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由于丁香在古代乃至今天都具有纯洁美好、勤奋谦虚和清新高洁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常被用来表达纯洁美好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 笔者在前篇拙文中介绍了丁香的药用价值,还学习了唐代诗人的诗歌,因为涉及丁香的诗词歌赋佳作甚多,故而作此拙文特别学习几篇词,感受丁香的美好寓意。在这些作品里,丁香都不是药名而被写入的。<br> 笔者认为,如果把辞书中关于丁香的注释搞清楚,理解今天要学习的宋词就比较容易了。<br> 《國語辭典》:(1)植物名。桃金孃科蒲桃屬,常綠喬木。葉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五至十三公分。頂生聚繖花序,花白色或紫色,四瓣,有香味。因花形甚小,有如雞舌,故也稱為“雞舌香”。花蕾及其精油為重要香料,均可入藥,為芳香健胃劑、驅風劑及興奮劑。也稱為“素客”。(2)紫丁香的別名。參見“紫丁香”條。(3)女子的舌尖。五代十國李煜 《一斛珠·曉妝初過》詞:“曉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4)鈕扣。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七齣:“兩個在那裡交扣丁香,並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畢。”也稱為“丁香結”。<br> 《辞源(第三版)》:(1)木名。常绿乔木,高达十米,产热带。丁香的花蕾和果实,晒干后有辛郁香味,可入药。因其种仁有两片形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故又名鸡舌香,颇贵重。宋沈括《梦溪笔谈》二六药议:“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参见“鸡舌香”。(2)我国所产一种灌木紫丁香的花蕾。《南唐二主词》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br> 《辞源(第三版)》:鸡舌香。香名。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即今丁香。汉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气味芬芳。<br> 关于鸡舌香即丁香,赵宋王朝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就已进行深入考究,认为鸡舌香是丁香无疑。<br> 关于紫丁香,汉典网提供的百度百科说明如下。<br> 紫丁香(学名:Syringaoblata Lindl.)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丁香、华北紫丁香、百结、情客、龙梢子。紫丁香原产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超过1200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br> 高1.5-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嫩叶簇生,后对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冠筒长6-8mm。花期5-6月。<br> 生长习性喜阳,喜土壤湿润而排水良好,适庭院栽培,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是庭园裁种的著名花木。<br> 辞书对丁香的定义就提供这些,言归写有丁香之词正传。<br> 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 其二 <br>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br>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渌波三峡暮,接天流。<br> 上述这首词是南唐后主之一李璟的作品,《辞源(第三版)》在解释丁香时就引用了这首词下阕中的前两句,明示词句中的丁香“我国所产一种灌木紫丁香的花蕾。”上阕首句中的“手卷”,是动作,是用手卷起,此时读juǎn(锩),是动词;不是指“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书画长卷”,此卷读juàn(倦),为名词。接下来的“真珠”与“珍珠”是有区别的,此真珠即珠帘,非真实的珠子。下阕首句中的“青鸟”,据传说是西王母的使者,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在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原指仙境,在此指遥远的地方。最后两句“回首渌波三峡暮,接天流。”中的“渌波”即清波。 <br>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离愁,以及由春恨带来的感慨。毫无疑问,这是李璟作品中的佳作,是其难得一见的颇具气势又深沉委婉的一首词,也是其毫无晦涩,清雅可诵的一首词。<br>下面这首词是南唐二主中的另一位,他词句中的“丁香”被《國語辭典》做注释时引用,明示丁香在此指“女子的舌尖。”<br> 一斛珠(一名醉落魄) 南唐·李煜<br>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br>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br> 这首词显然没有李璟词那么深沉自然,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学习掌握一些中文知识。上阕中有“沈檀”一词,这是一种古人妆饰用的颜料。色深而带润泽者叫“沉”(古汉语沉、沈通假),浅绛色叫“檀”。唐宋妇女闺妆时或用于眉端,或用在口唇上。接下来的“轻注”即轻点的意思。上阕末句中“樱桃破”,意思是张开小口。下阕首句“罗袖裛(yì义)残殷色可”中的“裛”本意是书套,后多用来指缠绕、包裹。辞书还解释为:“香气熏染侵袭”或以香气薰衣,在此代指用香薰过的罗裙、衣服。“杯深旋被香醪涴”最后一个字“涴”,有三个读音:一读yuān(渊),渊水为一古河名,位于如今的淮河流域。二读wǎn(晚),多用来形容水流曲折蜿蜒。三读wò,音、义皆同龌,即肮脏、污秽。与“”放在一起,大意是被酒醪污染。“绣床斜凭娇无那”中的“无那”,即无奈。最后两句,“红茸”,是指红色的丝线。末句中的“檀郎”,因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安小名为“檀郎”,且他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即便后来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没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由此“檀郎”遂成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这一称谓寄托着女性对情人、夫君用情专一的热切希望。<br> 笔者拙文标题“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出自赵宋王朝时期的柳永(字耆卿,约984年~约1053年)之手。众所周知,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耆卿先生在词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他不仅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还在词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对宋词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br> 不知哪位专家考证的,在搜韵网上说耆卿先生下面这首词创作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这一年,赵宋王朝与北部的并行政权大契丹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开启了两个并行朝代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而对耆卿先生来说,在这和平的大环境下更是促进了他的个性发展,他运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利用时空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运用通俗明快,雅俗兼备的语言,成功地将市井语言融入词中,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既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也成就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br> 西施<br> 自从回步百花桥。便独处清宵。凤衾鸳枕,何事等闲抛。纵有馀香,也似郎恩爱,向日夜潜消。<br> 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更凭锦字,字字说情憀。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br> 词不难懂。上阕写女主人在“百花桥”上与郎君依依惜别,独处在清冷的夜晚,回忆着彼此恩爱的余香。“回步”,意为返回。“何事”在此不是疑问有什么事?而是说为何?因何?末句“向日夜潜消”中的“向日”也不是朝向太阳,而是往日或从前的意思。“潜消”意为暗中消除。下阕描绘了女主人的心理活动。“霜绡”本指白绫。古时常有文人墨客在此之上绘画写字。在此指写给郎君的情书,后句中的“锦字”,也就是写在织锦上的文字也说明了这点。“字字说情憀”的“情憀”,意思是悲苦思恋之情。末句最后一词“春梢”指春末,暮春。<br> 现就拙文中提到的“大契丹”狗尾续貂一段。<br>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得到学者普遍认可有三次,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也有学者细究其曾九改九复国号,就是说辽朝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为节省篇幅简而言之其汉文国号,916~937年称大契丹;938~982年,辽朝故地仍称大契丹,燕云汉地叫大辽;983~1065年,统称大契丹;1066~1125年,改为大辽。<br> 为何称“辽”?又为何叫“契丹”?有学者认为“辽”来源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得名于“辽远”之意,而“契丹”就是“大中”,那么契丹国则是“大中国”了。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耶律洪基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登基后不久,便以中国自居了。<br>