街盛景韵流芳。<br></div> 原24号院前的胡同小路,是上新街通往国货商场的必经之道 。<br><br> 原26号院前的胡同小路。小路东端拐弯处有一座高耸笔直的砖砌老烟囱。现在成了老物件。<div>此烟囱的位置应该是在原国货商场(劝业场)北邻,现于省劳动厅宿舍院内的西北角处,是早年烧锅炉的高烟囱,在市里很难见到了。它鹤立鸡群般矗立在那里,现在上新街升级改造后,街道与沿街旧房都成为开放式的街景,一下就会看到高烟囱远超周围建筑。显眼夺目。成了一景。<br></div><div><br></div> 路西,原47-1号院。旧迹难寻了。等修好后再来看! 北段路西,原21号院门前。有点找不到门的感觉! 北段路西,原25号院大门。实际拆了大门,露出了原来的老房屋。石砌底座,红砖到顶红瓦,还有地下室。 北段路东,原42号院,马子华老先生曾住在此院,他幼年读过私塾,年轻时挑着担子为街南首兴建万字会时送建筑材料。后来做起买卖,兄弟几人在这条街上置地盖房。民国时期,他靠自己经营牛羊肉的业绩和声望,担任了济南市牛羊协会会长。马家院。<div>此院建于民国,看到旧片就知道是老建筑,经过一整修,面貌全新,不失带有古韵。<br>42号院的隔壁44号就是其族侄跤王马清宗一家居住。现在成为“马清宗故居”。“马家军”,名震四方。<br></div> 44号院马家老院大门现在装修一新,正式命名为<b>“马清宗故居”。</b><br>此院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现在没开门,邻居们都观赏过院内中间有一座硬山式青砖黛瓦建筑。<br>马家老院是一处两进院落的独门小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跤王马清宗的故居。<div>马清宗(1924-1980),是著名的中国式摔跤选手,山东省第一位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被誉为<b>“一代跤王”</b>。</div><div>在上新街,人人都知道“马家军”的传奇故事。<br></div><div><br></div> <b>沙家公馆</b>,位于上新街中段路东。经过修缮后,让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里弄,焕发出古香古色崭新之新貌。<div><br></div> 现在的沙家公馆,是由上新街40、46、48、50、52、54号院组成。是济南近代里弄式合院的代表,也是济南里分文化的典型代表范例。<div><br></div> <div>沙家公馆,民国里弄典范!修缮前破旧杂乱,如今焕然一新。青砖青瓦、对称院落尽显独特韵味,春节红灯笼高悬,满是烟火气。</div> 走进里分,踏着青石板,会看到小巷道路两侧各对称分布三套院落,在院落构造上,都采用了青砖青瓦,屋顶的山墙垛凸起,老门楼大小一致,这些元素展现出建筑设计的规整性与独特性。 在沙家公馆临街房屋最南处有一块<b>界石</b>标识,上面刻有“世善堂,墙外滴水十二尺一”的石刻字,清晰可见。这是沙家公馆的最南端边界,<b>“世缮堂”</b>就是沙家公馆的堂号、商号或自家产业商标。 原56号和58号院门 <div>上新街北段街面全部换成了石板路。</div>正是:<br>往昔沥青路消失,<br>石板铺路原旧时。<div>往昔繁华今更盛,<br>一街盛景韵流芳。<br><div><br></div></div> 上新街60号院,当年一普通的黑色木门,现在摇身一变竟成了“素锦流年”的门店商铺。如果没有旧照,谁能知道这是曾经的60号院门?! 在“景园”北侧有一条老巷胡同,从破旧到现在,经过三年的整修,已经看不到以前痕迹。<br><br>三年前后对比片,同角度看胡同,唯有远处大厦当参照物,还能知道是同一条老巷。<br><br>胡同口两边的房屋,原来是白墙,现在统一是石头底座,红砖到顶,变成漂亮的红砖瓦房,与整个街道相配,也是以前的建筑特点。<div><br></div> 走进老巷,使人惊奇地发现,原来的院落大门都不见了,换成了开放式的,那些老房屋在旧址,重新换上了新妆,旧貌换新颜。 小巷南侧原来是上新街33号,从破旧杂乱到焕然一新,处处彰显着古韵与美感。建筑师们太了不起,让摇摇欲坠的老房重焕生机,保留了老巷的记忆。 小巷北侧原来是上新街25号,以前地图上标注为“新芳花园”,现在虽没有院的概念,而其建筑整修一新,显现出往日的古韵。 