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潘红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搬家,是中国每个家庭都会经历过的事。虽然,每个家庭的搬家缘由不同:有响应政府号召上山下乡的、有城市建设、街道扩建的、有方便孩子就学的、有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把父母接到身边养老的,还有的变卖房产治病的……可以说,“搬家”是一个家庭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从小到大,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5岁的我随父母响应政府号召全家从无锡市区下放到苏北农村。因落户地生产队没有空余房子安置,父亲用搬迁款请人新建一套房。新房有四个房间,西中间的是堂屋,堂屋内摆放一张四仙桌,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几个搪瓷茶缸。四仙桌平时闲置着,逢年过节父亲陪客人围坐在四仙桌喝茶聊天。东屋是厨房,厨房墙壁搭着一个土灶台,灶台上面竖着一个大烟筒;一张正方形小桌每到饭点挤满人,那个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是快乐也十分纯粹。妈妈干活回来,炒个青菜,米饭锅里蒸碗鸡蛋汤,全家人也会吃得津津有味了。夏天,晚饭后父亲给全家人讲故事,妈妈纳鞋底,姐姐编织线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回想起那段日子倍感温馨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79年秋季,父亲因病去世,大哥结婚单过,大姐远嫁溧阳,二哥提前回锡。母亲享受政策,领着二姐和我回到无锡。因返城户居多,无锡房源又十分紧缺,二哥请朋友一起在东门一处空地,用毛竹和油毛毡临时搭建一间简易棚。简易棚一到夏天,棚内闷热又难闻,虽然居住环境十分简陋,妈妈却感到很幸福,因为能回到无锡居住是我们母女仨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80年夏天,无锡遭遇多年未见的暴雨天气,所有的简易棚被淹没,母亲单位安置受灾职工家庭,我家被安置在由仓库改建的16平米房子内。搬出棚户区的那一天,母亲喃喃自语:“今后下雨天,不必担心棚内漏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转眼我到了适婚年龄,由于娘家居住环境差,理想中婆家要有婚房,有时事与愿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90年我和爱人租房结婚,婚后一年女儿出生,一家三口吃喝拉撒蜗居在18平米出租屋内,长达三年之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994年无锡市政府对住房困难家庭出台相关文件,文件规定人均居住面积4平米以下市民或无房户家庭,可以申请购买安居房或单位优先提供房源安置。我家是无房户符合政策,单位安置一套65平米旧房子(此房源是单位存放物资的仓库),拿到钥匙我很激动,感觉自己很幸运。婚后5年赶上福利分房末班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004年,公婆家的宅基地被征用,安置了5套房。2008年我家搬进其中一套,居住面积120多平米,三室两厅两卫,电梯上下,小区绿化成荫,与以前居住是旧房子相比天壤之别,我们家能住进安居房,与太湖新城毗邻而居,倍感惬意的同时心中满是自豪和憧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们家是普通家庭,我家的变迁与许许多多家庭一样,和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坚信全国人民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不仅居住面积越来越宽敞,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富裕,各地的人文关怀和民生工程也会越来越完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