在清代建筑35号“景园”前的南北路,除了地面的变化,实际亲临其景会感受到不一样。平铺石路通南北,重绽风华映暖阳。青檐焕彩新姿靓,旧筑重辉绮梦翔。 <div>62号院,是上新街粮店旧址。现在的大门与房屋都进行了修缮,旧貌变新颜。<br></div><div>大门前,院落西屋墙上那块黑板还保留着,写着当年“上新街粮店”粮价信息。大米一角六分一斤,白面一角八分一斤。好亲切,一下子就将回忆拉到那个时期。<br></div><div><br></div> 如今62号院的大门改在东西支巷路北处,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易拉宝海报支架,介绍此院。 现在62号院是标准的传统四合院。北屋五大间为主房是当年粮店供应居民卖粮处,东西各有一个厢房,南侧为倒座房。现在小院成为书画展厅。 原田家大院(李家购买后居89年)里弄式八个院落(62号,64号,66号,68号,70号,72号,74号,76号)。看现在的介绍牌70号院和72号院不在其中。 这个“田家大院”,正本清源地讲,应改为“李家大院”,才符合历史的轨迹。<b>是不是70号院和72号院为“李家大院”?</b> “田家大院”的称谓,是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以前的事,因年代久远,其历史故事人们不得而知。 而“李家大院”是黄金大王李宗岱孙子于1936年从田家购买而来,在此基础上建成现在的八个院落的里份,李家后人一直居住在此,直到腾退(2024年),几代人在此生活了89年。 现在的64号院的西南角的西墙上的滴水檐石碑上刻有李家字号<b>“中兴堂”</b>标识,中兴堂是李家字号相当于现在的厂家商标,李家所有货物的包装上,不管是木包装还是麻包的包装和布的包装都会印有“中兴堂”的标识。 现在门楼侧墙有弹痕,这是济南战役留下的。现在均以保护,用以说明。 <div>颐园,上新街80号,位于田家大院东侧。因门前刚刚拆掉围板,露出了新的门匾石刻“颐园”两个大字,引人注目。</div><div>西式门楼旁边新开了一个中式门洞。这样中、西门楼不一样的风格并排着,别具一格。<br><div><br></div></div> 进入颐园院内的二门 80号西院的后院。这座庭院的原始主人是北洋政府山东事务第五镇的官员。<div>曾经是中共山东地下省委的临时所在地,黎玉(山东省委书记/北方局代表)化名冯寄雨在此居住几个月。时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健民(后为山东省省长/曾居上新街1号)和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林浩等人时常出入此院。黎玉在此院还结识了后来成为书法家的武中奇先生。<br><br></div> 80号东院的后院。东、西两个后院形式布局是差不多的四合院,正房与厢房都带柱廊,房檐下的挂落、雀替、云头均是精美的传统木雕,工艺精湛,尽显古朴。 原100号正在整修中。 原106号上新街小学旧址,校门与沿街的教室已经拆除,形成了开放式的办公及观景区。 原106号百年红楼。藏在上新街小学校园的西北角,去年初上新街小学整体搬迁,围墙拆了,新片与旧片对比,二层红楼露出了其真实的原貌,在街上行走,会让人们进去观赏。<br>这里是两座红楼,都是二层,而且有室外楼梯使两楼相连。这里会产生一种误会,实际上北楼是真正的百年老建筑,而南楼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扩建学校时盖的。 两座红楼之间的建筑拆后,站在楼前西望清楚地看到“辰光阁”气势宏伟壮美之景。<br>这座百年红楼老建筑,见证了上新街小学的历史...... 1958年在上新街小学毕业的张力沛先生专程去观看学校,回来感慨万千,说原学校后院西教室前还保留着一棵大树,那是老物件了。感谢他提供2010.9拍下了当时的教室和这棵树。<div>此景正为:街边母校影难寻,唯有老树念旧情。往昔书声同鸟唱,曾经笑语共风吟。红楼曾印少年步,教室常留梦想心。岁月虽迁情未改,百年厚意刻吾襟。<br></div> 原上新街小学由里向外(由东向西)之景<br><br> 原上新街小学门前的街景(街南段)<div>瞧,此道以前的柏油马路消失了,均按古时老街的石块地铺就,貌似又穿越到从前。<br></div> 在上新街的南段路东108号院,原来破旧的小洋楼,现在经修缮,华丽转身后,成了一景。旧照与新照对比两张照片,像是两个使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英式建筑风格的二层别墅式小洋楼。<br>据说,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石砌打底,红砖到顶,红瓦盖顶,屋顶还有老虎窗。当时是日伪时期济南市市长朱桂山的官邸。 112号院落隐藏在上新街南段路东的一条胡同东端。胡同是在方荣翔故居(120号)北邻,还可以从英式小洋楼(108号)进入此院后门到达。现在条条道路均能通往。<br>这是112号大门新片与旧片的图片,虽然时隔三年,变化却是翻天覆地之变。此大门在四合院的东南角的“巽”位,民间称此为“抢阳”,这样的布局既符合风水学说,又能保证院内的私密性。 <div>院内正房北屋以旧换新颜,高大宽敞明亮,是院落的主建筑,房前高台阶,房檐下有走廊,且有廊柱,屋顶还有两个西式老虎窗。整座院子不同于一般四合院,其砖石建筑材料与普通老百姓的不一样。<br></div>据说,院中房屋所用的石砖,与近邻万字会旧址(道院)的建筑材料基本一致,规格略小于道院。原来院子的主人曾是道院创始人“四十八子”之一的人物。都是修建道院后剩下的材料建成。<div>各房布局遵循传统理念,如今传统与现代相融,是济南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脚。<br></div> 120号,是方荣翔故居。方荣翔(1925-1989),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山东省京剧院花脸演员。<br>方荣翔故居,建于民国时期,其建筑风格独特,门楼则为如意门形制,现在院内正屋采用硬山式砖木结构,这些建筑特点,使得故居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保持着优雅与庄重。<br><br> 南端路东支巷,路北126号,路南170号,旧貌变新颜。 藏在小夹道中的130号门前的街牌别具一格,既明亮又美观还上档次。是不是很像前朝宫灯? 早先这座老楼是170号。楼,还是那座楼,如果没有旧照,还能想像出原来的样子吗? 上新街51号是座神秘大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博物馆搬迁后,这里就闭门谢客,至今有三十多年未对外开放了。<br><br>自上新街启动上新项目后,51号也开始整修工程,隔着院墙就能感受到院内的变化。从新旧照片上就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蜕变。<div><br>瞧,大门,原来的大门,黑漆脱落,有破旧感,现在变成大红油漆的大门,光彩照人,再加上房檐与顶帽刷新上彩,门前多了一挂牌,使得古得古色的门楼壮观大气。让人耳目一新,好气派!</div> 近几年院内正在修缮中。为建“山东省古建筑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隔墙仰看院内最北侧大殿“辰光阁”富丽堂皇宏伟气势!这座仿清宫殿式建筑,是重檐三滴水的阁楼。<br><br> 上新街南瑞,当年破旧不堪的旧楼,现在也披上了新衣,光彩照人地矗立在街头。<br>新旧片对比,当年两楼之间的厕所已拆除。前楼还未改造,后楼已华丽转身。 “上新街”三个大字醒目成为楼的标积。无论街头巷尾,都有标志性建筑和楼上醒目的街牌指引。 站在老楼上俯瞰街南口的青年桥和顺河高架,规模壮阔,气势磅礴! 感慨,这条老街的街头巷尾,不仅仅是建筑的更新,更是城市记忆的延续。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老味道与新气象相得益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后续全部就位后,那就又一组文创商铺实景的图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新街,期待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